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很好,但許多內裡設定不夠好──關於《艾莉塔:戰鬥天使》

Wolf Hsu
9 min readFeb 12, 2019

--

(圖片來源:https://www.imdb.com/title/tt0437086/mediaviewer/rm2113494016

※本文涉及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及漫畫《銃夢》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多年前曾與朋友談起,以「漫畫改編電影」而言,好萊塢改編美國漫畫的電影,大多優於日本改編日本漫畫的電影──這裡指的並不是視覺特效之類,而是劇情;當時俺認為,有個主因在於雖都稱為「改編」,但兩方的基本做法並不相同。

好萊塢的常見做法是大抵採用角色設定和部分相關情節,另外加入新創劇情完成電影;這種做法大多數觀眾都不會覺得不對,因為以美國漫畫的製成方式,這些角色在不同漫畫裡可能都被變化過很多次了,電影無論是組合幾個來自不同漫畫的橋段,還是另外編寫全新橋段都沒有問題。角色設定大致上會「符合原著」,不過情節優劣大致上與原著的關係不大,可以單就劇本及最後的呈現方式討論。

日本漫畫與美國商業漫畫的製成不同,大多由單一漫畫家或特定組合完成,原來的構成就比較單一,改編後原著讀者對於情節「符合原著」的想像也比較直接。負責改編的創作者如果拿捏不好,容易為了貼近漫畫而寫出不適合電影的劇情,拍出來的電影當然不大好。

不過近年來日本的漫畫改編電影,對劇情的掌控似乎越來越得心應手,這對漫畫讀者而言是件好事,對沒看漫畫只看電影的觀眾而言也是好事。倒是好萊塢拿日本漫畫改編的電影,好作品仍然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柯麥隆(James Cameron)監製並負責部分劇本、羅德里茲(Robert Rodriguez)執導的《艾莉塔:戰鬥天使》(Alita: Battle Angel),算是相當優秀。

《艾莉塔:戰鬥天使》由日本漫畫家木城幸人(木城ゆきと)的漫畫《銃夢》改編,這部漫畫原來的英文標題是《Gunnm》,不過當年的英譯版本改為《Battle Angel Alita》,連帶將主角凱麗(ガリィ)的名字改為艾莉塔(Alita),而電影沿用了這個英譯標題。

身為《銃夢》的讀者,俺看《艾莉塔:戰鬥天使》時有許多驚喜。

《艾莉塔:戰鬥天使》的劇情大致由《銃夢》的前十二話組成,另外加入一部分從第十三話開始的「死亡球」(Motor Ball)競技。以改編考量來看,這樣的段落選擇相當聰明,因為《銃夢》的前十二話的確可以視為一個完整段落。

《銃夢》的前七話,描述居住在廢鐵鎮(クズ鉄町)的合成人醫生依德(イド・ダイスケ),在廢物場中撿到只剩下頭部的主角,依德為她製造了合成人的身體,並將失去記憶的她命名為「凱麗」。凱麗發現自己擁有戰鬥技能、在戰鬥時會想起過去的事,於是和依德一樣成為賞金獵人,與另一個賞金獵人沙勇(ザパン)結怨,並且解決了殺人狂馬卡克(マカク)。八到十二話,則描述凱麗意外結識一心嚮往天空城市沙雷姆(ザレム)的人類少年尤浩(ユーゴ),情愫漸生,不知尤浩其實是個為了存錢去沙雷姆而盜取脊椎的強盜。尤浩在竊盜過程中被沙勇攻擊,凱麗用計保住尤浩的頭顱,依德替尤浩接上合成軀體;但尤浩發現自己被走私掮客貝克塔(ベクター)所騙、根本無法用錢換取到沙雷姆的機會後,瘋狂地想直接從沙雷姆與廢鐵鎮連結的巨大管線走到沙雷姆,凱麗追上勸阻時,尤浩的身體被管線上的阻止裝置切碎,凱麗雖拉到尤浩的手,但尤浩仍因手肘關節脫裂而從高空墜落。

