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哲學家的準備工作

Wolf Hsu
6 min readSep 8, 2020

--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vectors/animal-farm-farmyard-livestock-1299024/

本週六(2020/09/12)下午兩點,應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邀請,俺和朱家安有一場題目叫「機器人夢見電子羊──當科幻小說的情節變成我們的日常」的對談,我們會先各自講大概半小時,剩下的時間就幾個各自提出的方向進行討論。

這場對談是目前當代藝術館「無所不在的幽靈──陶亞倫個展」的相關活動之一,是故前幾週我們也一起去看了展覽。展覽的重點是「VR」(virtual reality),也就是「虛擬實境」,簡單說來,就是利用數位科技建構一個3D的虛擬空間,現實世界的人可以藉由一些感官(最常用的應該是視覺)「進入」那個虛擬空間。

說起來要講「虛擬實境」的話,「駭客任務」(The Matrix)系列電影應該是更直接的目標──這個系列電影的核心設定,完全就是哲學當中「桶中之腦」(Brain in a vat)思想實驗的具體樣貌;倘若要找稍微冷門一點的例子,和《駭客任務》第一集同年上映的《X接觸:來自異世界》(eXistenz)及《異次元駭客》(The Thirteen Floor)兩部電影也都是現成的材料。

《駭客任務》第一集是1999年上映的,傳承系譜可以往前回溯到1995年的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劇場版,然後是1989年開始連載的漫畫版,最後抵達1984年的小說《神經喚術士》(Neuromancer)。不過除了「駭客任務」系列之外,這些作品的角色進入虛擬空間時,大多明白自己身處虛擬空間,並沒有「以假為真」的感覺,倒是《攻殼機動隊》的漫畫和動畫劇場版當中,碰觸到了一個題目:當身體部件可以置換(故事裡的角色或多或少有使用「義體」,只有少數身上完全沒有人工零件)、記憶可能做假的情況下,角色要如何判定「真/假」,甚或如何確定「我就是我以為的那個人」?

在《攻殼機動隊》劇場版當中,這個討論會延伸到動畫電影的最終主題:什麼是「人」?既然「軀體」──不只原生的肉體,廣義而論,是「用來執行一切在現實世界生活必須動作的載具」──可以置換,那麼軀體可能無法當做「人之所以為人」的判準;「記憶」是常見的自我認定方式,但記憶可能做假,甚至毋需電影中的科技,現實裡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人的記憶並不可靠,能夠經由暗示生成假記憶,而且當事人會深信不疑,也就是說,「記憶」也不是個絕對可信的判準。

如此一來,判準該是什麼?或許會是「意志」,或者「靈魂」,這是統合「記憶」和「軀體」,讓人在現世生活的東西,也就是《攻殼機動隊》英文標題「Ghost in the Shell」中的「Ghost」;但話說回來,「靈魂」到底是什麼?這問題現在仍沒有定論。

思考俺到底要講啥的時候,俺大略雜七雜八地想到這些,一面覺得這些討論和「虛擬實境」越離越遠,一面還是不由自主地想下去。「機器人夢見電子羊」這個題目是館方提供的,但這題目明顯是從菲利普‧K‧狄克(Philip K. Dick,簡稱PKD)的小說挪過來的。

PKD的小說是個中篇,名叫《Do Androids Dream of Eletric Sheep?》,直譯是《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不過這譯法其實不很準確。在這個故事裡的「Android」指的是有人類外形(包括肌肉毛髮之類)的人造人,和一眼即知由人工機件組成的「機器人」不大一樣,所以目前國內的小說譯本譯為「仿生人」;而以內容來看,標題的「Dream of」其實不是「夢見」,而是「夢想要得到」的意思,亦即這名字或許得譯為《仿生人會夢想要得到電子羊嗎?》比較準確一些。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tric Sheep?》1968年出版,1982年改編成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當年不算賣座,不過逐漸成為科幻經典,是故國內的小說譯本一直使用《銀翼殺手》當書名(雖然「銀翼」二字實在和內容沒啥關係),連國外後來再版的小說都會把「Blade Runner」加到書名裡頭。2017年,電影推出續集《銀翼殺手 2049》(Blade Runner 2049),故事發生在1982年的電影結局後三十年,1982年電影裡描寫的世界是2019年,續集則是2049年。不過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和「虛擬實境」的關連都不多,這想來好生苦惱。

只是苦惱歸苦惱,整理一下思緒,還是發現一些有趣的材料。

一是《Do Androids Dream of Eletric Sheep?》裡提到的「共感箱」(Empathy Box),這個裝置可以讓故事裡的「摩瑟教」(Mercerism)教徒感受其他教徒的感覺、身歷其境地看到教主的苦行經過、感受石塊打到教主身上的痛楚──這分明就是個提供「虛擬實境」的裝置。

另一是《銀翼殺手 2049》當中主角的管家兼室友Joi,這是個人工智慧程式,在片中以全息投影而成的女性姿態出現。這算是「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與VR不同,不是將人的感官置入虛擬空間,而是透過裝置讓虛擬之物進入現實(目前可能會透過穿戴裝置之類呈現)。雖然不是VR,但想到Joi,俺想到或許可以用這些作品當中關於「真/假」的討論貫串俺要講的內容。事實上,這也是俺和朱家安看展時想到的展覽主題之一──倘若虛擬之物可以讓人覺得那是「真」的,那麼什麼才是「真」的?這個主題會延伸到當這些科技進入日常之後,我們如何看待,以及當「人造之人」無限趨近於「人」的時候,到哪個界線,「我們」會認為「它們」就是「他/她們」?

是故,俺的講座部分主要會談《Do Androids Dream of Eletric Sheep?》相關的三部作品及從中衍生的想法,其他討論,會在與朱家安的對談裡進行。朱家安推廣哲學普及好些年,他的論述時常可以讓俺明白哲學家如何進行議題討論以及如何思考,屆時他會怎麼談這些題目,俺非常好奇,也推薦諸位到場和俺一起拷問哲學家──這款機會難得,請大家不要錯過。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