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兔嘲男孩》電影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塔伊加‧維迪提(Taika Waititi)的《兔嘲男孩》(Jojo Rabbit)相當有趣。
出生於紐西蘭的維迪提從2007年開始推出電影長片作品,大多自編自導,因為還沒導戲前就是演員,所以有時也在自己的作品裡演出。俺蠻喜歡他自編自導自演的《吸血鬼家庭屍篇》(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這部電影明顯展露維迪提翻轉類型元素、將恐怖與血腥轉化成荒謬笑點但又不過分尖酸、保持溫厚調性的功力。他執導的《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Thor: Ragnarok)俺就沒那麼喜歡,這部電影是「雷神索爾」(Thor)系列的第三集,但敘事調性和前兩集南轅北轍,這不打緊,麻煩的是主角個性也幾乎完全不同;單就一部電影來看這麼做沒什麼問題,但這部被包裹在「Marvel電影宇宙」裡的作品如果單獨看,就像從影集中間切出一集一樣,會有些東西顯得沒頭沒尾。
當然,這問題沒法子完全歸咎在維迪提身上,除了系列作本來就承載的限制之外,這部片的劇本也不是他寫的。但看到他執導的《兔嘲男孩》預告時,俺還是生出了一些擔心。
預告本身沒什麼問題,看得出也是個荒謬但溫暖的喜劇,演員表現十分可愛;讓俺擔心的是,這電影和納粹(Nazi)及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有關。
將希特勒變成一個角色、置入創作當中的做法並不罕見,這些創作講的不見得和二次大戰有關,有的甚至沒有控訴或悲情,是純粹惡搞的喜劇──例如令人哈哈大笑的短片《Kung Fury》,希特勒會在片中出現,完全因為他是個太好用、幾乎不需解釋的邪惡代表。在這些創作裡,希特勒可能很壞、可能很蠢,畢竟他在二戰時期除了侵略鄰國,還屠殺大量猶太人,再怎麼樣都不會變成一個正面的角色。
但維迪提處理希特勒的方式與眾不同──他讓希特勒變成一個男孩幻想中的朋友。
從預告可以看出,身為主角的男孩就活在二戰時期的德國,所以他的幻想朋友正是當時元首。一般而言,幻想朋友會是主角的忠實友伴,會協助主角克服困難、完成夢想,但是讓希特勒做這些事似乎有點古怪(就算是個幻想出來的希特勒),分寸不好拿捏;再說,會把希特勒當成幻想朋友的男孩,人生目標就是成為一個納粹,假使幻想朋友希特勒沒法子幫他完成這個夢想,好像不大對勁,假使幻想朋友希特勒真幫他完成這個夢想,那就更不對勁了。
幸好,維迪提使用希特勒的方式很聰明。
暱稱「喬喬」的主角喬納斯‧畢茲勒(Johannes “Jojo” Betzler,Roman Griffin Davis飾),是個生活在二戰末期德國的十歲男孩,在電影開場參加德國少年團(Deutsches Jungvolk)舉辦的訓練營隊時,幻想朋友希特勒(維迪提飾)的確擔任一個稱職的鼓勵角色;但在喬喬遇上意外、又發現自家姊姊房間的牆壁夾層裡居然躲了個猶太女孩艾莎(Elsa Korr,Thomasin McKenzie飾)時,幻想朋友希特勒的定位就慢慢產生了轉變──準確點兒說,幻想朋友希特勒的個性沒有變,變的是喬喬,從自身的遭遇及與艾莎的互動當中,喬喬逐漸修正了自己對猶太人的看法以及對希特勒的觀點。
也就是說,《兔嘲男孩》中的希特勒仍發揮「幻想朋友」理應發揮的功能,但在電影的中後段由於主角的轉變,他的拉力變成推力,反倒將主角朝正確的方向推去。
再換個角度講,《兔嘲男孩》其實不是個用荒謬搞笑來嘲弄希特勒及納粹的故事,而是個講述善良純真男孩在扭曲的大環境中,如何從原本篤信的偏差狂熱教條中抽離,成長、找回自身良善,並重新定義自己的故事。
要對抗教條,用的不是另一套教條。
《兔嘲男孩》的電影開始,喬喬興奮地要和好友優奇(Yorki,Archie Yates飾)一起參加營隊;喬喬希望可以透過訓練之後從軍、為希特勒服務,甚至希望能夠殺幾個猶太人,讓自己加入希特勒的親衛隊(Schutzstaffel)。但在營隊裡頭,他先因在義大利前線失聯、被視為怯戰之兵的父親而遭到嘲笑,後因不願殺死野兔而獲得「喬喬兔」(Jojo Rabbit)這個膽小鬼外號。幻想朋友希特勒對他發表了一番「兔子其實很勇敢」的演說(這大約是全片當中希特勒講話最正面的時刻),讓喬喬鼓起勇氣去投擲手榴彈,結果發生意外。
