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犯罪故事沒有說的事》到《壞胚子》

Wolf Hsu
May 20, 2024

--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photo-of-man-walking-past-by-news-essentials-store-16rIhtV42yA

《犯罪故事沒有說的事》(Evidence of Things Seen: True Crime in an Era of Reckoning)裡有很多讓人從不同角度思考的報導,其中一篇提及一名「警線記者」,因撰寫許多警方辦案經過而成名;不過這篇報導並不是在描述該名記者如何努力地從警界挖掘資料,或者與警方一起出生入死,相反的,它揭露的是這名記者替警方某些失當行為擦脂抹粉的事實。

「有失公允」自然是大眾普遍認為記者或媒體不該有的態度,「枉顧事實」就更不應該。這本書裡還有其他篇章呈現記者在報導犯罪時遇上的不同情境、不同立場,俺還沒讀完就急急地把它介紹給記者朋友胡慕情──慕情在撰寫《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時遇上相當棘手、沒有前例可循的狀況,俺在她尚未完稿時就聽聞部分,待到讀完全書仍覺得那個狀況相當麻煩。《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講的不只是對案主犯案動機的背景探究,也是「記者」一角在探尋過程中的定位自省,更是報導或書籍出版後想要敘述什麼,或者應當有什麼責任的思索。

電影《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裡某記者角色認為,記者的任務是記錄現場(以該段情節而言,即是拍下照片),交給閱聽者去思考。在這部電影裡,可以看到記者們可能與不同勢力和平、甚至友好相處,也可能被不同勢力視為敵人、捲入災禍。不過,由Kirsten Dunst飾演的戰地記者主角想做的明顯不只是「把現場情況拍下來、交給閱聽者去思考」,或者說,她希望閱聽者在思考後能夠理解她想傳遞的訊息。可是思想的傳遞永遠有困難,面對面溝通都不見得能夠彼此完全理解,就更別提要透過紀實或虛構作品;記者透過報導與閱聽大眾接觸時如此,受訪者透過採訪與記者接觸時也是如此。

換個角度來說,好的紀實報導的確能夠觸發多元思考──不僅是看到「事件」本身,還能從不同面向探討事發當時的社會情況,以及當事人。

前述的《犯罪故事沒有說的事》即是一例。最近讀完的《壞胚子》(Rogues),又想起這事。

俺先前讀過《壞胚子》作者基夫(Patrick Radden Keefe)的另一部作品《疼痛帝國》(Empire of Pain),相當驚豔。《疼痛帝國》以薩克勒(Sackler)家族三代的發跡過程為主幹,旁涉製藥產業以及止痛藥「疼始康定」(OxyContin)引發的大規模成癮問題,流暢易讀,考證詳細。《壞胚子》不是這種長篇著作,而是基夫曾在《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發表的專題報導集結;這十二篇報導各自精采,有的與名酒收藏有關,有的是大規模槍擊犯的人生,有的講到黑幫家族的成員挺身揭發自家人的罪案,有的講述一心拯救謀殺犯人免於一死的律師。

篇幅與《疼痛帝國》相較雖然輕短許多,但基夫並沒有簡省查核功夫;在每篇報導裡,都可以讀到他在記述實情的同時,設法取得不同來源的說法(除非常事人拒絕受訪或沒有表達意見)。

《壞胚子》每一篇涉及的領域不同,這篇講的是空難受害者家屬,另一篇講的變成國際軍火掮客;有好幾篇都讓俺印象深刻,尤其是關於布奈特(Mark Burnett)的這一篇。這篇報導從1997年瑞典的真人實境秀《Expedition Robinson》有個參加者自殺講起,連結到布奈特取得該節目的美國製播版權,製作了美國版,重新命名為《我要活下去》(Survivor),成為當紅製作人,然後在製作《誰是接班人?》(The Apprentice)時,將一身缺點的川普(Donald Trump)改頭換面包裝成精明偉大的企業天才,甚至為川普鋪設了走進白宮的紅毯。

俺對「實境秀」這種類型的節目本來就頗有意見,讀這篇時當然興味盎然,除了那些節目的製作內幕之外,更有意思的是,這篇報導幾乎可以視為失意投機商人川普能夠成為美國總統的「前傳」(雖然川普不是報導裡的主角);而那些以「節目效果」之類理由形塑川普的做法,也幾乎都是日後川普引發各種問題的預示。

印象深刻的另一篇是全書最後關於波登(Anthony Bourdain)的那篇。身為知名作家、節目主持人及廚師,波登製作節目的態度與布奈特和川普成為強烈的對比,對於自己名人身分所抱持的心態也大相逕庭。這篇報導裡寫到波特與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II)如何在越南小吃店拍下那張有名的照片,俺讀波登作品《半生不熟》(Medium Raw)時感受到的內裡矛盾,在基夫冷靜的筆下則更加明顯。

記者也是人,很難沒有自己的主觀好惡,不過基夫寫人時大抵沒有評判,而是透過訪談和資料構築形象,因為這樣的客觀,這些人反倒顯得鮮活、令人好奇;由他們推動、引發的事件,也就有了真實的分量。

這樣的報導所觸發的思考不見得有正確答案,但能讓我們更貼近、了解真實世界以及其中的人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