不只駭然,還有哀傷。關於《法庭上的偽科學》

Wolf Hsu
Apr 29, 2024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pink-blue-and-chocolate-with-sprinkles-doughnuts-on-table-NnTQBkBkU9g

閱讀《法庭上的偽科學》(Junk Science and the America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前,俺是有些心理準備的。

──這句一模一樣的開場俺在約莫半年前寫的〈科學證據其實沒那麼可信?關於《解剖犯罪實驗室》〉中用過,那時讀的是《解剖犯罪實驗室》(Autopsy of a Crime Lab)。某方面來說,《法庭上的偽科學》和《解剖犯罪實驗室》可以放在一起讀,它們的都提到犯罪調查當中「科學證據」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提到幾樁相同的案例,這些案例的當事人因為有問題的科學證據而遭到冤枉或錯誤判刑;而且,這兩本書側重的場域並不相同,正好互補,《解剖犯罪實驗室》的主要重心放在處理鑑識證據的實驗室,而《法庭上的偽科學》著重在逮捕過程、法庭審理,甚至涉及政治考量。

不過,雖有心理準備──而且是比《解剖犯罪實驗室》前更充足的心理準備──俺讀《法庭上的偽科學》時還是頗為駭然。

這兩本書裡提到的科學證據之所以「有問題」,以結果論,就是它們並不具備審判過程當中以為它們具備的力量,簡單說,就是它們無法證明大家以為它們可以證明的那件事。這有時是實驗室人員的問題──例如流程出錯,或者根本沒有按照規定步驟行事,所以得出了有問題的結果,還把這些結果用在審判當中;《解剖犯罪實驗室》舉過很多這類實例,不過這情況還有辦法解決,真正麻煩的是,有些所謂的「鑑識科學」壓根兒是假的。

《法庭上的偽科學》聚焦在「齒痕」。法醫或牙醫經由死者的牙齒狀況比對醫療紀錄來確定死者身分,這是比較沒問題的;但從死者身上經啃咬的齒痕翻模後確認嫌犯就是凶手,這就很有問題了──皮膚和肌肉在不同動作當中會有不同變形,凶手啃咬的力道、受害者傷口癒合或死者腐爛也會影響留在上頭的齒痕,利用這點鎖定凶手身分相當不可靠。

倘若案件中經實證篩選後的嫌犯人選有限、其中又有某人的齒列相當特別,那麼用齒痕判別還有點可能;但《法庭上的偽科學》列舉的冤案實例當中,被視為嫌犯的當事人大多沒有其他實證(有的甚至有相當堅實的不在場證明),但卻因齒痕而被定罪,況且,書中還指出,某些案例當中的齒痕證據,可能是被所謂「專家」偽造出來的。

更麻煩的是,根據《法庭上的偽科學》所言,「齒痕」之所以成為全美國法院認可的鑑識科學證據(有一段時間,經齒痕被定罪的案例數量相當驚人),完全是由特定人士為名為利打造出來的結果。

有些鑑識科學和齒痕一樣無效,例如毛髮──不是從毛囊找出DNA、也不是從毛髮檢驗毒物,而是透過顯微鏡比對毛髮外觀、藉以確認毛髮出自哪個嫌犯──這種比對和齒痕一樣極不精確,在一些案例裡,所謂的「專家」分不清陰毛和頭髮,在一些案例裡,甚至分不清人的毛髮和動物體毛。

另有些鑑識科學有效,但效果有其限制,例如指紋。犯罪現場採集的指紋可能不完整、可能變形,留在不同材質表面的指紋也會有不同狀況;指紋比對靠的是尋找現場指紋與資料庫指紋的相似特點,相符的特點越多,兩枚指紋越有可能出自同一個人。但這不僅牽涉到指紋的清晰程度及判別程式的準確程度,還有個更基本的問題──沒人知道兩枚不同來源的指紋可能會有多高的相似程度。老實說,就連「每個人的指紋都不同」這事都不算無懈可擊的科學實證。指紋的形成與基因等諸多因素有關,連雙胞胎的指紋都不會相同,所以用指紋判別身分想來萬無一失;但在實際操作當中,指紋比對不是把兩枚指紋疊在一起、確認每條線都相互吻合,就算有兩枚相符程度極高的指紋,也不代表它們來自同一個人。

也就是說,像指紋這類鑑識科學,不是完全無用,而是必須配合其他實證、彌補限制,才能真正確認;而像齒痕那類鑑識科學,不僅不該用在庭審的證據當中,還不該冠上「科學」這兩個字。

從《法庭上的偽科學》可以讀出許多人對「科學」的誤解,包括應當理解這兩個字的醫事人員。在法庭上,法官和陪審團容易相信專家,因為科學證據理論上該是客觀事實,而且大多數人其實不懂箇中細節,辯方律師也不見得能提出有說服力的反駁,因此科學證據相當有力。但科學並不是盲目地相信既有理論(特別是某些鑑識科學的理論並不牢靠),也絕非妄自尊大地認為自己絕對正確,而是質疑、探究,反覆地實驗、尋找各種變因、排除各類影響因素、確認結果能夠在哪些條件之下重現,接著就可能的因果關係提出假說,繼續重覆相關確認流程。

科學界對這類有問題的鑑識科學並非完全無視。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NAS)在2009年就已提出報告,指稱齒痕不具證據效力,但各地法院採納的速度極慢,這涉及司法人員的態度、既得利益者的反應(例如因身為齒痕專家而聲名大噪的那些人大抵都堅持自己當真具備那樣的專業判斷力),當事人的種族及社經地位,以及許多政治因素。

某方面說來,閱讀《法庭上的偽科學》不只駭然(有些因齒痕被錯誤定罪的當事人幾乎因此一輩子都在坐牢,有些則已被執刑),還有「科學」被錯誤使用的哀傷。

鑑識科學必須繼續發展精進──想要在文明社會正確地找出罪犯,需要更扎實穩妥的科學方法,讓物證還原案發時的事實。在科技發明似乎已經快得讓人趕不上的現今(其實不是「似乎」),關於這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