依照這樣的情節,電影的改編大致將艾莉塔與雨果(Hugo,即原著的「尤浩」)的感情拉為主線。雨果出場較早,在尋找「狂戰士」(Berserker)軀體及酒吧亂鬥兩個橋段,都取代原著當中依德的作用,同時,他也是帶艾莉塔去看死亡球競技的人。走私掮客維克多(Vector,即原著的「貝克塔」)在電影裡多了「死亡球競技」經營者的身分,電影也增加了「死亡球冠軍可以去沙雷姆」的設定,是故,電影中雨果死亡之後,艾莉塔就擁有「在死亡球競技中取得冠軍」的理由。

加入死亡球競技的橋段,應該是為了增加動作場面所做的考量;除了賽道上的比拚之外,電影裡還加了一段角色們以死亡球選手狀態(比賽時使用的機體與日常機體不同)在廢鐵鎮屋頂追擊格鬥的場面,這是漫畫裡沒有的情節,電影畫面相當華麗精采。此外,電影裡有幾個角色明顯是為了讓漫畫迷開心而出現的,例如只出現一幕的死亡球冠軍傑秀皇(ジャシュガン,電影裡印象中沒提到名字),以及原著更晚才會出現的犬使默多克(マードック,電影裡叫McTeague)。

此外,電影也加入了原著沒有、但出現在OVA裡的女性合成人醫生千蓮(チレン,電影裡叫Chiren),把她設定為依德的前妻,並且將「艾莉塔」變成他們死去女兒的名字。原著當中,依德與凱麗既像情人也像父女,而電影的這個設定將依德與艾莉塔的關係簡化,同時也加強了艾莉塔與雨果的情人關係。

電影刪減及重新串接情節的手法其實頗為巧妙,服務讀者的幾個角色出場也令人滿意;《艾莉塔:戰鬥天使》整體看來相當流暢,以好萊塢改編的日本漫畫電影而言,算是上乘作品。

不過,這些刪節也出現一些問題。

最明顯的,很可惜,是艾莉塔與雨果這條主線。

原著當中凱麗對尤浩的傾慕發展得很快,但凱麗對於「合成人是否可以與人類談戀愛」一直有相當大的質疑──事實上,對於「我是誰」的疑惑,一直是《銃夢》裡凱麗行動的重要驅力;但在電影當中,艾莉塔並沒有太多這方面的思索或猶豫。而原著當中,尤浩對沙雷姆的渴望,其實來自過世的兄長──尤浩的哥哥曾經製作大型氣球、想到空中觀察沙雷姆,但廢鐵鎮禁止飛行物(連鳥都沒有),在氣球做好時,嫂嫂舉發了哥哥,導致哥哥被賞金獵人所殺。尤浩思念哥哥,甚至將哥哥的右掌接到自己手上(因此遇見貝克塔並為其矇騙),想去沙雷姆,其實是要完成哥哥的夢想,同時遠離自己痛恨的廢鐵鎮。但在電影當中,這部分完全沒有提到,自然也就沒有「阻撓哥哥的嫂嫂/協助尤浩的凱麗」這層對比,雨果對艾莉塔感情的回應,於是產生不了尤浩與凱麗之間的厚度。

也就是說,電影雖然做了聚焦主線的設計,但在刪去了一些原著的情節之後,這條主線卻沒能處理好。並不是說一定得照著原著來拍才好,而是劇本並沒有補足應當要有的情感元素。

這類「不夠立體」的問題在好幾個角色身上都看得到。例如原著當中的馬卡克,他成為殺人狂的原因其實有「沙雷姆/廢鐵鎮」的對應暗喻,與凱麗為敵的過程襯托出依德對凱麗的感情與廢鐵鎮民的冷漠(漫畫中身受重傷的依德帶著凱麗的頭、腳下淌血地走在街上、而群眾無一在意的畫面,令俺印象深刻),他和凱麗的戰鬥也使凱麗的內在外在都獲得成長。但在電影當中,取代馬卡克的角色格戮希卡(Grewishka)被簡化為工具,沒了悲劇背景,也沒了對艾莉塔的成長助力。

