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主辦單位給的講題是「主題:如何選題?」時,俺愣了一下。
原因之一:倘若把「如何選題」解釋成「如何選擇自己想要寫成小說的題材」,俺寫書超過二十年,好像從來沒有認真嚴肅地想過這事──俺想寫的題材,選擇標準很簡單,就是俺感興趣的東西,而這標準很個人,從成長背景、生活環境、教育及接收到的資訊,甚至政治立場等等都有影響,要在課堂上講這個,也就還是對學員說「大家選自己有興趣的去寫吧~」然後下課,這……大概不成。
許多年前俺真的問過另一個主辦單位,「俺可以上台,然後說『你們別浪費時間上課了,真要寫出東西來就回家寫吧!』然後下課嗎?」主辦單位當然沒答應,俺也就沒接那門課了。會這麼問倒不是俺想端什麼架子(俺委實也沒什麼端得出來的架子),而是彼時俺真心認為,要寫出東西來,與其上課,不如利用時間多讀幾本書、多練習自己寫寫看。
幾年之後,俺開始認為,對剛開始練習寫小說的人來說,如果有些有系統的經驗分享,或許的確可以省點試誤的時間──雖然俺覺得試誤的經驗也是一種學習,不過俺也希望能有多一點寫作者快一點投入出版市場,寫更貼近大眾的故事,所以會利用機會談談故事的基本組成元素。
只是這和「如何選擇自己想要寫成小說的題材」並不直接相關。
況且,「題材」這詞有點含糊──說「我想寫一部推理小說」似乎算是選了題材,說「我想寫一個因為愛情而毀滅世界的故事」似乎也算是,但這兩個「題材」指的是創作歷程的不同部分,選了這些「題材」之後要做的準備工作也不相同。
原因之二:倘若把題目裡的「選題」視為前頭提到的「主題」,題目就變成「如何選擇自己想要寫成小說的主題」。主題選擇標準當然還是俺感興趣的東西,但要談這個,就得先定義什麼是「主題」;要定義「主題」,大抵就要談談故事的基本組成元素。
故事──無論是以哪種形式敘述的故事,包括各類戲劇、漫畫和小說──並沒有嚴格規定的基本組成元素,但極大多數會有一些共有的東西,有些創作者、編輯、書評或有經驗的讀者,會用自己的方法標誌出這些東西、給予定義,也因如此,同一個用以標誌的辭彙,定義可能會因人而異。
從討論寫作的書籍及自己的經驗當中,俺將故事的基本組成元素分為角色、情節、場景、前提及主題,前三者外顯於故事表層,是將故事傳達給閱聽者的部分,後兩者隱於裡層,閱聽者不見得察覺,但創作者最好要搞清楚。
「角色」和「情節」這兩個元素的定義絕大多數人都明白,「場景」就不大一定,因為這個詞在舞台劇、影集或電影製作時,也有自己的定義。俺把「場景」定義為「時間與空間」,也就是故事發生的環境,角色在這個場景裡活動、情節在這個場景裡上演。俺看過有創作者提出的基本元素裡有「世界觀」這項,意思其實差不多,不過場景的設計,有時還會細到一棟建築、一個房間,甚至一個獨立的小空間,例如浴室或車子。
俺把「前提」視為主角經歷整個故事的簡化版本,它指出主角一開始遇到什麼狀況所以做出反應,以及故事最後應該交待什麼。創作者知道前提,才不容易寫到一半岔出去講東講西之後忘了該怎麼把故事拉回來,這在創作長篇時很要緊。
解釋起來最麻煩的大概都是「主題」。
簡單來說,俺認為「主題」是「用一個或多個角色遭遇各種情節來討論的題目」。
有些故事的主題相當明顯,例如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主題要講的是極權政體,或者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主題是對資本主義的控訴。《一九八四》中主角的經歷和《蟹工船》中一眾蟹工的處境,就反應了主題。
解釋麻煩的原因在於有些故事的主題埋得比較深。俺最常舉的例子是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和密契爾(Margaret Mitchell)的《飄》(Gone With the Wind)。前者讀來是中南美洲小鎮家族的六代興衰,中間夾雜軍事革命及被資本家利用的史實,但一切其實都會連結到更深的主題「記憶與遺忘」;後者讀來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個南方莊園千金的愛情生活,中間夾雜政治變遷,但一切其實都會連結到更深的主題「求生存」。倘若學員或聽眾沒有讀過這些小說,不大容易明白創作者把主題拆解、織進角色和情節當中的手法。
其實沒有主題,光是角色、情節和場景,看起來也會是個故事,只是這樣的故事可能禁不起檢視,甚至閱聽當中就會感覺到有某種鬆散;對俺而言,因為「主題」是「用一個或多個角色遭遇各種情節來討論的題目」,也就是說,因為想討論這個題目、而這個題目可談的面向很多、影響很廣,所以才需要寫一個故事,用不同的角色和情節去討論。是故,倘若沒有主題,俺會認為故事不夠完整。
不過,主題沒能包裝好,故事可能看起來就有點說教意味,《一九八四》和《蟹工船》都是重要的作品,但其中指控的對象太明顯,角色性格容易被壓平,從某個層面來看,就難免覺得太一面倒。
以俺的標準來看,選擇主題當然很重要,但話說回來,創作有時不見得一開始就想好主題。
平常俺就會從自己的生活體驗、新聞事件、閱聽的各類資訊裡累積各種材料,寫故事的開始很可能是「這事是怎麼發生的?往下發展會怎麼樣?把一個怎樣的角色擺進某個情境裡他會怎麼辦?」等等胡思亂想,然後從現有的材料裡像拼積木一樣找一些可能適合的東西組裝看看,或者覺得這故事或許可以長成某個樣子,再朝那個方向去找新材料。
有時自然是想到一個俺感興趣的主題,打算用它寫故事,接著開始蒐集整理材料;但有時在亂拼積木時,會發現這其實適合用來討論某個主題──可能需要修改、可能需要增補,但是個可用的雛形。
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可能就藏在平常累積的材料裡──俺對那些資料有興趣,裡頭肯定有什麼俺想討論的東西;檢視那些材料時,也可能從料延伸輻射觸及的其他議題裡發現主題。
如此這般想了一輪,還是不大確定能否有系統地講這題目;看看主辦單位列出來的課程表,發現這是第一堂的內容──既是第一堂,那麼講講上頭那些基本元素和準備工作,似乎還挺合適的。
那就這麼決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