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金的創作軌跡,另一個托爾金的編輯努力

Wolf Hsu
7 min readAug 4, 2020

--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olkien%27s_grave.jpg

俺讀過托爾金(J. R. R. Tolkien)在台灣的所有譯本,也看了改編得很棒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電影版三部曲及改編得頗莫名奇妙的「哈比人」(The Hobbit)系列電影;俺也看過1988年盧卡斯(George Lucas)想改編《魔戒》結果和朗霍華(Ron Howard)拍出來的電影《風雲際會》(Willow),倒是沒看過1977年直接改編自《哈比人歷險記》的動畫電影。雖然俺在相關作品當中造訪過托爾金筆下的「中土」(Middle-earth)不少次,跟著角色們在上頭跑來跑去,幾場戰役大概記得,但相關的歷史和地理整體來說仍迷迷糊糊,總之算不上合格的書迷。

不過關於「托爾金怎麼創作出中土、整個架空世界及相關故事」這事,俺一直很好奇。

追問創作者如何創作出一個故事,會得到各種不同解答,有的聽起來很奇妙,有的聽起來很莫名其妙──例如托爾金曾經說,某天他在批改學校的試卷時發現一頁空白,一時福至心靈地寫下「地洞裡住著一個哈比人」(「In a hole in the ground there lived a hobbit);這話放了幾年之後,變成《哈比人歷險記》。

「靈感」是創作者從虛無之境搬到現實來的東西,這大約可以理解(雖然不同創作者對這事也有不同看法);但一句話不會自己長成一個故事,或者長成居住著各有歷史傳說及語言文字的不同種族、年代悠遠幅員廣闊的中土世界,甚至長成包括「中土」這塊大陸在內、名為「阿爾達」(Arda)的整個架空世界。

某方面說來,要創造一個架空世界並不困難,想像力稍微好一點的孩子就辦得到,可能還能憑空畫出概略的地圖;但從另一方面說來,要讓這個架空世界具有說服力相當困難。這裡放座山脈、那裡加道河川,這很簡單,但地形地貌會影響居地氣候及生活樣態,土壤與礦藏會影響農業與工業發展,這幾個因素會決定哪些生物能夠在某個地區存活,這幾個因素綜合起來則會決定具有智慧的種族如何生成文明、累積種族習性,進一步就會左右歷史進程。

要讓架空世界的這些地理環境及歷史演進看來有道理,除了得要對大小細節都有設定的耐性,也得對現實世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為現實世界的地理及歷史,就是明白的參考題材。

大家都知道托爾金的某些設定轉化自現實──例如大陸名稱「中土」或動物名稱「座狼」(warg)都源自古英語,矮人(drawf)種族的人名幾乎全都來自記述古老北歐傳說及史詩的《舊埃達》(The Elder Edda);這類設計來自托爾金的語言學專業,以及他對北歐神話的喜愛與研究,阿爾達當中各種族各時期的語系,多數也根植在這些領域。此外,托爾金也提過,「中土」就是現實世界的一個古老稱呼,「中土」約莫就是歐洲,哈比人居住的「夏爾」(The Shire)就在英格蘭。

上述種種都屬於「設定」,而「設定」並不是「故事」的全貌。托爾金既龐大又精細的設定讓架空的「中土」顯得真實,但除了設定之外,托爾金也寫了許多發生在這個世界裡的故事,有《哈比人歷險記》這樣筆調輕鬆、偏向青少年故事的長篇,有「魔戒三部曲」這種史詩型鉅作,也有長短不一、發生在不同區塊不同時代的神話及傳奇。

總之,「托爾金怎麼創作出中土、整個架空世界及相關故事」的整個作業方式都令俺好奇,因為這包括鉅細靡遺到有點不可思議的設定,以及大大小小、以小說或詩歌方式呈現的各種故事。

最近要出版的《貝倫與露西恩》(Beren and Lúthien),解答了俺的部分疑惑。

《貝倫與露西恩》描述人類男子貝倫(Beren)與精靈公主露西恩(Lúthien)的愛情故事,包括兩個角色相遇、貝倫遭囚、露西恩解救,以及兩個角色為了精靈寶鑽(Silmaril)與巨狼卡卡洛斯(Carcharoth)及魔苟斯(Morgoth)黑暗勢力的戰鬥。

