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尚志的推理小說《闇之伴走者》(闇の伴走者)挺有意思。
倘若是日本漫畫迷,那麼極有可能已經看過長崎尚志編劇的作品;除了是小說作家之外,長崎尚志當過漫畫雜誌的編輯,也是幾部重量級漫畫作品的編劇,包括浦澤直樹(浦沢直樹)的《怪物》、《20世紀少年/21世紀少年》、《Billy Bat》,以及由浦澤作畫、改編自手塚治虫原著漫畫的《PLUTO 冥王》。除此之外,他也用幾個不同筆名替不同漫畫家寫過腳本。
從大量的漫畫作品可以發現,長崎尚志通曉不少雜學知識,對歷史也很有興趣,常在作品裡置入相關題材。長崎尚志的作品並非毫無瑕疵,《20世紀少年/21世紀少年》的收尾方式曾經顯出一些無力,《Billy Bat》也有些讀者認為有相同問題,多少有種「前頭貪心地塞進了太多東西、製造太多懸疑,以致於最後難以收得圓滿」的模樣;不過總的來說,這幾個故事的主題掌控都相當確實,整體看來瑕不掩瑜。
而且,在《闇之伴走者》裡並沒有出現類似狀況。
《闇之伴走者》的故事描述漫畫名家過世之後,出版社想替他出版全集,整理稿件時發現一份未出版的手稿;手稿沒有署名,從畫風看來極像出自漫畫名家本人手筆,但內容令人不適,還牽扯到數十年前的女性連續失蹤案件。
當過警察,後來變成調查員的水野真希,接下調查這份未發表手稿的工作──這是否真是已故名家的手稿?如果另有模仿名家畫風之人,那麼為什麼要把手稿放在名家稿件當中?而手稿的作者,與女性連續失蹤案件又有什麼關聯?
水野真希雖然專門調查出版業糾紛事件,但對漫畫並不了解;經過介紹,她找到已經離職、個性和長相都頗古怪的前漫畫編輯醍醐真司。
醍醐真司是個讓長崎尚志用來展現淵博雜學知識的角色,更要緊的,是這個角色的漫畫編輯專業能力──從手稿效果線的繪製方式、網點的選擇使用,醍醐真司將未署名的怪異手稿一一拆解,逐漸露出內裡隱藏的真相。
在諸多漫畫編輯的專業能力裡,最關鍵的──以不爆雷的方式來說──是「了解故事應該怎麼講」的能力。
換個角度說,這是所有故事形式──包括小說、戲劇、影視等等──的編輯角色或者創作者,都應該培養的能力。
在現實世界裡,事件總是按照時序發生,但一個故事的每個情節都照著故事裡的時序敘述,不見得是最好的表現方式。
有時是為了安排懸疑氣氛,有時是為了營造驚奇效果,有些時候,挪動講述情節的順序可能更有聚焦主題的意義,而有些時候,挪動講述情節的順序,故事就會變成另一個故事──創作技巧的使用不為單純炫技,而是為了「服務」故事,決定將故事以哪種面貌接觸閱聽者,進而讓閱聽者產生哪些反應。
醍醐真司做的不完全是這回事,而是找出故事「怎麼講才對」,不過使用的技術有點類似,可以視為編輯能力的變形應用。透過如此能力,醍醐真司找出了故事真正的樣貌,也就更接近手稿創作者的身分及創作真相。
早期有些推理小說創作者認為:推理小說要具備一定的知識,藉由情節將這些知識傳遞給讀者;後來的推理小說創作者雖不見得遵循這個想法,虛構小說當中提及的知識也不見得完全是真實的,但《闇之伴走者》某個層面體現了這樣的企圖;而長崎尚志利用這樁牽涉連續失蹤案件的手稿調查,解釋、示範了在出版流程當中,編輯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與工作模式,以及編輯應當具備的技能。
推理迷可能只讀推理小說,但或許更該做的,是從各種小說當中讀出從推理小說挪用的架構,或者可以應用在推理小說當中的元素。俺常認為,「推理」真正描述的,並不是發現屍體和解決謎團,而是「尋找正確思考物事脈絡的過程」;由此視之,日常當中的創作或編輯工作,有部分也幾乎就是「推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