此外,加入死亡球競技雖然讓畫面變得更精采,但也出現一些問題。原著當中,死亡球競技不但是廢鐵鎮西區合成人的大型賽事(東區則是地下鬥技場,電影裡完全刪掉了),也是廢鐵鎮的一大產業,而且,主辦者是「工廠」──也就是說,背後的操控者是沙雷姆。沙雷姆經營死亡球競技,有削減人口、活絡合成人產業鏈、讓廢鐵鎮民發洩情緒,以及促進經濟等等原因,電影裡讓維克多變成老闆,少了較多算計;而電影加入人類青年在街頭玩簡易版死亡球的橋段,一來好像讓廢鐵鎮變得沒那麼危險,二來其實也很難讓艾莉塔「預習」──畢竟與真正的死亡球競技相較,這個簡易版的難度、速度和致命程度完全是不同等級的東西。

原著裡凱麗成為死亡球選手是尤浩身亡之後的事,對凱麗而言,死亡球賽道是一個離開依德、自我放逐的場所,而凱麗將從自己獲得的「大馬士革刀刃」以及與傑秀皇的最終對決當中(電影中艾莉塔的大馬士革刀取自沙勇,從物件意義設計的層面來看,這做法不佳),認知到真正的力量為何以及意志的強悍,以此重新定位自己。但在電影裡,艾莉塔加入死亡球競技,先是為了替雨果賺錢、後是為了代替雨果前往沙雷姆,並沒有太多自我成長;倘若拍攝續集、賦予傑秀皇與原著同等的重要性,也不大確定整個死亡球競技對艾莉塔而言,能否有足夠的意義。

其實,俺最擔心的,是鐵士代諾(ディスティ・ノヴァ)這個角色。

《銃夢》的前十二話裡,鐵士代諾其實只出現了一格──馬卡克臨死之前與凱麗的對話中,提及自己最初的蛆蟲機體是鐵士代諾改造的。在原來五十三話的《銃夢》中,鐵士代諾的地位類似最後魔王,但雖非善者,亦非完全的惡者。鐵士代諾是奈米技術的先驅,潛心研究「業力」,換言之,他著迷於「因/果」之間的關係。在《銃夢》的故事裡,鐵士代諾常被視為瘋狂危險,但他認為世界本就沒有所謂「正常」,他所有的行動(包括改造馬卡克),為的都不是利益,而是想「看看這麼做之後你會發生什麼事、引發哪些反應」。

電影當中的這個角色叫做「諾瓦」(Nova,鐵士代諾的英譯名字叫「Desty Nova」),看起來仍是背後的大魔王,問題是他住在沙雷姆。沙雷姆對應廢鐵鎮,是反烏托邦中「掌權者/被壓迫者」的關係,電影雖尚未明說,但看起來應該也會遵照這個設定,只是這麼一來,諾瓦就會是個壓制異己的秩序維護者,而非原著的混亂創造者。

如果為了情節而減損原著角色深度,或許無可非議,可是諾瓦還有個鐵士代諾沒有的技能,就是直接以意念進入別的角色身體,控制該角色的言語行動;電影沒說他透過什麼方式執行,但這技能應該有所限制,例如被控制的角色必須先被植入接收器之類(電影裡只有維克多和格戮希卡被控制過),否則他要對付凱麗實在易如反掌。不過,就算有限制,這個技能設定仍舊看不出什麼必要:它好像可以影響角色的自由意志,但又沒真正發揮關鍵作用(兩個被控制的角色本來就已經會遵照諾瓦的意思行動),唯一的功能,好像只是讓諾瓦藉著維克多講話而已。

雖然似乎挑了不少毛病,但俺其實認為《艾莉塔:戰鬥天使》值得一看,原著讀者會看到一些聰明的改編技法,非原著讀者也會看到畫面精采的電影;柯麥隆對原著的深厚感情及拆解故事進行重組的功力,是無庸置疑的,倘若能夠拍攝續集,編劇就仍需要這樣的能力。

不過,角色塑造和情感經營,柯麥隆稱得上好的作品委實不多啊;請另外找個厲害的編劇來加強角色設定、同時以此回頭檢視情節當中該有的細節吧。

--

--

Wolf Hsu
Wolf Hsu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