據說,1916年,年輕的托爾金自一戰戰場負傷回國、由妻子伊迪絲(Edith Mary Tolkien)看護養傷時的某日,伊迪絲在森林裡為托爾金跳舞,讓托爾金終身難忘──這個經驗在隔年變成《貝倫與露西恩》的最初版本,托爾金研究者大多將其視為「中土」世界的第一個故事。《貝倫與露西恩》後來經過多次修改,有的角色名字改了,有的角色不見了或者被其他角色取代,主角貝倫的種族也從一開始的精靈變成後來的人類,但始終沒變的幾個情節之一,就是故事伊始,貝倫在森林中被露西恩的歌聲與舞姿吸引(另一個在托爾金後續作品中經常出現的設計,就是代表「惡」的一方幾乎都帶著戰爭的影子,雖然托爾金自己不這麼認為)。

有趣的是,這個被修來改去的故事,在其他與「中土」有關的書籍中雖曾提及,但一直沒有單獨出版──它的篇幅不長可能是原因之一,版本紛雜則可能是另一個原因。直到最初版本完成的一百年後,《貝倫與露西恩》才正式出版──而且採取了一種奇妙的形式。

托爾金過世之後,他最小的兒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John Reuel Tolkien)整理托爾金留下的龐雜筆記與未完成的作品,陸續出版與「中土」相關的書籍,逐漸補齊托爾金架構的奇幻世界。在先前這類作品當中,克里斯多福的角色接近編輯,書籍內容主要仍以托爾金的稿件為主,但在《貝倫與露西恩》裡,克里斯多福雖然仍然算是編輯,但也算是另一名作者。

《貝倫與露西恩》講的就是「貝倫與露鈿恩」這個故事,但也不只這個故事──精準點描述,《貝倫與露西恩》講的是克里斯多福如何從托爾金巨量的遺稿中找尋、剪裁、「貝倫與露西恩」的原貌、修改後的模樣,以及每個版本異同的經過。

因此,在《貝倫與露西恩》書中,可以讀到克里斯多福如何從遺稿裡搜尋托爾金在不同時期寫下的類似情節,有的是手稿,有的是未完成的長詩,也可以讀到托爾金如何在每次修改當中,加入不同時期的角色、將故事匯入自己想像的歷史環節、減少不必要的枝節、讓每個安排的寓意更加清楚。

也因如此,大約可以想像:托爾金對於「中土」的設定,可能並不完全來自為了撰寫故事。《貝倫與露西恩》最初版本完成為1917年,《哈比人歷險記》在1937年出版,「魔戒三部曲」的最後一集出版已經是1955年的事了;在故事與故事之間的十數年間隔裡,托爾金有時依著自己的專長及興趣創造各種族的語言文字,有時構思單篇故事或長篇情節,有時從漫長的虛構歷史中切出一段描寫事件,有時將自己想好的故事安插到歷史當中,與其他故事扣接。

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從克里斯多福在《貝倫與露西恩》中的描述,可以發現托爾金一個人就包辦了單一神話體系的創立、演變、分枝發展與細節設定,一般而言,這會是一個民族經過許多創作者許多年月才完成的工作;而《貝倫與露西恩》進一步揭示,這個在作者腦中逐步成形的世界,讀者原來只會從幾個故事裡窺得部分樣貌,得經由一個勤奮的編輯經年累月地整理,才能接近完整地呈現在讀者眼中。

《貝倫與露西恩》是「中土」世界的第一個故事,對托爾金而言,它的意義不僅是自己奇幻寫作生涯的開始,也是人生的見證──在托爾金與伊迪絲的墓碑上,刻著「貝倫」與「露西恩」的名字。《貝倫與露西恩》可能也是「中土」世界出版的最後一個故事──克里斯多福在書中提過此事,本書出版的三年之後,克里斯多福也在2020年1月辭世。

對托爾金的書迷而言,《貝倫與露西恩》應該是他們期待以久、亟欲一探究竟的故事;而對如俺一般的創作者而言,《貝倫與露西恩》或許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它顯示了創作者難得一見的創作軌跡,以及編輯的努力。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