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家中是不准看電視的。
這個「不准」也不是完全「不准」,例如吃飯時間或許可以看一下卡通片,有興趣看新聞的話可以看看,八點檔連續劇則一概禁止──那是應該唸書的時間。有時看有時沒看的結果就是俺對當時流行動畫的印象完全斷斷續續,說沒看過嘛其實有看過,說有看過嘛連一段完整情節都講不出來。
後來這個「不准」稍減,週六晚上有時可以看電視;當時老三台在那段時間常播國外的影集,雖然仍是有時看有時沒看,但看的頻率與之前相較,已經高出許多。
《天龍特攻隊》(The A-Team)是那幾年看的,《百戰天龍》(MacGyver)也是那幾年看的;《超人特攻隊》(Misfits of Science)可能是俺最早接觸的真人拍攝超級英雄影集,但印象中完整看過的可能只有首集;而在斷斷續續看的影集當中,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飛狼》(Airwolf)。
《飛狼》描述越戰直升機飛行員霍克(Stringfellow “String” Hawke)退役受僱於民間飛行公司,某次接到「公司」(The Firm)委託,去盜取一架能夠以超音速飛行、搭載各種武裝的直升機「飛狼」(Airwolf)。因為飛狼的原始設計者莫飛博士(Dr. Charles Henry Moffet,現在想想,把直升機設計者的姓譯成「莫飛」還真有趣)利用實彈測試的機會,以飛狼摧毀公司、殺了一名參議員、重創公司高層「大天使」(Archangel,這是代號,本名叫Michael Coldsmith Briggs III),還打算把飛狼賣給利比亞(Libya)政府。霍克是飛狼研發時的主要試飛員,了解飛狼的操控及性能,所以被委以重任。
霍克在好友沈大佬(Dominic Santini)的協助下,成功奪回飛狼,但並未交還給大天使,反倒開了條件。「公司」其實是美國政府中情局(CIA,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的支部,霍克提出要求,希望公司搜尋他在越戰時期失蹤的哥哥霍辛金(Saint John Hawke),找到人後就會交還飛狼;大天使答應了這個條件,但同時要求霍克,必須在中情局有需要時出動飛狼,提供協助。
母親有回同俺說,「搞不懂一架黑乎乎的東西飛來飛去有什麼好看的」,俺當時大約也沒想出什麼像樣的答案。俺完整看過的《飛狼》可能只有第一季的幾集,劇情絕大部分都已經遺忘,但有幾件事俺印象深刻。
第一是對軍事武器的好奇。八零年代正是美蘇冷戰末期,加上美國政府被暱稱為「星戰計劃」的「戰略防衛先制」(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科技與軍武發展齊頭並進,熱血得不可思議,而《飛狼》幾乎就承載了這樣的想像。
俺當時讀了不少相關書籍,雖然後來沒有變成軍武迷,但也逐漸明白《飛狼》影集裡的種種不可能:搭載那麼多飛彈一定會影響續航力和速度、各式飛彈也無法以單一發射系統運作,而且,直升機很難突破音障、以超音速飛行──這牽涉到旋翼的材質,以及直升機基本的結構問題。造型流線的飛狼其實是從貝爾222型(Bell 222)直升機改裝的,貝爾222型其實不是戰鬥直升機,它是個雙引擎輕型機種,影集裡頭那種誇張的載彈量大概會讓它飛得很喘。
不過這些並沒有減損看著飛狼飛來飛去、發射強大火力把壞蛋都炸光的爽快──或許對青春期的男生而言,「操控高科技機械飛行殺壞蛋」已經是夠美好的幻想了。
第二是音樂。
《飛狼》片頭的主題音樂由Sylvester Levay作曲演奏,用了很多八零年代的合成器,前奏的三連音進場相當奇妙,會讓人直接連結到直升機引擎發動時旋翼的聲音。
