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視角的選擇──《花月殺手》和《PLUTO冥王》

Wolf Hsu
Oct 23, 2023

--

(圖片來源:https://www.imdb.com/title/tt5537002/mediaviewer/rm457923841?ref_=ttmi_mi_all_sf_111

看完電影《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後,又看了幾集剛上架電子書的漫畫《PLUTO冥王》(PLUTO)──《花月殺手》的同名原著俺先前已經讀過,《PLUTO冥王》買過讀過全套紙本漫畫,也讀過這部作品的改編源頭《地上最大機器人》(地上最大のロボット);因此之故,看這兩部作品不免思考關於「改編」的種種面向,不過因為連著看這兩部彼此毫無關聯的作品,意外地想起俺曾經做過的一個創作實驗。

俺的創作技法大多經過大量閱聽及大量練習獲得──時至今日,俺仍然認為這是打磨創作技法最扎實最有用的方法。閱讀創作理論或技法書籍是很後來的事了,俺從這類書籍學到的新技巧很少,倒是讀到很多與自己心得能夠相互驗證的東西;再者,俺讀過的這類書籍並沒有太多「step by step」形式、可以讓初學者按圖搭蓋名為「故事」這棟房子的標準流程(老實說,寫故事大概也不大可能這樣教),真的想寫,還是得真寫才行。

二十幾年前有段時間,俺會挑一個故事,可能來自小說也可能來自電影,以自己的方式透過文字重述,寫成一篇短文。這篇文章不見得從原來那故事裡的主角視點出發,俺可能會挑一個配角,從他的視角重新講一次故事,或者加入原來故事裡的某個場景加入一個本來沒有的角色,想像這個角色會如何解釋眼前發生的情節;倘若俺選的是主角,那麼也會做一些變化,例如讓他心裡想的是A,但被迫要做的反應是B,結果原本看起來由他主導方向的情節,就會變成一路朝向他的意料之外發展。

這個實驗原初只是覺得好玩,試試自己能否用完全不同的角度講一個已知的故事,看看在這種情況下,故事會變成什麼樣子;但後來想想,這個實驗讓俺學習如何拆解故事的組成零件,如何從不同視角審視同一件事──視角不同,故事所呈現的價值觀或者正反立場都會隨之變化──而且也讓俺注意到,在故事的眾多表現形式當中,「小說」其實有一個非常明顯但當時俺一直沒仔細想過的特色:第一人稱的主觀視點。

電影、影集、舞台劇或任何戲劇、動畫以及漫畫等等用來呈現故事的表現形式,閱聽者大多是個獨立於所有角色之外的他者──當然,隨著劇情推展,閱聽者會開始「進入」故事,不過這些表現形式大抵類似小說的「第三人稱」視點,只有小說可以理所當然地把讀者「變成」某個角色,用「第一人稱」視點敘事。

有極少數電影做過「第一人稱」敘事實驗,不過就俺的印象,這類作品目前多數偏重在聽覺與視覺的感官刺激,而小說還可以直接講述思緒和情感等等,讀者會因此更理解、更貼近這個角色;換個角度來說,即使以第一人稱敘事,小說也可以不讓讀者知道這個角色的想法,許多以第一人稱進行的推理小說,當偵探主角已經想通謎團時,讀者仍不知道這個理論上所知與自己相同的角色,是如何串連線索得知謎底的。

敘事視角有許多有趣技法,第三人稱有時可以偷渡全知視角,第一人稱也有辦法不受限於單一敘述方式;不過這些技法不是俺看上述兩部作品時想到的事,俺想到的是「選擇敘述視角」這事。

《花月殺手》的原著是非虛構作品,從原文副書名《The Osage Murders and the Birth of the FBI》可知,這書講的是美洲原住民歐塞奇族(The Osage,電影譯成「奧塞奇」)的連環謀殺案,以及美國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成立的經過──為了調查歐塞奇案而成立的調查局(Bureau of Investigation,BOI),就是FBI的前身。

