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多美好的世界啊》裡有個叫做「無」的非法網路空間──這個故事裡的「現實」由一個統一全球、將所有國家整合為一的集權政體掌控,想像起來「無」應該要成為反抗勢力的基地,不過在故事開始的時候,也就是集權政體已經統一全球的三十年後,進入「無」的人大部分和反抗勢力無關,他們就是在裡頭做些集權政體不允許的事,例如閱聽遭禁的影音產品,當然會講講政府的壞話,但沒有實際作為。
《多美好的世界啊》是俺的創作。或許有讀者會把「無」想像成現實當中的「暗網」(Dark web),登入的方式也的確有點類似,不過最大的不同在於政治環境──大多數暗網使用者並非身處極權國家,在暗網中的交易(例如毒品)在現實中大抵因各種緣由透過民主法律程序立法禁止,與集權政體罔顧言論自由及出版自由禁止的各式出版品不同。在生活在受禁錮現實裡的人進入了一個自由空間,會想做什麼?俺認為或許是享有基本人權當中的種種自由,有地方享受自由、發洩不滿,也就能夠獲得一定的慰藉與解放,改變現實不會是首要任務,況且這故事裡還有其他增加改變現實難度的設定。
當然在「無」裡不會沒有民主政體也無法容許的違法行為,例如買凶殺人,不過因為這部分與故事主線無關,所以書裡並未多提。
雖未多提,但俺仍思考過,在「無」裡是否會有類似法律規章的東西?該是誰有資格制定?或者,該有什麼基本規則,可以防止某些問題但不損及「自由」?此外,「無」裡也有類似虛擬貨幣的東西,是故俺也讀了一些現實當中關於虛擬貨幣(主要是比特幣)的資料。
就俺粗淺的認知,把比特幣視為某種投資,或者用來支付現實開銷,其實算是種悖離比特幣設計初衷的做法。甲有一份資料、一套數位遊戲或提供某種服務(例如幫忙寫程式),標價一比特幣,乙花一比特幣購買,這沒問題,交易雙方使用的都是虛擬物件,價值自定;甲有一枝鋼筆標價一比特幣,乙花一比特幣購買,這也沒問題,交易雙方認為這個實體物件與虛擬貨幣等值就行(「沒問題」單指交易而言,因為買賣毒品也是如此,但這蠻有問題)。可是把比特幣用到現實當中,無論當作投資或者兌成各國貨幣,就有問題了──這代表使用者把比特幣與現實的金融體系連結,而這個體系正是比特幣設計原初「不信任」的體系,何況比特幣的設計基礎與各國貨幣完全不同。假設把比特幣設計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宣言視為事實,那麼現在許多比特幣使用者就是在利用他的願景去依附他想取代甚至推翻的體系,並從中獲利。
此外,俺對於「比特幣無法追蹤」這事也抱持著懷疑──俺明白區塊鏈技術及暗網商場會隱匿使用者的身分,但區塊鏈本身會記錄數位足跡,再者,要把比特幣兌換成現實貨幣,肯定要進入受到各國政府監管的金融體系,這不大可能真的查不出來。
最近讀的《暗網獵人》(Tracers in the Dark: The Global Hunt for the Crime Lords of Cryptocurrency)意外解答了俺的疑惑。
買《暗網獵人》時本來以為這是本講述各國執法機關如何在暗網中追緝罪犯的記實報導,就內容來說也的確如此,只是俺沒想到執法機關追緝的方法就是透過比特幣。
《暗網獵人》講了各國的研究單位、數位公司及執法機關如何透過各種方式追查暗網上的交易流向及商場經營者(非法交易除了毒品,還有兒童色情產品),如何從數位世界連結到現實當中的特定人士;有的方式很原始,有的加入科技輔助,有的行動很大膽(幹員取代了真實的經營者,而且還經營得不錯,讓使用者讚譽有加),有的很刺激。
除此之外,《暗網獵人》也意外地讓重新記起設計「無」時想到的事。
暗網使用者與商場經營者宣稱的「不受監管的自由」某個角度來說是鬼扯,某些角度來說也不算全錯──現實世界的法規不見得全都合理適宜,各國政府也不見得全都值得信賴,不是每項管制都毫無爭議,不是每種監控都沒有踰越權限的風險。但是,把所有人擺進一個「完全自由」的空間裡,也肯定不是好事。《暗網獵人》裡有個研究人員,很早就想出追蹤比特幣的方法,但最終沒有選邊站,而是公開自己的研究論文,並且持續研究區塊鏈及虛擬貨幣。這位研究人員不願成為監控方,但也擔心完全無法監控會釀出的罪惡。
要讓群體生活裡的每個個體都自由,就或多或少必須讓每個個體有一點不自由。
或許再過幾年,俺會回頭再寫關於《多美好的世界啊》主角及「無」的故事。現實世界到時一定與現今並不相同,而《多美好的世界啊》結束時,故事裡的世界也正要發生變化。兩相對照,新故事就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