受傷之後的喬喬無法如願從軍殺敵,只能做些貼傳單募資源之類的工作;原先喬喬的生活無憂無慮,受傷後他在城市裡行走,開始發現戰時生活並不若自己想像的那般熱血沸騰。後來因為力主反戰的母親蘿絲(Rosie Betzler,Scarlett Johansson飾)被當局吊死示眾,喬喬開始得到垃圾桶中翻找食物──到了這時,幻想朋友希特勒已提供不了安慰,因為在喬喬的幻想裡,希特勒正在吃獨角獸大餐。
在這段過程中,認識艾莎是個重要關鍵。
一心想成為納粹的喬喬,原初自然將艾莎視為異類,後來決定向艾莎詢問關於猶太人的細節,著書教大家怎麼辨識猶太人。有趣的是,艾莎並沒有告訴喬喬實話,而是順著喬喬所知的「妖魔化」版本編故事;這一方面扣接維迪提不用教條對抗教條的策略──要讓喬喬打破原有偏見、理解猶太人並非異類,不能依靠由艾莎講述的內容,必須從真實的互動相處著力──另一方面則替後續情節埋了伏筆。
蓋世太保(Geheime Staatspolizei,GESTAPO,領頭者由Stephen Merchant飾演)上門,發現了喬喬的筆記本,因為裡頭記錄的猶太人相關物事全是艾莎編出來的,完全不符事實,所以蓋世太保覺得喬喬很有想像力;同時,艾莎以喬喬過逝的姊姊英嘉(Inge)姿態出現,受到盤查時因K上尉(Captain Klenzendorf,Sam Rockwell飾)的暗中協助,猶太人身分並未曝光。
在這個橋段,喬喬會發現兩件事:第一,艾莎描述的「猶太人」並非真實情況,否則蓋世太保會知道;第二,光看外表,蓋世太保根本分不出誰是猶太人。在喬喬受的教育中,猶太人有角、有鱗,就算他看不出來,效忠於希特勒的蓋世太保也該看得出來。但事實如何,已經擺在眼前。
《兔嘲男孩》的主題不是戰爭,但維迪提在某些段落仍然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德軍方面雖然仍帶著喜劇色彩,敵對的同盟國軍隊就相當殘暴,這部分原因來自敘事主線大抵依附著喬喬進行;也因如此,所以喬喬無法親見的部分,例如父親與母親與祕密反戰組織之間的關係,在電影裡就沒能清楚說明。這類交代不夠清楚的設定有好幾處,例如維基百科裡提到英嘉因為流感過世,但俺不記得電影裡明確提過這事。
不過,大抵而言,瑕不掩瑜,《兔嘲男孩》是看了相當愉快的作品,演員們的表現也都稱職可愛。維迪提選擇插曲的品味一向讓俺滿意,《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裡用了Led Zeppelin的〈Immigrant Song〉簡直神來一筆,《兔嘲男孩》裡一開始用了The Beatles的〈Komm Gib Mir Deine Hand〉(〈I Wanna Hold Your Hand〉的德文版,The Beatles自己唱的)、接著是Tom Waits的〈I Don’t Wanna Grow Up〉,以及片尾David Bowie的〈Helden〉(〈Heroes〉的德文版,也是Bowie自己唱的),每段音樂都適切,一聽就會泛起微笑。
最後,聊一下劇中一個有趣的設定。
《兔嘲男孩》原文片名《Jojo Rabbit》來自喬喬不願殺害野兔後獲得的外號,不過「兔子」的意象還和片中另一件事有關。
喬喬一直學不會自己綁鞋帶,電影裡出現好幾回蘿絲幫他綁鞋帶的橋段,其中有一次,蘿絲一面綁一面唸了一首童謠,那是一首將繩圈比喻為兔子耳朵,利用兔子繞樹、鑽洞,以及把兔子拉出洞中的動作,讓孩子記住打蝴蝶結步驟的小詩──在這個段落,「綁鞋帶」和「兔子」有了連結。
目睹蘿絲被吊死時,喬喬發現她的鞋帶鬆了,但仍無力綁好;可是在後續與艾莎共同生活、看見優奇穿著殘破的紙制服作戰、被K上尉從同盟軍手中捨身救出之後,喬喬終於在家裡一腳把幻想朋友希特勒踹出窗外。
這個動作宣告喬喬終結了自己偏執狂熱的想像,完成階段性的成長,準備重新定義自己。
於是,在同盟軍佔領城市、喬喬帶艾莎走出屋子之前,他成功地替艾莎綁了鞋帶──喬喬成為幻想朋友希特勒口中勇敢的兔子,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並且要設法在殘酷的世界裡存活下來。
《兔嘲男孩》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但主題其實是另一種戰爭──一個人在強力壓迫的價值洗腦之中,如何真正認識自己的成長過程。
這過程不只發生在戰時的孩子身上。事實上,它發生在不同時代不同年紀的每個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