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產業工作,常會發現一些奇妙物事。
例如書的折扣。
先前有朋友問俺對於「辦回頭書展」的看法,俺覺得這很難簡單說明。多年前俺在出版社工作時,社內賣過「回頭書」──所謂「回頭書」,指的是先前鋪到通路、沒賣掉被退回來的書,這些書可能已經如此來回幾趟,可能有些折損或汙漬,品貌欠佳,不大容易再賣出去,但銷毀又有點可惜,所以開放給自家人便宜賣掉,一方面有點收入,一方面可省倉租,而後者的意義比前者大很多。
擺在書店日晒泛黃、已經快到授權期限不能再公開賣的書,有時也會這麼處理;不僅是出版社,如果書店通路有無法退貨的書(或退貨很麻煩的書,例如走海運進口的外文精裝書),也會用打折扣的方式銷售,可能稱之為「風漬書」,或者名實不符地也稱「回頭書」。
但現今的「回頭書展」大多不是這麼回事。
先前所謂「回頭書展」,吸引讀者掏錢的重點自然是折扣壓得低──但這是有前提的:書已經被弄得有點破舊了、汙損了,才會這麼賣。買的讀者不介意書的品貌,覺得可以用較低價錢買到一樣的內容,開心;出版社或書店雖然賺得不多,但清出了庫存和陳列空間,開心。
可是現今的「回頭書展」賣的書,品貌大致不會有狀況──書況不好的,出版社和通路不會擺出來,讀者看到了也不會買;出版社和通路自然仍有清庫存之類的考量,但讀者並不想要買到外表略有瑕疵的書,只是想要撿便宜。
暫且不論書的價格怎麼訂才算合理,有折扣就是賺到──這款消費者心態俺很明白,畢竟俺是個大量買書的讀者,學生時代還曾為了買便宜一點的書,徒步走半小時去中盤的倉庫直接買書,7折,等於本來買兩本可以買三本,開心。
問題是,無論是從前的回頭書、風漬書,或者像俺這樣特地跑中盤去找書,都不是大多數人購書的常態;現今買書習慣常有折扣,這便罷了,變成「沒折扣就不買了」就很見鬼,甚至還有出版業者認同這個想法,讓人不得不直視文化事業從業人員不見得比較有腦的事實。
那麼,「書常常打折」的印象是怎麼來的呢?
過往大多數書店是不打折的,少數書店固定折扣(例如9折或8折)為的是薄利多銷,或者招攬會員,長期看都對該書店通路有利,所以這個折扣造成的業績損失,大多就由書店通路自己吸收,不影響出版社的利潤。
網路書店在九零年代中後期出現時,一開始打出了「新書兩週79折」的口號,這個折扣是有學問的:它比實體書店最低的8折再低了1%,以當時書價而言,大概只是1到2元,但字面上看起來很有競爭力。
網路書店打出這種口號,為的自然是吸引會員;況且別忘了,那是還沒有超商取貨、到店付款的年代,在網路上買書,加入會員的資料要填的欄目比現在多上十倍,付錢時要嘛得心臟很大顆地線上刷卡,要嘛就得去ATM轉帳,然後等個幾天,書才會寄到手上。所以網路書店的79折,還有另外一層意義:我賣得便宜點,您就忍受一下這些不方便吧。
新書也不是一直79折,那兩週時間就是在鼓勵讀者先買,之後就會回到網路書店的固定折扣,當時是9折。無論兩週79折還是固定9折,營業損失都由網路書店吸收,這和實體書店的狀況一樣,很合理。
但網路書店的媒體性質比實體書店強,所以如果出版社想要利用網路書店做些宣傳活動,那麼79折的折扣期就會拉長;而在拉長的折扣期間裡,網路書店會提供書籍的曝光版位、發EDM和電子報等等,還會做新書活動的頁面,產生比一般新書更多的行銷成本。這時從9折到79折當中產生的11%損失,網路書店就會要求出版社一起負擔,稱之為「折讓」;而出版社理論上應該把這筆錢當成行銷費用,不過大多數出版社似乎不是這麼算。
然後,網路書店推出了「每日一書66折」,在首頁提供更好的曝光位置,當然也要求了更高的折讓。
許多出版社和讀者將「每日一書66折」視為低價促銷,但這個折扣設計的目的並非全然如此。
開始做「每日一書66折」的時代,網路還沒有現在普及、智慧型手機還沒出現,大家上網的時間也不長。以當時讀者去逛書店的頻率而言,平均下來一個月搞不好去不到一次,「每日一書66折」的用意之一,是促使讀者每天都到網路書店看看,就算不買那本書,也可能因此逛逛其他頁面,買其他書──也就是說,對網路書店而言,這是個持續招攬來客的設計。