早先得知這部作品要改編成電影時,影星李奧納多(Leonardo DiCaprio)要演的是調查局探員,不過待到真看了電影,發現李奧納多演的是參與部分謀殺的白人之一,娶了歐塞奇裔妻子莫莉(Mollie Burkhart,Lily Gladstone飾)的厄尼斯特(Ernest Burkhart)。以調查局探員為主角的劇情蠻好想像,除了查案之外,可能也會談到關於調查局成立的種種,是個白人公權力去拯救原住民的典型故事(諷刺的是原住民遇上的麻煩就是白人造成的);而更換主角,整個依附在主角身上開展的劇情結構就變了──聽說這是李奧納多的要求,暫且不論他在劇中的表現如何,這個改動讓電影變得相當有意思。

《花月殺手》電影完全沒談書裡提及的調查局成立背景(其實有許多和歐塞奇族處境無關的算計和考量),也沒談歐塞奇族陷入困境的細節(有許多不公平的法規扭曲他們的處境),聚焦在厄尼斯特身上;他對妻子是有愛意的,但也無能或沒打算拒絕舅舅(William Hale,Robert De Niro飾)謀殺原住民的計劃,無知或自我說服地隨波逐流。乍看之下,厄尼斯特因為平庸和愚蠢而被推著走向邪惡的一方,事實上,他並無法宣稱自己完全是受迫行事。

《PLUTO冥王》改編自手塚治虫的《地上最大機器人》,原來的故事單冊完結,屬於手塚的「原子小金剛」(鉄腕アトム)系列作品,主角想當然爾是小金剛(アトム)。《地上最大機器人》描述巨大機器人普魯托(プルートゥ,即Pluto,羅馬神話中的冥界之王)挑戰世界上最強的七個機器人,表面上重點似乎是機器人之間的戰鬥,但真正的主題隱在背後,包括對權力/力量的競逐與其導致的災禍,以及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原子小金剛」系列的目標讀者群年齡層較低,是手塚較早的作品,敘述的方式大抵比較簡單明瞭,很嚴肅的主題也講得較為輕淺。但浦澤直樹根據《地上最大機器人》改編的《PLUTO冥王》,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最重要的關鍵,是浦澤改以原著當中的機器人刑警蓋吉特(ゲジヒト)為主角。

蓋吉特是七個「世界上最優秀機器人」之一,原著當中出場不久就因與普魯托對戰而身亡;但在《PLUTO冥王》裡,第一個「世界上最優秀機器人」遇害之後,身為刑警的蓋吉特就已經開始調查凶手,浦澤還加入了支線案件,以及困擾著蓋吉特的惡夢及古怪記憶,依附著蓋吉特視角開展的劇情,於是變成揉合懸疑與恐怖的推理故事。

某方面來說,《PLUTO冥王》與《地上最大機器人》幾乎是不同的故事──浦澤加重了每個機器人的生活和背景描述,讓每個機器人角色都更為立體,每回戰鬥的情緒打擊(就算幾乎沒有畫出戰鬥細節)也因此沉重不少;此外,浦澤也添加了更多與政治、戰爭相關的細節(某些設定甚至可以聯想到現實當中的國際事件),《PLUTO冥王》不是給「原子小金剛」系列原有讀者群讀的漫畫,它面對的是年齡層更高的讀者。

有趣的是,從另一方面來說,《PLUTO冥王》肯定《地上最大機器人》的成功改編──浦澤並沒有更動主要設定,大多數情節發展仍能與原著對應,而且原著當中並不明顯、被簡單帶過的主題,在改編之後變得巨大到無法忽視。

《花月殺手》電影版與《PLUTO冥王》都是很好的作品,《花月殺手》的原著及《地上最大機器人》也很值得一讀;而對創作者而言,這兩部作品在改編過程裡選擇的視角,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創作示範。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