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讀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牠》(it)時,俺整夜沒睡、一口氣讀完。
說起來《牠》並不是個複雜的故事。主角群是幾個住在小鎮上的七個孩子,發現小鎮地底潛藏著一個怪物,每隔二十七年會捕食鎮上孩童;主角群合力抵抗了怪物,並且發誓:倘若二十七年後怪物再現,他們會重新集結對抗。二十七年後,長大成人的主角群大多移居各地,只剩一名留在小鎮,怪物再度出現,留在小鎮上那名成員通知了所有人,大家再度回歸,面對怪物。
《牠》的原著超過一千一百頁,無論是花多少字數描寫怪物的可怕或對抗過程的複雜,這個篇幅想像起來都太誇張了;而且,為什麼要對抗兩次?直接讓主角群第一次就打敗怪物不行嗎?或者單寫成年後的主角群的部分不可以嗎?
如果單純把《牠》視為「怪物肆虐、受到折磨的人們最後設法解決怪物」之類的尋常恐怖小說,那麼的確沒必要讓主角們與怪物二次對決;但《牠》不是這類恐怖小說。
《牠》其實是一本成長小說。
進一步講,《牠》其實是一本寫給成年人看的成長小說。
成長過程裡會遭遇的某些狀況,一直是史蒂芬‧金小說常用的議題,例如青春期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團體當中的霸凌、同儕之間的友誼,初次萌生的戀情與初次因此產生的失落,以及來自成年人的種種壓力或意見歧異。在《牠》的故事裡,透過主角群彼此結識的過程及互助的經歷(包括共同對抗成年人及不良少年),這些史蒂芬‧金關注的議題幾乎一個不漏地全員到齊。
而且,主角群當中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恐懼。
恐懼是人類共有的情緒,但每個人的投射標的並不相同,各有緣由;同樣名為恐懼,但每個人懼怕的物事各異。《牠》故事中的怪物,會化身成每人懼怕的形象出現,而倘若缺乏同理心及互信,一個人就無法理解或看見另一個人懼怕的標的。得要主角群明白這事,並將彼此的恐懼與鎮上的孩童失蹤案連結,才能產生一同對抗怪物的力量。
主角群戰勝了。然後長大了。然後遺忘了。
說起來「遺忘」是《牠》裡頭最精采的一個設定。雖然聽過有些讀者認為,「小時候對抗怪物這種大事怎麼可能會忘得掉?」但事實上,許多在青春前期篤信的種種,長大後在記憶中的確沒能留下多少痕跡。許多人可能像主角群一樣,小時候遭遇過巨大的心靈撞擊,大家仍然長大了,當年衝撞的傷口似乎癒合了、瘀青似乎復原了,沒有留下什麼,但事實上,大家只是忘了。
「遺忘」的確是個有用的自保機制,但那個衝撞留下的某個什麼仍然埋在身體內裡。
這是《牠》必須讓主角群在成年之後再度回頭檢視的原因。
離開小鎮、長大成人的主角群,都擁有中產階級以上的順遂人生,其中幾個甚至是業界翹楚,收入豐厚。但那個被他們遺忘的童年陰影仍在,以一種隱晦的方式影響他們的生活──那些順遂人生看似光鮮,但有些汙垢藏在表層之下。而當他們接到電話、突然想起有幾個二十多年前視為摯友但這些年來未曾見面的舊識、突然憶起當年在小鎮大家似乎共同對抗過某種巨大的恐懼、突然發覺自己人生當中其實一直埋有一個黑暗的創口時,他們該怎麼做?
《牠》的「成長小說」成分,並沒有停留在孩子們打倒怪物、安全長大成人的階段;史蒂芬‧金或許並不認為這樣就算完整了「成長」,又或許只是並不認為:逃避怪物並不是成長最好的方式。
成年人擁有比孩子更多的體能優勢及生活經驗,但也喪失了某些童年時期的特質;小鎮上的成年人沒有意識到怪物的存在,因為他們無法再用孩童的眼光看世界。主角群們重回小鎮,必須面對的第二次成長,就是得要明白:真正的成熟狀態,是具備成年人在現實當中生活的能力,同時保有童稚的眼光和心靈。
在史蒂芬‧金的故事裡,「相信」一直具有強大的力量;在許多不同的故事中,這是對抗怪物的主要武器。史蒂芬‧金筆下的各種怪物幾乎都不會被特定宗教禁錮,但只要有足夠的「相信」,那麼角色們就會找得到能夠殺死怪物的法寶。
找回童稚的眼光和心靈,才會擁有「相信」的力量,也才能真正面對恐懼。
多角色、多面向的成長議題讓《牠》的篇幅看來誇張,不過讀起來相當流暢,沒有任何滯重感受。《牠》在1986年出版,四年後,美國ABC電視網在1990年將其改編成同名迷你影集,前半尚算盡力貼近原著,但後半處理問題很大。1998年,印度的付費頻道「Zee TV」也有一個改編的影集版,不過俺沒看過,不確定內容如何。說起來以原著的篇幅而言,改編成影集是比較合理的做法,是故2017年《牠》被搬上大銀幕時,委實有點令人擔心。
不過2017年電影版的《牠》採取了相當聰明的做法。原著當中,主角群孩童時期與成年時期的經歷交互出現,在閱讀時會有明顯的對照;而2017年的電影版,先拍了孩童時期,完全沒提到成人階段,自成一個完整故事,待到2019年的續集《牠:第二章》(It Chapter Two),再以成年階段為主線,交叉童年經歷,補足原著剩下部分。
2017年和2019年的兩部電影,以故事情節而言,不但比1990年的迷你影集處理得更好,部分改編甚至相當聰明,新添的角色設定增加了角色的厚度,刪去的枝節大致也都很妥當。
但不管是1990年的迷你影集版還是2017、2019年的電影版,都沒有拍出原著裡的一段爭議情節。
那段情節不長,但爭議性很大。俺相信史蒂芬‧金認為這是某種界定成長階段的標記,不過俺倒覺得沒拍出來沒什麼關係。影集版暫且不論(它的缺失多得很),電影版裡關於成長及自我認知的描述已經足夠,硬把這段加進去沒什麼必要。
只是電影版的表現雖佳,俺在看完之後,倒是懷念起閱讀小說時的感受來了。
當年讀的舊版是從租書店租來的,後來俺也從舊書店購入相同版本,前些日子則買了正式譯本的電子版。這故事總會提醒俺要小心那些不經意的遺忘,不要把變老當作成長。
或許是時候重讀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