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森的「Faction」,和《電流大戰》裡的愛迪生

Wolf Hsu
6 min readJul 23, 2019

--

(圖片來源:https://www.imdb.com/title/tt2140507/mediaviewer/rm3577716225

看完電影《電流大戰》(The Current War),想起艾瑞克‧拉森(Erik Larson)的著作。

《電流大戰》描述十九世紀末愛迪生(Thomas Edison,Benedict Cumberbatch飾)與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Michael Shannon飾)兩人,分別想以直流電及交流電系統,成為美國主要電力供應商的經過;中間還夾了一個不會做生意的天才特斯拉(Nikola Tesla,Nicholas Hoult飾)。是故,真該想到的書,或許是《光之帝國》(Empires of Light),因為這本書講的就是那段歷史,細節自然比不到兩小時的電影更多,不過就是同一段史實。

之所以會先想到拉森的作品,原因之一大約是前不久剛讀完他的《Dead Wake》譯作(這本中譯作品即將上市),原因之二是《電流大戰》接近劇末時講到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愛迪生和威斯汀豪斯都在爭取擔任世博會供電業者的機會,而那一年的世界博覽會,也是拉森作品《白城魔鬼》(The Devil in the White City)發生的主要舞台。

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電流大戰》的敘事方式,讓俺聯想到拉森的寫作手法。

俺讀過拉森的《白城魔鬼》、《無線電擒凶記》(Thunderstruck)以及《Dead Wake》,這三本書讀起來像小說,但講的都是史實,國外媒體還因此創造了一個由「事實」(Fact)和「虛構」(Fiction)合在一起的新字「Faction」來標誌他的作品。

拉森擅長的手法是多線進行:一開始讀起來像是毫不相干的幾個人物,因著不同緣由做了某些事,但在某個時點他們或他們所做的事會相互撞擊,在歷史裡留下痕跡。而在創作過程當中,拉森會翻找數量驚人的歷史資料,只要是他書裡出現引號的字句,就都來自某份歷史紀錄──官方會議檔案、媒體採訪報導,甚至是私人的書信或手記。這些生命碎片般的零散記述,在拉森的整理之下,還原成一段段完整的人生紀錄,再連綴成流暢的敘事篇章。

倘若一個小說創作者要用一段歷史寫故事,就算一切情節按照史實,也會加入自己的某些想像,例如在寫對話或情緒的時候;或者,小說創作者其實是想藉由那段歷史去談某個主題,就算一切情節按照史實,也會依著自己的主題選擇,加重或刪除某些歷史資料,如此才好將故事情節統整在主題當中。

讀者覺得拉森的書讀起來像小說,因此才會出現「Faction」這個詞;但拉森雖然使用類似小說的筆法,不過真正利用的是小說的結構,讓歷史事件顯出閱讀小說的趣味;在資料的選擇上,拉森使用的方式其實更接近歷史研究,以大量考據細節堆砌出真實感受。

也就是說,拉森的書寫裡,「主題」不是最主要的考量,而是以說故事的方式重現「歷史」。

看《電流大戰》的感覺類似如此。

《電流大戰》當然有許多虛構成分,也刪去不少史實枝節,但是倘若要把其中幾個議題視為整個故事的主題,那麼俺認為可以略去更多現有部分,例如關於殺人犯凱勒姆(William Kemmler,Conor MacNeill飾)的橋段,增加更多其他情節,例如愛迪生與威斯汀豪斯的官司,愛迪生與英薩爾(Samuel Insull ,Tom Holland飾)及J. P. 摩根(J. P. Morgan ,Matthew Macfadyen飾)之間的互動,用來聚焦新發明進入商業市場的種種討論,或者特斯拉的戲份,用來審視發明家之間的互助及猜忌。

但《電流大戰》的編導沒有這麼做,而是置入幾個關鍵事件,盡量呈現一段雖然虛構但整體而言接近事實的歷史。

如此處理雖然沒能集中討論某個主題、側重在敘述歷史,不過編導並不打算把《電流大戰》處理得像紀錄片;其中幾處橋段,可以窺見導演利用剪輯與特效讓影像做出「意在言外」敘事的企圖,幾個處插敘也讓整個故事的講述更有彈性。而且,編劇在愛迪生與威斯汀豪斯兩個主角身上(尤其是愛迪生)下了不少功夫,顯出他們同中有異的個性。

以這段史實而言,愛迪生比較像反派,因為他為了讓自己支持的直流電系統獲勝,故意散布謠言,讓對「電」仍不甚理解的社會大眾認為交流電系統十分危險。在《電流大戰》當中,威斯汀豪斯的確比較接近正方角色,他從一開始就看出直流電系統在大範圍供電時的侷限、選擇交流電系統,並且期望能與愛迪生合作,面對愛迪生的謠言攻擊及商業戰略,也沒有主動反擊,而是認為事實自能證明;但在編劇Michael Mitnick筆下,電影裡並沒有真正的反派角色。

事實上,《電流大戰》中置入的關鍵歷史事件,以及其他角色──包括助手、對手、金主、家人,甚至社會大眾──最大的功能幾乎都在支援或反襯愛迪生,讓這個角色的面向豐足。

愛迪生與威斯汀豪斯當年都因發明而致富,進而成立各種公司,成為企業家,而愛迪生「發明大王」的名氣更響──這成為威斯汀豪斯的弱項,因為兩人擺在一起,大眾更容易傾向於認為愛迪生的選擇正確;但這同時成為愛迪生的負累,因為他雖能利用名氣,但也會被名氣所困。

也就是說,愛迪生或許真的認為直流電系統更有利,又或許因為廣推直流電系統才能支撐自己的事業所以繼續堅持,也或許他雖對直流電系統的不足瞭然於胸,但因不能輕易承認自己初始的判斷有誤,所以只能一意孤行。

因為必須撐下去,所以明明知道客觀事實,愛迪生仍然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散布謠言;因為想要打擊對手,所以明明自有道德標準,愛迪生仍然參與了處刑用具的設計。

《電流大戰》並未刻意聚焦主題──換個角度看,也可以說它裡頭有好幾個不同的議題可以談──但以具有娛樂性的方式講述了歷史事件,也呈現了主角愛迪生的多個面向,讓觀眾發現:一個醉心於發明、理論上自負但單純的科學阿宅,在名聲、商業等等考量之下,如何折射出複雜的人性反應。

或許,這也是我們回顧歷史時,最應注意觀察的物事之一。

--

--

Wolf Hsu
Wolf Hsu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