俺學會在個人電腦上用早年的「BASIC A」程式語言寫簡單程式後,曾經憑記憶寫出這段主題音樂;BASIC A的音樂功能很基礎,只能讓電腦發出單音,十二度音階裡的升降音都有,但沒法子使用三連音──三連音表示在兩拍當中使用三個音符,也就是每個音符長度是2/3拍;但當時BASIC A只能以偶數切分拍子,每個音符只能1/2拍、1/4拍或1/8拍。
《飛狼》前奏不用三連音的話聽起來完全不對勁,所以俺換了方法,把三連音的2/3拍變成基本單位,然後去換算後面的音符每個要佔幾拍,不足的數字就用休止符補足。方法克難,但還真讓俺寫出來了。後來俺覺得光有音樂太單調,還在程式裡加了繪圖,每隔一小段樂句,螢幕上就會出現線條,慢慢組成一架飛狼──俺印象中的樂句大抵沒錯,但已經不記得畫得像不像了。
過了一、兩年,俺有機會買到一款初級的音樂編寫軟體,第一個實驗也是寫《飛狼》主題音樂。不過這回比較麻煩,因為前奏的三連音雖然變得很好解決,主旋律也記得很清楚,但其他配器和伴奏就只能靠摸索去貼近記憶。那時手頭沒有相關的錄音帶可以重聽,找資料也不若現下容易。
第三是主角霍克。
霍克小時候父母船難過世、服役前女友車禍身亡、服役時哥哥失蹤,所以他有明顯的「倖存者愧咎」(Survivor Guilt)狀態,進而認為自己命犯天煞孤星(影集裡沒這麼說)、和自己有關的人都會遭遇不幸,所以離群索居。如此設定的主角對彼時的俺而言相當新鮮,而且飾演霍克的詹─麥可‧文生(Jan-Michael Vincent)雖然表情不多,眼睛常常感覺瞇著,但眼神相當迷人,很適合這樣的角色。
幾年之後俺在二輪戲院看了一部驚悚片,劇情忘光了,只記得有怪物,以及主角是詹─麥可‧文生。那對眼睛一出現,關於霍克的印象就回來了;但他在那部片裡還是沒什麼表情,俺才發現原來他的演技不怎麼樣。
關於《飛狼》,印象如此。
要說這部影集給了俺很大的影響,大約還不至於;但俺的確因為這部影集去做了一些有趣的嘗試,獲得一些有趣的知識和經驗,這部分很棒。
2014年《National Enquirer》雜誌刊載一篇採訪,詹─麥可‧文生說他在2012年因周邊動脈阻塞的問題導致右小腿膝蓋以下截肢,只能靠義肢和輪椅行動,並且還有高額負債。
當年紅透半邊天的演員近況如此「晚景淒涼」,或許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咎於詹─麥可‧文生自己,但不免讓人心生感慨。
幾年後,俺在唱片行偶然看見《飛狼》的原聲帶,二話不說地買回小窩。合成器音樂現在聽來略顯單薄,但仍然足夠勾起當年的情緒。
去年,俺在看動畫影集《Rick and Morty》的第二季第八集時,忽然一怔。
那個片段裡,Rick一家人坐在一個外星醫院的等候室中看電視,看到一段電影《Jan Quadrant Vincent 16》的預告片;這部動畫中虛構的電影看起來是部在城市裡打打殺殺的動作爽片,而肌肉派主角就是詹─麥可‧文生。Rick和Morty看完預告後十分興奮,彼此問道,「重點是:我們得知道這個詹─麥可‧文生是誰才能看這部片嗎?」
《Rick and Morty》在2013年底首播,影集裡的Morty年紀設定是十四歲,如果處在這個現實,Morty是1999年或2000年出生的。詹─麥可‧文生在九零年代後的作品急遽減少,一方面因為個人私生活狀況百出,二方面是演技也沒什麼突破。2003年後,詹─麥可‧文生就完全沒有影視作品了,Morty不認識他,是相當正常的事。
然後俺前幾天看到詹─麥可‧文生的死訊。而且他上個月就辭世了。
凌亂記下這些,不是為了懷念詹─麥可‧文生,或許也不是為了懷念《飛狼》,而是想起一些因為這部影集而讓俺經驗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