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漫畫《鏈鋸人》(チェンソーマン)時,直接感受到的就是「Cult Film」。
《鏈鋸人》漫畫2018年底在《週刊少年JUMP》(週刊少年ジャンプ)上開始連載(以該期期數而言是2019年第1號),作者是藤本樹(藤本タツキ),2022年由MAPPA製作的動畫版第一季在Netflix開播。MAPPA肯定也感受到了這部作品的「Cult Film」氣味,因為動畫版的片頭塞進了大量來自不同Cult Film的片段(不過用漫畫角色取代了那些電影裡原有的角色),除了好萊塢知名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柯恩兄弟(Coen brothers)、昆汀‧塔倫堤諾(Quentin Tarantino)等人的作品,也有設定古怪、內容胡來的片子,例如《Attack of the Killer Tomatoes》──這些電影一般觀眾或許比較沒聽說過,但Cult Film迷一眼就會認出來。
「Cult」直譯有「邪教」之意,「Cult Film」於是常被稱為「邪典電影」。這類電影最初上映時票房不見得理想,但日後會在某些特定團體裡受到高度喜愛和支持,可是反過來說,票房相當好的電影也可能會被貼上「Cult」的標籤;這類電影常代表某種次文化、製作粗糙、挑戰尋常的道德標準和畫面尺度,或者蘊含某種奇特的幽默感,可是反過來說,某些並不古怪、製作精緻、沒有殘酷畫面或異色笑點的電影也可能會被推上「Cult」的位置。某些觀眾可能極度熱愛某幾部Cult Film但對其他Cult Film完全沒興趣,某些人心目中的Cult Film經典在其他Cult Film迷眼中可能完全不算Cult Film,某些電影製作時完全就打算成為Cult Film,但某些電影在產地可能是相當商業主流的片種,到了另一個國家卻被視為Cult Film。
總而言之,「Cult Film」不是具備嚴格定義的電影分類,它是由深夜電影院、錄影帶與DVD,以及熱情觀眾結合之後孕育的產物。以某些角度審視,主流電影如《教父》(The Godfather)、《北非諜影》(Casablanca)、八零年代的香港武俠片和日本的怪獸片都很Cult;不過更多的Cult Film帶著低成本爛製作的質地──光是爛無法Cult,但倘若爛得很有趣、怪出了自己的格調,那就有機會Cult。
而喜歡這些B級電影到把它們推上Cult位的觀眾也不見得真從電影裡看到什麼與眾不同的真理──他們可能只是單純覺得這些B級電影怪得很有趣而已。某些Cult Film真能拆解分析出一些奇妙的觀點,不過對俺來說,觀賞B級Cult Film真正的趣味,或許是能夠看到「創作」領域當中能夠包容多少異端。
《鏈鋸人》最初讓俺感覺到Cult的,是藤本樹理直氣壯的任性:漫畫初期的線條不怎麼細緻──這和藤本樹的畫技無關,與他先前的長篇《炎拳》(ファイアパンチ)相較,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在《鏈鋸人》的線條處理沒那麼在意細節;故事裡關於「惡魔」的設定看起來也有點隨便──不只是造型和能力,連「基本組成」都看不出規則,狐狸、蝙蝠之類動物可以是惡魔,蕃茄之類植物可以是惡魔(藤本八成是故意用這個來呼應《Attack of the Killer Tomatoes》),鏈鋸、槍和軍刀之類冷兵器可以是惡魔,連殭屍、幽靈、天使,甚至「詛咒」、「未來」、「永遠」都可以是惡魔,完全有種「我說這樣就這樣啦」的感覺。
這種任性與《鏈鋸人》的調性相當契合──《鏈鋸人》主角淀治(デンジ)思想單純(而且輕浮),雖說和一般青少年漫畫主角一樣會提到「自己追求的夢想」,可是他的夢想相當簡單,吃好吃的、有地方睡覺、和異性親熱,簡而言之,就是過普通人的生活。這一方面自然與角色的背景設定有關(漫畫第一話裡關於淀治的背景設定十分現實淒慘),另一方面也可以視為這角色完全只想滿足基本欲望。整個漫畫第一部的故事都可以看做是淀治為了滿足欲望而服從某些規則行事,而在工作遇上困境時就靠著自己對欲望的執著強行以暴力突圍。
其實藤本的細膩展現在其他部分。故事裡安排了不少巨大困境,例如遭遇「永遠惡魔」(永遠の悪魔)那個橋段,類似的困境或許可以拿《鬼滅之刃》(鬼滅の刃)裡〈無限列車〉的章節對應,相較於《鬼滅之刃》主角炭治郎的悲壯行徑,淀治的解決方法幾乎就是蠻幹;此外,許多角色其實也有頗悲劇的設計,在多數青少年漫畫裡,或許會設法替角色們尋得某種周全的解方,或至少讓他們在情節中獲得某種領悟,不過藤本也沒這麼做。這些細膩的設計全是為了讓淀治與他化身而成的鏈鋸人揮動鏈鋸斬開一切,彷彿在說一切機關算盡的心機也難敵最簡單純粹的欲望,得到第一部終結之前淀治面對最大難題時才出現比較明顯的成長,採取了沒那麼直接的對策。
奇妙的是,這種任性的欲望衝撞調性,把那些理應很難解的困境和很傷感的角色遭遇一併衝散,讓整部作品呈現一種另類的喜感──讀者們都知道這部作品有相當黑暗、異色、殘忍、悖德的成分,但不大容易因此感到不適。這也很Cult。
動畫目前看到第七集,雖然片頭致敬了一堆Cult Film,但故事本身Cult味倒沒那麼重──或許是因為MAPPA漂亮流暢的分鏡沖淡了一些粗礪感,也或許是刪去的一些小枝節暫時隱去了某些角色的暗面、凸顯了某些角色的悲涼,使得故事看起來更「主流」了一點。不過動畫每一話的片尾都很有意思,找了不同音樂創作者作了不同詞曲、依該話內容製作了風格各異的片尾動畫,倘若光看片尾動畫,可能會完全搞不清楚這是一部什麼樣子的動畫作品,十分有趣。從動畫內容來看,MAPPA選擇了一種容易讓更多觀眾接受的做法,不過從片尾來看,還是帶著一種任性──花得起錢才能展現的任性。
說這話沒有貶意──每一話的片尾俺都看得很開心,只是俺對後續發展很好奇。《鏈鋸人》動畫第一季應該有十二集,以目前進度來看不可能講完漫畫第一部故事,也就是說,這一季完結之後,動畫必然得繼續製作才能將故事講到一個段落。稍做改編、向主流靠攏理論上是安全的做法,但這麼做能否吸引足夠多的觀眾收看、讓Netflix願意掏錢用相同規格製作下一季(甚至不止下一季),目前其實有點難以確定。
不過漫畫仍在進行,而且第二部依舊帶著那種用另類喜感偷渡現實殘虐的Cult味。俺衷心期盼藤本可以繼續發動鏈鋸一路劈下去──對創作者而言,能將任性進行到底,大約是最爽快的事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