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者》裡藏的東西:藏在畫格裡的訊息

Wolf Hsu
Jul 5, 2022

--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bensutherland/3340426003/in/album-72157615017073848/

大多數透過影像敘述故事的形式,例如漫畫、動畫、影集或者電影,雖然可能會有對白或旁白等文字或語言輔助故事進行,但利用影像敘事的創作者會在畫面裡另下功夫。就算只是兩個角色彼此對話的簡單情節,要用特寫或全景、俯角或仰角、只聚焦在單一角色然後依情況切換或者讓兩個角色出現在置入整個場景的畫面某處、怎麼安排光線與暗影、怎麼選擇畫面色調……等等,都有意義。某些時候,這些畫面設計會搭配情節需要,加強暗示或情緒,某些時候,這些畫面設計會透露其他文字或語言沒有明說的訊息。

動畫、影集或電影每格畫面的尺寸大抵相同(有些創作者會在同一部作品裡使用不同尺寸的畫面做出不同效果),不過這些形式裡的影像是流動的,速度由創作者控制,所以創作者必須考慮每格畫面塞進去的訊息數量,以及在流動的畫面裡要讓閱聽者先注意到畫面的哪個部分(這些形式中有時也必須考慮音效和音樂的影響,雖然製作音效和音樂的大多是聲音及音樂的創作者,不過監督或導演也得參與)。漫畫的閱讀速度由讀者掌控,不過漫畫家仍能透過分格的大小、形狀,以及翻頁(以手機為主要閱讀載具的「條漫」則有不大一樣的分格技巧)等等控制故事節奏及呈現不同意涵。某些漫畫家,還會利用頁面特性做出特殊的設計。

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守護者》(Watchmen)中這類例子很多。

要談構圖或分鏡的話,《守護者》不是唯一範例,講起來也太過細瑣;不過《守護者》中有幾個比較少見的特色,可以聊聊。

《守護者》的故事雖然發生在虛構的美國八零年代,但故事裡的世界與現實一樣,正處於美蘇兩大強權各自擁有核武、形成恐怖平衡的冷戰末期。這部分在情節裡可以得知,不過畫格中其實就充滿暗示。例如街景牆邊會看到看起來像一男一女相對站立的黑色塗鴉,暗指原子彈爆炸後留下的人形殘影(在角色夢中也出現強調這事的夢境);又例如故事裡有一款隨處可見的糖果廣告,糖口名為「mmeltdowns」,表示它入口即化,但「meltdown」指的也是核能反應爐因無法及時冷卻而造成的爐心熔化,爐心熔化造成的損毀會導致輻射外洩。

此外,故事裡的羅夏(Rorschach)一角走過紅燈區時,背景色情電影院牆上海報當中有一張寫著「Enoly Gay and the Little Boys」──「Enoly Gay」是當年搭載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的戰機名稱,取自機長的母親,該機搭載的原子彈名為「Little Boy」。色情電影取這名字,暗示可能是一部有亂倫情節的色情片(而且Boy還加了複數形s),刻意用了與原爆有關的名字,則反應了從二戰之後就開始的恐怖平衡。

《守護者》裡的背景時常出現這類隱藏訊息。例如丹尼爾(Daniel Dreiberg)出場時,街景常會帶到故事裡專放老片的戲院海報,而那些海報裡的電影主題或情節,又會指涉故事裡正在進行的對白或情節。而在第八章丹尼爾的劫獄行動之後,街頭黑幫打算去揍劫獄的變裝英雄「夜梟」(Nite Owl),但搞錯了對象──丹尼爾是繼承「夜梟」名號的第二代變裝英雄,但黑幫去找的是已經退休、開修車場的第一代夜梟。在黑幫街頭奔跑的那一格裡,把畫格中的香水廣告、報紙頭條、新車櫥窗和前述的「mmeltdowns」看板等等綜合起來,就會發現:這些東西結合得出的訊息,已經指出二代夜梟的行動將間接導致一代夜梟遇害。

這類狀況總讓俺好奇──畫面如此安排不大可能完全是繪者吉本斯(Dave Gibbons)的點子,但一般說來,編劇不一定會參與畫面繪製的過程;影像畢竟是繪者的專業,有些編劇的確會在編劇時就大致規劃畫格走向,但最終應當如何呈現大抵仍由繪者決定,而且有些編劇就只負責寫情節和對白,不會插手繪製工作。俺與朋友討論過這事,朋友推測吉本斯繪製分鏡草稿之後,編劇摩爾(Alan Moore)或許會再指定要在畫格裡加入哪些訊息,這聽起來頗有道理。這種設計和前述屬於影像專業的構圖沒有直接關係,比較像是埋哏狂人摩爾會做的事。

倒不是說吉本斯完全不會在畫格裡展現技巧──俺讀過吉本斯自己負責編劇的漫畫作品,他在畫面安排上頭的技術相當紮實。《守護者》裡有兩頁可以看出他的功力,這兩頁出現在第五章,偉特(Adrian Veidt)在自己的公司遇襲,共有七格,左頁右頁各三小格,另有一大格居中跨頁。偉特從左上的第一格閃過槍手射擊、第二格掄起一旁的擺飾、第三格擋下第二發子彈、在居中的跨頁大格裡揮高擺飾打擊槍手、右上第一格他把槍手按進水池、第二格拉起槍手,第三格按著槍手的頭砸向池邊的法老王頭像。

這七格顯示一系列連續動作,緊湊快速,而且以居中的跨頁大格強調偉特的成功反擊(用電影呈現的話這裡可能是個漂亮的慢動作鏡頭),從劇情來看,是個相當流暢的橋段,也仔細地表現了整段經過的細節。不過把角度拉遠一點看這兩頁,會發現左右畫格中的鏡頭遠近兩兩一致,跨頁大格裡偉特和槍手的姿勢、背景的公司標誌及人群、水池邊法老頭像與槍手的頭部加上池中倒影,全都彼此對稱。

而這章的標題就叫〈懾人對稱〉(Fearful Symmetry)。

俺先前在〈《守護者》裡藏的東西:「Gordian knot」〉一文裡提及的「Gordian knot」典故明顯出自摩爾的編劇,但要讓它在畫面中出現則需要吉本斯的畫技。不確定是摩爾對吉本斯說「嘿在這章搞個對稱的什麼吧」還是吉本斯靈機一動想到「我可以玩點對應章名的花樣」,但在顧及敘事必要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設計(這表示吉本斯要把襲擊行動安排在某個翻頁之後的跨頁,所以他得先調整這章先前頁數發生的情節進度),讀的時候都令人讚嘆。

順帶一提,談「Gordian knot」那篇文章漏講一事──故事裡有個橋段是一對同性伴侶在街邊吵架,一個拿了書給另一個說妳讀讀這書對我們的關係有幫助,另一個又傷心又生氣地把書撕了──那本書的封面上印著書名《Knots》,這是現實當中真實存在的書名,作者是R.D. Laing,內容討論情感交流的障礙,所以放在這個情境裡很合理。而這書被撕則對應到偉特心嚮往之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傳說──斬斷繩結其實不算解開問題,它其實是破壞了問題。

《守護者》裡這類藏在畫格中的訊息很多(尤其是最後一章一開始連續三個跨頁的毀減場景)。倘若讀《守護者》時不要光看情節,緩下速度仔細端詳每格畫面,都可能發現這些意外驚喜。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