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俺有一次(或許是這輩子唯一一次)參觀大體解剖的經驗。說「參觀大體解剖」有點名不符實,因為那幾具大體老師在我們去參觀之前的那個學期,已經被各種方式處理過了,我們看到的,其實是「解剖完了的大體」。我們每個人分到一隻沾著粉的拋棄式醫療手套,聽講(偶爾回答問題),然後可以翻開大體老師身上的肌肉看看內腔,或者辨識某些被取出來的器官。
觀察或觸摸大體老師的感覺不大像在觀察或觸摸一個人──這不是說俺對他們未曾心懷敬意,而是就感官層面來說,他們更像某種被製作出來的教材。一則因為他們都經過切割,幾乎都不完整,二則是因為他們的體液被抽乾後經過防腐處理,又被用來做了幾個月的解剖實驗,沒有汁血淋漓,大多數肌肉組織都是灰色的。翻檢層層肌肉的時候,福馬林氣味飄了上來,薰得俺眼淚直流。
那天晚上回到學校,幾個同學呼喝著說要去買雞排(幼稚的男子氣概表現);俺沒跟去,不是因為看過大體所以沒了胃口,而是俺明顯聞得到俺的指尖仍留著手套的味道(雖然俺已經洗了好幾次手),那是俺當天碰觸、翻查過好幾具大體老師的證明,俺約莫在那個時候才開始好奇:他們本來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人生?(然後俺還因此寫了首彆腳的詩。)
幾年之後,俺在北部工作,南部故鄉的幾位長輩去世,俺參加的大抵都是後續的祭祀之類儀式,只有一回某個同事因病亡故,告別式安排了瞻仰遺容的流程,俺隨著隊伍繞了棺木一周,覺得棺中的同事看起來不像俺認識的那人。看著遺容俺不覺得恐怖,倒是有點不忍,因為她緊閉的眼皮上釘著兩枚銅錢。
因為寫小說的緣故,俺查過不少與死亡有關的資料,也看了不少照片,但俺不大明白為什麼俺會覺得同事看起來和生前不一樣──同事因病離職之後我們就沒再見過面了(那時俺還以為她是身體微恙需要休養,聽到死訊時相當疑惑),加上生病讓她消瘦許多,所以外貌的變化自然是原因之一,肯定也有心理因素(畢竟俺印象中的她一直頗有活力),可是俺總認為還有別的原因。
這個疑惑,許多年後,在《死亡專門戶》書中得到解答。
讀《死亡專門戶》之前不久,俺剛面對家中長輩過世,有過協助搬運遺體、陪伴守靈等等經歷。俺的所學讓俺確信眼前這具器官已然停擺的軀體由哪些東西組成,而這些東西並不等於俺敬愛的長輩(某個層面來說,它還是禁錮、摧折長輩多年的牢籠),但俺還是相當小心翼翼;守在祖厝的那幾天,俺每隔一段時間就去看看、講幾句話;這種態度讓俺自己覺得奇怪,同時,俺也記起當年的疑惑。
閱讀一向是人生的解答。
俺原來只知道《死亡專門戶》是本介紹各種與「死亡」相關產業或職業的記實作品,這的確也是閱讀這本書的角度,而且有些產業或職業相當出乎意料。
《死亡專門戶》的作者坎貝爾(Hayley Campbell)是英國記者,書中提及的大多以英美為主,所以不會有台灣民間的相關產業(例如道士),而會有些台灣可能較少遇上的服務(例如遺體防腐──而且看起來不會像大體老師那樣變成灰色的,而是會接近生前的樣子)。不過除了醫療、喪葬這類較容易聯想到的產業之外,還有一些相當奇妙,例如第四章提到的公司,專門處理大型災害的善後工作,包括安撫各方的公關作業,以及相當沉重的現場程序,也就是辨認大量的遇害者身分;或者像第九章提到的職業,專門協助及安慰會生出死胎、或者已經預知胎兒無法存活的母親。
坎貝爾訪問了負責執行死刑的行刑人、負責操作火葬設備的工作者,也訪問了負責製作「死亡面具」的藝術家(俺知道西方有段時間某個階級有這個風氣,但不知道現在仍有藝術家專門在做這事);最持別的或許是最後一章提及的人體冷凍機構──這類機構並不是把重病患冷凍起來等到未來找出醫療方法再解凍,而是把死亡視為一種疾病(這種看法,以及將「老化」視為一種疾病的看法,在醫學界是有爭議的),將剛死之人(或寵物)冷凍起來,等待人類攻克死亡的那天到來。
不過,《死亡專門戶》還有另一個閱讀角度。
坎貝爾從小就不畏懼伴隨死亡的種種恐懼意象,而她在這本書裡從禮儀師開始訪談,逐漸了解這些以死亡為業的工作人員眼中如何看待自己職業的意義,如何看待死亡。因為書中的章節按著坎貝爾的訪談順序開展,所以閱讀時也讀得到坎貝爾心境的轉變,甚至會讀到她在某一章因為意外的一幕而受到心理創傷(那一幕其實沒有任何恐怖電影色彩),以及如何調適(這部分相當動人)。
用這個角度閱讀,就是跟著坎貝爾的訪談,展開一場思索死亡的旅程,一方面窺探了與死亡相關的產業與職業,觸及對待遺體(無論是喪葬還是使用在醫療或案件調查)的歷史、網際網路早年曾流傳過的死亡照片(俺也看過一些)、某些國家的奇特風俗,一方面探究這些處理方式對死者的意義、對生者的意義,以及死亡對自己的意義。在這趟旅程裡,俺還意外地讀到了那個疑惑的解答。
死亡並不是生命的對立,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思索死亡,其實也就在思索生命。圍繞著死亡的這些工作者在為死者服務的同時,也在為生者服務;而在坎貝爾不煽情、不批判(雖然她在書裡會表明自己的立場)的記述下,這些工作者對自己的工作及對死亡的看法,有的溫暖,有的現實,相當多元,也相當有趣。
一如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