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知道你是不是人?

Wolf Hsu
Sep 6, 2022

--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OYzbqk2y26c

影集《洛基》(Loki)第一集,主角洛基(Loki,Tom Hiddleston飾)必須通過一道只允許生物通過的檢查閘,洛基忽然有點驚慌:「如果我是機器人但我自己不知道,那怎麼辦?」

以人類方式思考行動、搭配人類外形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不知道自己其實是「人造人」,這類情節在各式故事裡出現過不只一回;《洛基》並未討論這方面的議題,洛基的驚慌有點像是一時搞笑,不過在某些作品裡,「機器人/人之間的分野」、「機器人要達到什麼標準才能被視為『人』」之類思索,是作品裡最重要的主題。

「機器人要達到什麼標準才能被視為『人』」同時反應出另一個角度的問題:「人」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人」?或者,怎樣才是一個「人」?

2009年,布萊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從美國搭飛機到英國的布萊頓(Brighton)參加一個比賽。克里斯汀擁有哲學、詩學以及電腦科學的學位,撰寫科學類報導及科普書籍,也參與軟體及駭客活動;他去參加的這個比賽,那年除了他之外,還有三個人類參賽者,不過這三人都是利用參加其他電腦科技相關活動的空檔順便參賽玩玩,只有克里斯汀不僅專程搭機前來,還做足準備,打算贏得比賽。

這個比賽的正式名稱叫「羅布納獎」(Loebner Prize),1990年開始舉辦,參賽者包括人類以及不同程式設計團隊編寫出來的AI程式,評審則全由人類擔任。比賽方式是人類參賽者與一個AI程式隨機配對,兩方各有五分鐘以連線方式個別和一名人類評審「對話」──對話透過電腦傳遞,評審不會知道螢幕彼端正在與自己對話的是人還是AI。對話結束之後,評審有十分鐘考慮剛才和自己對話的參賽者哪個是人類、哪個是AI,除了投票選出哪個是人類之外,也用分數表示自己對這個決定有多大把握。獲得最高票數及最高分數的程式頒予「最人模人樣電腦獎」(Most Human Computer),最高票及最高分的人類,則會獲頒「最人模人樣人類獎」(Most Human Human)──克里斯汀就是打算拿到這個獎。

肯定有人知道,羅布納獎的測驗就是所謂的「圖靈測驗」(Turing test)──這是1950年英國數學家圖靈(Alan Turing)提出的實驗,由人類評審透過電腦終端機向人類及程式提問,依據問答狀況分辨何者為人、何者為電腦;對談形式不拘,從日常閒聊到專業知識,只要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內容全都可以問。圖靈預測,到了2000年,電腦就能在五分鐘內騙過三成評審,屆時即可認定「機器能夠思考」。

電影《人造意識》(Ex Machina)中,提出了一個進階版的圖靈測驗──倘若人類已經知道與自己對話的是AI,該AI是否仍有可能說服人類將自己視為一個「人」?這個假設相當有趣,不過仔細想想,電影裡的做法其實有點作弊的嫌疑──電影裡擔任評審的男主角是一名男性電腦工程師(從情節來看明顯是異性戀),AI裝置在一個機器人腦中,而機器人具備漂亮的年輕女子外貌(Alicia Vikander飾),這實在太不公平了嘛;看到Vikander,可能對話還沒開始,男主角就會希望「她」是個真人了啊。

圖靈的預測並未在2000年時成真,不過2008年羅布納獎的比賽當中,AI僅差一票就會達到三成評審團認定為人的標準,換言之,2009年的比賽可能是個關鍵,這是克里斯汀想要參賽的原因──他在心裡說,「只要有我在,它們想都甭想(通過圖靈測驗)」。

克里斯汀寫的《人性較量》(The Most Human Human)一書從2009年自己到英國參賽談起,每個章節都提及一些自己擬定的策略或者比賽經過,並且向外延伸,觸及不同專業領域,包括AI的研發歷史(主要談到的是「聊天程式」,也就是用來進行圖靈測驗的程式)、哲學(尤其是「存在」與「靈魂」)、藝術創作(文學和音樂)、棋藝(主要是西洋棋,也談到一些西洋跳棋),相當有趣。

在《人性較量》裡會讀到一些意料之外的資訊,例如IBM的「深藍」(Deep Blue)在戰勝人類西洋棋王之後被如何處理,或者影像檔案壓縮的技術原理(使用影音串流平台已經是某些人的日常,不過背後運作的方式還真沒仔細想過)──這些資訊都很有意思,不過克里斯汀厲害的是能以幽默的文筆以及相當日常的例子,逐漸把話題帶往專業方向,同時保持淺顯易懂的說明方式,例如用書信格式談到棋奕當中的「開局」和「終局」,或者用行銷思考標語的過程談到「壓縮」的技術。

事實上,一個能夠經由與人問答而讓人認定為「人」的AI,不見得能夠據此判定它能「思考」,頂多說它很會聊天(換個角度看,一個很會聊天的人不一定是個有思考能力的人……嗯,這事想來真奇妙);參加羅布納獎的程式設計人員,設計的是聊天程式,與許多人想像中可以處理不特定多種事項的「人工智慧」並不完全相同(克里斯汀在此帶入關於「存在」的討論:鐘錶是為了特定目的而被創造出來的存在,但人是存在之後才會開始思考人生的目的)。不過光是從「對話」這事,克里斯汀就輻射談論到非常多不同領域的資訊,讀起來相當過癮。

克里斯汀沒忘了在每章推進比賽過程,最後當然也提到了比賽結果。不過《人性較量》更要緊的,是從人工智慧的發展及機制,反思「如何才是人」這個問題──原書名副標題「Wha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aches Us About Being Alive」講的就是這件事。

《人性較量》原文2011年出版,2018年中譯,而自2019年起,羅布納獎的規則已經排除人類參賽者,成為純粹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競賽,不過克里斯汀的思考及穿梭與各個領域的資訊串連,現今讀來仍然充滿趣味。AI的進步極大,普及程度快速增加,許多虛構作品裡討論到的「機器人能否擁有『人』在社會中擁有的權利」之類題目,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必須正視討論的現實。不過,在確認「AI能否思考」、「怎麼樣的AI可以視之為『人』」等等問題之前,必然得先定義人類自己的位置,關於「如何才是人」的思索,就是無法迴避的議題。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