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搖滾樂到都市傳說,在台灣

Wolf Hsu
5 min readJun 2, 2020

--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pAz4uMaAI5Q

前陣子讀了《我們的搖滾樂》和《特搜!臺灣都市傳說》,想了些事。

「搖滾樂」和「都市傳說」都是俺有興趣的題目,不過讀這兩本書的收獲不只在與這兩個題目相關的資訊上頭。

俺讀過一些關於搖滾樂的專論,包括它在美國如何從非裔族群進入白人主流音樂市場、樂器製作及錄音技術的發展如何影響表現手法、哪些時期因哪些緣由或哪些樂手造成風格轉變,以及搖滾樂與商業、文化、暴力、藥物、社會運動甚至惡魔崇拜等等糾纏的關聯。

原以為《我們的搖滾樂》講的,會是「搖滾樂進入台灣之後的發展狀況」,不過讀了之後發現這樣的描述大抵沒錯,但不很完全;倘若要精準一點,或許該說是「以歐美為主的西方流行音樂進入台灣之後,如何慢慢變成我們以為的『搖滾樂』」。

《我們的搖滾樂》由作者熊一蘋的碩士論文改寫而成,易讀有趣;書中講述的時代大約在1950年到1980年之間,以美國搖滾發展來看,也是搖滾樂萌芽、成為商業主流、出現更多藝術手法的改變,到稍微有點勢微的時期。也就是說,搖滾樂剛在原生地出現的時候,台灣就已經有人開始接觸了;而書中提及的音樂,其實也不只嚴格定義的「搖滾」,而是當時美國各種不同類目的流行音樂,在台灣直到八、九零年代,都還常將之統稱為「熱門音樂」。

搖滾樂帶有一點粗野草根的色彩,樂壇也有許多中下階層青年藉由搖滾樂翻身的傳奇;但《我們的搖滾樂》指出,當年二次大戰剛結束、台灣正籠在戒嚴的肅殺氣氛裡,有機會有能力接觸到國外資訊的,其實是國內的特權階級或知識分子。這類被視為「傷風敗俗」的流行音樂,如何拐彎抹角或正面衝突地在台灣發展流傳,就十分耐人尋味。

這種「外來文化進入本國之後產生變化」的狀況,在《特搜!臺灣都市傳說》裡也讀得到。

俺讀過一些關於都市傳說的書籍,有的就是蒐集,有的會有分析,最有趣的應該是本叫《The Big Book of Urban Legends》的書,這書用一頁漫畫、一頁文字的方式,介紹了大約兩百個發生在美國各地的都市傳說,講述內容、流傳經過,以及大略解釋「都市傳說」(urban legends)一詞的定義。

《特搜!臺灣都市傳說》的作者是謝宜安,書中記述的「都市傳說」有的在台灣本地出現,有的原初流傳在其他國家、後來「本土化」了;除了描述都市傳說的內容、追尋它的起源與流傳,也說明了「都市傳說」這詞在台灣被使用時可能包含的混合意義。

比較接近「台灣製造」的都市傳說,可能與公共安全意外有關,可能與政治體系轉變有關,這些都市傳說可以追溯到傳說出現前的新聞事件,也可以明白這些傳說倘若能夠在不同時期繼續流傳或變形,會與哪些社會當中的變化有關。而從國外傳來的都市傳說,倘若能夠經歷「舶來品本土化」的過程在台灣生根,也可以從中窺得資訊傳遞的路徑,以及傳說內裡如何經由改造,以符合「本土化」的某種企圖。

書中俺印象最深的、也是讀這書之前俺就已經在網路上讀過的一篇,是關於「嬰靈」的查證──這個乍看會理所當然認為與佛教或道教有關,事實上與佛教或道教都無關,「超渡嬰靈」來自日本的「水子供養」,在台灣墮胎合法之後利用社會道德判準對女性的批判產生質變,而宗教團體的態度則從原有的駁斥到後來的默認,再到後來因箇中商機而反過來成為擁護方。從八零年代到新世紀現下的三十多年間,一個根本不存在於傳統宗教中的東西,出現了符合宗教定義、具備固定程序的儀式,活脫脫是個微形的宗教成形進程。

《特搜!臺灣都市傳說》記錄的都市傳說大多發生在1980年到1990年的末期,在這些傳說當中,可以看到從八零年代出版品(當時有大量《某某鬼話》之類的暢銷書)到電視節目(八零年代末到九零年代,是台灣靈異節目的高峰期)再到網路(網路網路在九零年代中期左右開始日漸普及)的傳播變化路徑,一方面可以看出科技發展、閱聽習慣的轉變對於大眾資訊接收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無論科技如何發展、閱聽習慣如何轉變,人心內裡某些不知不覺與社會表象結合生出的暗影,其實仍然有相同的質地。

把觀察角度拉遠一點,能夠發現:因為傳播路徑的變化,資料儲存的方式也產生變化,以往可能主要以口耳相傳的都市傳說,現今除了過去已經做過的紀錄整理之外,也可以透過科技方式追索查找不同時期的不同樣貌。

有趣的是,這類查找過程,也發生在《我們的搖滾樂》裡。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當中,《我們的搖滾樂》作者熊一蘋除了過往的報刊雜誌及專書論述之外,也從網路上找到不少資料,包括過去節目訪談的錄影,以及一般人在論壇、討論區或自己部落格之類頁面上留下的相關紀錄。

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就是WWW啦)發明人提姆‧伯納‧李(Timothy John Berners-Lee)雖然與這兩本書的主題毫無關係,但他的「共享」理念奇妙地在這兩本書中得到實際的驗證:網際網路一方面成了資訊流通的便利管道,一方面成了資訊儲存及查找的重要資源,從個人感想到學術論文,從綜藝節目到歷史檔案,都成為巨大資訊海洋的一部分。

《我們的搖滾樂》和《特搜!臺灣都市傳說》的作者並未事先約定,但這兩個主題都與生活在台灣的普羅大眾有關,而兩本書選擇考據的時點,正好從不同面向不同角度記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台灣社會狀況;從搖滾樂在權力當局與閱聽群眾之間的拉扯,與都市傳說在不同時點不同方式的成形變幻,都能讀到從二戰結束後的戒嚴初期、經過經濟起飛再到解嚴開放的半個世紀裡,台灣社會與人心每個階段的模樣。

記憶的梳理及社會的觀察,或許是身為台灣人,讀這兩本書最大的收獲。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