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留下的小黑袋子,和閃電俠的門牙

Wolf Hsu
Jun 19, 2023

--

(圖片來源:https://www.imdb.com/title/tt0439572/mediaviewer/rm825237505?ref_=ttmi_mi_all_sf_3

※本文涉及電影《閃電俠》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2023年的電影《閃電俠》(The Flash)幾波預告中,分階段宣告米高基頓(Michael Keaton)飾演的蝙蝠俠(Batman)將在這部電影裡出現──基頓在1989年電影《蝙蝠俠》(Batman)和1992年的續集《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中飾演過這個角色,因此距他上回穿著蝙蝠裝,已經過了大約三十年。倘若把這事視為電影公司及製作團隊為了吸引舊有粉絲進戲院重溫基頓版蝙蝠俠的手段,自然沒什麼不對,而且製作方的確誠意滿點,從蝙蝠裝、道具、交通工具、蝙蝠洞(Batcave)的場景設計、台詞到配樂,處處都是服務舊有粉絲(同時符合新電影情節所需)的安排。

不過這或許不是製作方選擇基頓版蝙蝠俠的唯一理由。

《閃電俠》的劇本在製作前因各種緣由改來改去寫了好幾個版本,2020年年初,導演Andy Muschietti透露劇本將置入漫畫《閃點》(Flashpoint)的元素,同年年中,電影公司開始與基頓商談演出可能,過了幾個月Muschietti證實基頓將參加演出。無法確定是導演及編劇Christina Hodson在寫完劇本之後力主應邀請基頓,或者在基頓答應加入後修改了劇本,但《閃電俠》的基調可說是在基頓版兩部《蝙蝠俠》電影奠定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反過來說,基頓版的蝙蝠俠是最適合出現在《閃電俠》裡的蝙蝠俠。

影集及電影裡飾演過蝙蝠俠的演員有好幾個,每個不同版本的蝙蝠俠都因故事調性、製作方及演員個人特質等等而呈現不大一樣的面貌。漫畫《閃點》其實是個有點沉重的故事,但《閃電俠》的編導明顯不想讓電影呈現同樣氛圍──以最終成品來看,《閃電俠》雖然有個悲劇核心,結局前堆疊起來的情緒也豐富飽滿,但全劇進行大多歡快,充滿異色喜感(包括台詞,例如那句「baby……shower」),由米勒(Ezra Miller)飾演緊繃、閉俗、不擅交際的主角貝瑞(Barry Allen)及另一個身處不同時空、年輕、開朗、充滿無腦青年行逕的貝瑞,一起跌跌撞撞地一邊製造笑料、一邊推動情節。接續登場的蝙蝠俠必須能夠融入這樣的氛圍,同時保持自己角色的黑暗特質;在幾個版本的蝙蝠俠當中,只有基頓版的蝙蝠俠可以擔此重任。

2005年起,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黑暗騎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陸續上檔之後,1989年及1992年由波頓(Tim Burton)執導的兩部基頓版蝙蝠俠電影,曾被某些人評為過度兒戲。但事實上,波頓成功地形塑了屬於自己調性的蝙蝠俠故事,在這兩部電影裡,當時創作能量豐沛的波頓大量置入了自己的特色,揉合闇黑的哥德(Gothic)風格與童話色彩,將恐怖、荒謬、可愛和幽默混在一起。擔任反派角色的優秀演員撐起這樣的故事──情節放到現實來說漏洞很多,但在那個世界中則理所當然──而飾演蝙蝠俠的基頓也功不可沒。

基頓飾演的蝙蝠俠,在波頓執導的兩部電影裡同時呈現抑鬱與瘋癲、嚴肅與輕鬆;這個角色加入《閃電俠》之後,不僅適恰地沿續了編導在前段構築的故事調性,甚至在某些橋段置入了自己的節奏。倘若觀眾看過波頓執導的兩部蝙蝠俠電影,會覺得《閃電俠》幾乎像是在向那兩部電影致敬──有些做法很直接,例如讓基頓說出經典台詞,有些做法則相對隱晦。

例如貝瑞的門牙。

在年長貝瑞帶著年輕貝瑞潛入實驗室、讓年輕貝瑞刻意遭遇「意外」獲得超能力的那段戲裡,被閃電擊中的年長貝瑞斷了一顆門牙、飛進年輕貝瑞的嘴裡。兩人倒在地上,年輕貝瑞吐出門牙,年長貝瑞說「你好像斷了一顆牙」,年輕貝瑞撿起來檢查自己的嘴,道,「這應該是你的」,然後年長貝瑞看著鏡子用接著劑把牙黏了回去──這個關於門牙的段落在當下看來除了有點好笑之外毫無意義,看試映時俺注意過這事,覺得沒什麼必要做這特效,直到看了正式版本,才發現內藏玄機。

《閃電俠》劇中年長貝瑞帶著年輕貝瑞去找蝙蝠俠求助,初始未獲應允,於是私自進入蝙蝠洞,想利用蝙蝠俠的資源找出超人(Superman)在哪裡。年長貝瑞用電腦設備工作時,年輕貝瑞興奮地到處探險,找到一個會發出詭異笑聲的小黑袋子──這東西出現在1989年《蝙蝠俠》的劇末,是個能夠突顯某個角色特點、又能加強黑色幽默調性的小道具;是故,看試映時俺以為這就是個服務吾等老粉的設計,但在正式版的結尾,俺忽然明白安排這個道具的原因(畢竟在《蝙蝠俠》裡令人印象深刻的道具還有一大堆)。

試映版的《閃電俠》結局停在貝瑞看著剛下車的韋恩(Bruce Wayne,蝙蝠俠的真實身分),狐疑地道「你是誰啊?」的鏡頭,韋恩並不在鏡內──飾演這個韋恩的演員是正式版才會看到的驚喜,不過貝瑞的反應已經足夠讓試映版觀眾理解:就算他只更動了一小部分的過去、間接改變歷史,他所處的現實仍然因此出現意料之外的變化,因為韋恩不是貝瑞原來認識的那個人了。而在正式版裡,這個演員不但入鏡了,還和貝瑞有了短暫的互動,最後貝瑞張口結舌(他發現自己還是造成影響了)的時候,黏回去的門牙又掉了下來。

門牙掉落的畫面和前述兩個橋段連結,便產生了如此安排的意義──年長貝瑞一部分的自己(門牙)進入了年輕貝瑞的人生,雖然又拿了回來,劇末看來也解決了影響歷史的問題,但實際上並不牢靠──它還是掉了、現實還是被改變了;而這個張口結舌的畫面也與小黑袋子的詭異笑聲相互搭配,顯出帶著恐怖色彩的笑點──問題解決了?並沒有。

《閃電俠》絕非全無缺點──講到時空穿越的故事幾乎都找得出毛病──但編導設計的調性讓故事本身完整圓滿,將閱聽者牢牢固定在那個世界裡,暫時不會注意到某些缺漏。要寫出這樣的故事,得注意每個小細節存在的意義,一如蝙蝠俠留下的小黑袋子,和閃電俠的門牙。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