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派頓夫婦(Carl Thomas Patten & Bebe Patten)開始在一個經濟狀況欠佳的小教堂講道,很快地吸引了大批信徒──派頓口才很好,擅於說服,不過一開始真正讓信徒湧入教堂的是派頓每週花大錢在各報章雜誌上刊登的廣告,宣傳詞包括「白衣唱詩少女」以及「音樂!奇蹟!賜福!療癒!」──小教堂擠不下信徒之後,派頓夫婦挪到稍大的場地、再挪到更大的場地,幾個月內,他們的講道讓信眾擠滿可以容納八千人的體育場。派頓與「上帝」緊密聯繫,可以明確知道每場佈道能獲得多少捐款(細到美分),他會在講道時宣告數字,並指出有幾名信徒會捐出大額善款(例如:「今天有三位會蒙受召喚、各貢獻一千美金!太幸運了!」)並等待信徒主動舉手應和;倘若信徒不大合作,他也會語出恫嚇(上帝會修理你們!太精采了!)。
他們買了房產,宣稱那是「人民的教堂」,不過產權登記在他們名下;他們計劃興建新的禮拜堂,但從未真正動工。他們身著華服,由好萊塢明星裁縫親手縫製,他們擁有名車,不是一部,而是四部。
派頓夫婦的好日子持續到1950年──那年派頓面臨多項指控,檢方列出的證據顯示,派頓至少從信眾身上挖出七十萬美金,全數用在自己身上(包括償還賭債)。派頓表示錢都是信徒自願給的,高喊「上帝站在我們這邊!」,法庭內的信眾仍然相信這對把大家的奉獻用來替自己購置華服名車房產和賭博的夫婦,應和高呼「阿們!阿們!」
2017年,俺在《騙局》(The Confidence Game)一書讀到這個案例。那時俺正替自己的小說《低價夢想》做準備,打算把國內某些宗教團體的亂象寫進故事,俺的著眼點比適聚焦在心理層面,也就是這類團體如何吸收及控制成員,斂財是伴隨而生的後續;派頓夫婦利用的是固有宗教,不是那種俺要寫的「把自己神格化的新興宗教領袖」,但信眾盲信的狀況讓俺印象深刻。
《大腦獵奇偵探社》(Bizarre)這本以腦神經醫學角度討論各種人類古怪行為的書裡提及,「集體妄想」的成因尚未完全釐清,但有跡可尋:源頭通常是個對他人極有影響力的人,對其他人來說,這人的意見特別有分量,倘若其他人的生活較封閉、難以接收到其他理性觀點,就可能接受源頭的妄想論調。有些研究認為,大腦內產生「懷疑」的腦部迴路(可能位於前額葉皮質)如果運作異常,這人的判斷力會受影響,無法質疑明顯有問題的情境;不過,書中也指出,「邪教」成員不見得每個人的腦部都有問題,有更大比例來自社會影響,例如同儕壓力。當他們被循序漸進地引導、在每個理應心生警惕的環節都設法自我說服、慢慢進入團體之後,就會陷入難以掙脫的社交網絡;最後為了合理化自己的忠誠,而成為狂熱的擁護者。
陷入宗教網絡的過程與俺當年根據國內情況做的一些研究相同,俺在《低價夢想》裡寫的也是這麼回事;不過讀到「集體妄想」讓俺想到最近的社會事件,接著聯想到派頓夫婦的故事,於是重讀了一下《騙局》。
「宗教詐騙」並不是《騙局》的主題──派頓夫婦的故事收錄在最後一章,俺記得的原因是它和俺要寫的小說有關。這書真正的主題是各種騙局,更清楚點兒說,是各種詐騙技倆如何利用人類的「信任」達成目的。重讀的時候,發現《騙局》在第一章的〈造就騙子三要素:天性、機會與邏輯依據〉一節裡,曾有這麼一段描述:
「騙子對其所作所為的理解,來自一連串天性與機會的交集:當一個人有黑暗人格的傾向,同時發現機會就在眼前,他必定會找出說服自己的邏輯依據。超過半數的詐欺者形容自身處於競爭激烈的環境,可能是市場或公司內部的競爭,而他們認為唯有作弊或耍手段才能平衡局面,一切是情勢所逼。」
所謂「黑暗人格」或稱「黑暗三角人格」(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指的是三種人格特質:心理病態(psychopathy)、自戀(narcissism),以及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心理病態有時也會譯成「反社會人格」,主要徵象是缺乏同理心、鮮少自責,行事大膽、失控,顯現利己行為;「利己」連結到「馬基維利主義」,只要這人處於敵意競爭的環境中,就會更容易不擇手段地行事,而「自戀」則會替「敵意競爭」的意識增添柴火。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這些黑暗人格,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在遇到合適的機會時就變成騙子,許多人即便這些人格特質明顯,也能循合乎社會規範和法律條文的方式行事。
是故,騙子不能主張「因為我生來人格黑暗,騙人是身不由己的,不能處罰我」,被騙的人雖是受害者,但也有自我反省、或至少是學習下回看破騙局的空間。
而倘若大家和俺一樣,覺得前述的派頓夫婦案例及詐騙人格描述讀來相當有現今台灣政壇的既視感,毋需覺得奇怪;因為《人類大歷史》(Sapiens)曾經提及三種「秩序」,包括政治上的帝國制序及宗教上的全球性教派,而當年俺讀《人類大歷史》時想到,這些秩序其實有個共通點──它們的核心是「想像」出來的,然後人類依據那個想像建立了複雜、可運行的制度。暫且不討論「神」是否存在、哪個宗教的神才是唯一真神之類話題,宗教組織和政治組織的建構是極類似的:組織的架構及運作目的,就是為了那個大家共同相信的標的。極權國家某些人民對元首的狂信和邪教信徒相仿(雖然《人類大歷史》裡甚至直接把共產主義和宗教劃上等號,不過目前大多數名為「共產」的極權政體實施的都不是共產主義),而政黨支持者堅持相信政黨領導人,一如法庭裡無視於證據的派頓夫婦信眾,也是如此。
至於《人類大歷史》裡說的第三種秩序,不是別的,就是經濟上的貨幣秩序,也就是「錢」。
這當然也能連結到最近國內的社會新聞,不過該提到的相關書籍就是《大查帳》(The Reckoning)了──咱們有空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