再者,限時(只有一天)、有時還限量,加上低折扣,都是臨門一腳的驅力,看到一本聽聞很久但一直沒買的經典這麼便宜、一本從前很暢銷但自己一直沒看的小說這麼便宜,只有今天特價、數量一直減少,於是手指不小心就被踹了一腳按下購買鍵。而這些經典書暢銷書可能因為當天的銷售狀況重回排行榜,又能延續一段銷售週期。
是的,「每日一書66折」的重點仍是行銷,而非清倉拋售。這筆折讓,仍是行銷費用。
俺曾經遇過不知道為啥要給折讓只知道得給折讓的出版社從業人員,這其實很危險。因為這筆費用表示網路書店要提供相對的行銷資源,倘若新書活動頁面也由出版社做、曝光版位無法保證提供,也就說通路根本沒有做到該做的事,那麼這筆費用就花得沒有價值,相當冤枉。
而該注意的是,無論新書活動還是「每日一書」,「時限」都是存在的。某個特定時間加上折扣,是誘使讀者買書的關鍵:你得現在買,不然就不會用這個價錢買到書。
這些行銷活動的效果逐漸反應在業績上頭,原本不想這麼做的出版社態度於是出現奇妙的變化,開始主動要求要參加這些活動;而網路書店在成長時期,也願意盡量增加活動量。但是,網路書店的頁面呈現方式變化跟不上成長腳步,越多活動就會越壓縮原有的曝光版位,讓每個活動露出的機會越來越少;在會員快速成長的時候,這部分對業績的影響尚不明顯,但長久來看,問題很大。
另一個問題是,在做折扣的書越來越多,除了新書活動之外,各類大小書展不斷出現,理應與折扣搭配的「時限」對讀者而言漸漸失去作用,要嘛就是覺得每本書都該打折,不然就是覺得沒打折的話反正很快就會打折。
更奇妙的是,隨著相關科技的進步,網路書店和出版社幾乎都沒回頭檢討這些行銷方式是否應該調整──它們的設計都有當時的時空背景,放到現下不見得恰當,或者說,類似的行銷目的,現在或許會有更合適有效的設計才是。
總之出版社和通路依舊認為折扣絕對有效,而讀者養成了「沒折扣就不想買」的習慣。
這部分不奇妙。這部分很實際。而且哀傷。
雖然讀者覺得在折扣期買書划算,好像賺到了,但其實長期折扣會讓出版社考慮調整書的定價,否則無法維持公司營運該有的獲利;也就是說讀者買書的價錢,和本來就該付的價錢可能差別不大,例如一本書定價300元,9折賣270元讀者嫌貴,那就把一本書定價調成340元,79折賣269元,讀者就開心了。
不過物價年年漲,紙價如此,倉租也如此,做實體書的成本提高了,定價本來就可能必須隨之調整,加來減去,出版社的利潤還是可能越來越少。然後出版社和網路書店對新嘗試的態度又拖拖拉拉──是的,俺在說電子書──只怪讀者不讀書,沒折扣不買書,有什麼幫助呢?
出版社對電子書的態度龜縮是個大哉問,大到應該另寫一文(但並沒打算寫)。咱們先想想:折扣真的那麼有用嗎?
對同俺一般的讀者而言,折扣當然有用──但這有個前提,就是俺想讀那本書。書不是民生必需品,不像衛生紙,如果是不想讀的書,送俺俺都嫌佔地方,打再低的折扣俺也不會買。
當然,這與有閱讀習慣的讀者數目是否足夠有關,理論上讀者夠多,任何題材的書都可能找到需要它的讀者。但對出版方而言,真正的重點在能否找到值得出版的題材、能否盡量估算某本書至少能夠接觸到多少對它有興趣的讀者、實體書該印多少、電子書要不要早點上架……等等面向,而非一窩蜂地跟著出暢銷題材、不求變化,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打折讀者就會掏錢。
這部分不奇妙。這部分很實際。而且哀傷。
有少數出版社在某些書籍上做過不參與折扣的實驗,事實也證明如果選題精準,那些書的銷售數字仍然理想;但俺仍常遇見要求大量做折扣、長期做折扣的通路同行,或者認為折扣是銷售必要條件的出版前輩,他們長年參與書籍製作,但只想得到用賣衛生紙的方式賣書。
在出版產業工作,常會發現一些奇妙,而且哀傷的物事。
例如書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