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敏為什麼可以成為今敏──關於《海歸線》的角色設定

Wolf Hsu
6 min readJun 16, 2020

--

(圖片提供:大塊文化)

俺最早讀到「角色的自我意志」這說法,可能是日本漫畫家北条司的某次訪談,談到構思《城市獵人》(シティーハンター)的時候,北条司說了「有時只要把情境設計好,冴羽獠(漫畫主角)就會自己開始行動、解決事件」之類回答。

那時俺相當好奇:如果主角真有自我意志,那麼創作故事就省了很多事,以《城市獵人》為例,每回只要想個扔給主角的難題,然後看主角怎麼解決、照畫出來就好,就像只要想推理故事的謎面,偵探主角就會解開謎底,這實在太愉快啦!當然,俺不會妄想漫畫家的筆下角色真的自己動作起來,所以,俺認為北条司的意思可能是:因為我很了解冴羽獠、把他的個性技能等等設定得很清楚,所以替他設計出要面對的情境之後,我就已經知道他會做出什麼反應、如何行動。

自己開始練習創作之後,初期沒感受到什麼「角色的自我意志」;俺創作故事大抵都先想妥主要情節,角色就是按照俺的構想把情節走完,俺也覺得俺把角色設定得很清楚呀,但從沒遇過「角色自己行動」之類爽事或者「角色質疑俺的安排」之類奇幻經歷。

閱聽經驗和創作練習越來越多之後,俺逐漸明白,北条司的說法是種簡化,甚或美化。

角色設定確認之後,放進某個場景面對事件,角色會按照個性與技能設定做出反應、產生情節,創作者要注意的,是依此展開的情節是否符合自己對故事的安排;倘若方向相符就沒什麼問題,倘若角色前進的方向與創作者的安排不符,那麼就得回頭修改角色設定,或者修改事件細節,又或者乾脆修改自己原來安排的故事發展走向。角色設定得很清楚、創作者精準地掌握角色設定,就可以依此設計出合理流暢的情節,讓情節發展看起來按照角色的行動推進;不過光是設定天才型的偵探角色,角色也不會自己破解創作者給予的謎面、揭露創作者不知道的謎底──創作者無法偷懶,這種麻煩東西一定得自己來才行。

一般來說,越重要的角色,設定要越仔細精準;這並不代表主角的設定必須堅實地不可動搖,因為打擊主角的價值觀、使之成長改變,或者讓角色的個性舉棋不定、游移在不同價值觀之間,在情節推展中做出確定的選擇,有時也是故事的主題及必要橋段。

某個角度說來,這樣的角色設定,或許更貼合「現實」;對創作者而言,這可能是創作時更大的挑戰,對閱聽者而言,這可能更容易讓自己同理地進行思考。

例如今敏的漫畫《海歸線》(海帰線)。

今敏較為人熟知的身分是動畫監督,不過他在大學時就以漫畫家身分開始發表作品,早期多是短篇,《海歸線》是他1990年3月到6月連載的作品,連載完結後出版單行本;今敏早年的短篇、包括他的出道作〈虜〉(虜 -とりこ-),要到他2010年因病逝世後,才集結成短篇集《夢的化石》(夢の化石)出版,因此,《海歸線》也是今敏出版的第一本漫畫。

為了重考大學待在故鄉小鎮的主角矢代洋介,家裡歷代侍奉一顆「海人之卵」,相傳這是從前「海人」交予矢代家的先人保管,供在神社、每週更換海水,讓海洋風平浪靜、漁獲豐收;六十年後將卵交還,海人會再託予一顆新卵。不過,近來小鎮正在推動觀光事業,引進建設公司的開發案,帶頭主張開發的就是神社目前的神主、洋介的父親洋造,而且洋造還找來電視節目拍攝團隊,公開展示「海人之卵」,想藉以吸引觀光客。洋造此舉不但讓上一代神主、洋介的祖父大為不滿,也讓鎮上除了樂觀其成的商家之外,出現反對開發的聲浪;祖父認為洋介破壞傳統,反對開發者認為洋介只想賺錢。六十年約定的時日已近、鎮上人潮漸多,意見相左的兩造敵意越升越高,然後……

《海歸線》的故事並不複雜,放在當年從選材和主題都很理所當然,放到現代可能會被認為太過單純──這種設定怎麼看都知道會以「尊重傳統」或「保護大自然」為宗旨,讓破壞傳統的父親和無良建商擔任反方勢力,主角和祖父站在同一陣線擔任正方角色,最後八成就用「海人鼓動大海反撲」收結。

以這類想像去看《海歸線》,大約會覺得「這故事和想像得差不多嘛」;但事實上,從這個看來簡單的故事裡,可以看出今敏身為創作者、不願墨守成規的心態。雖然無法確認今敏創作原初的企圖,但從作品來看,今敏並不是想創作一個「理所當然」的故事,而是要創作一個質疑「這個理所當然真的很理所當然嗎?」的故事。

《海歸線》中幾個角色的設定,可以明顯表現出今敏的這個企圖。

在故事的開始,矢代洋介已經接下每週替「海人之卵」更換海水的工作,但他對傳說的真偽半信半疑;洋介尊敬因病住院的祖父,但並沒有強烈反對父親的開發計劃。面對媒體採訪,洋介笑得很傻地半推半就,面對建設公司,洋介沒能拿出與之談判的氣魄;而且雖然故事裡出現洋介因故潛水的橋段,但讀者也會在角色交談裡隱約察覺洋介並不喜歡下海游泳。

也就是說,身為主角,洋介並非一開始就選好自身定位,反倒相當搖擺:他不討厭傳統,但也不認為傳統非要維持不可,他不討厭小鎮,但也不認為一定不能開發──這種狀況,與現實中的「大眾」類似,認為一己的思維與力量不可能大到改變時代浪潮,未來隨波逐流便是。

這種設計也可以在其他角色身上看到。例如理應將洋介視為己方傳承者的祖父,幾回有機會向洋介說明傳說因由時都沒有明講,因為祖父雖然堅持傳統,但並不認為洋介就應該為了傳統而放棄到都市唸大學、開發自己人生的機會;例如被視為「因為利益背棄傳統」的父親,推動開發案的理由,其實也與金錢無關。書中從東京回到故鄉小鎮的女主角夏美,雖然在兩造拉扯之間擔任「維持傳統」方的輔助角色,但無法否定她自己早已搬離小鎮展開都市生活、心情不好才暫時回到故鄉散心的實際狀況。

正方不認為傳承絕對有理,反方不是為了利益,甚至連輔助角色的定位都不怎麼名正言順,《海歸線》因而跳脫原來善/惡、傳統/現代、尊敬自然/開發利益等等理所當然的淺薄二分方式,成為一個更加現實、情感層次更豐厚的故事。

其實讀《海歸線》,從角色設定去看今敏怎麼處理一個單純的故事,只是角度之一。《夢的化石》中許多漂亮的分鏡手法,在《海歸線》裡可以看到更純熟的揮灑,而今敏的畫技以及用少數畫格表達細膩感情的手法,《海歸線》也有許多呈現。

另一個其實,是俺從「角色的自我意志」開始寫,本來是想略聊一下《海歸線》,然後連結到今敏的最後一部漫畫作品《OPUS》──這部從標題開始就很有哏,而且也和「角色的自我意志」有關──不過光寫《海歸線》就寫太長了,《OPUS》有機會再聊好了。

雖說這樣收尾似乎有點不大對勁,但仔細想想,更深入地讀《海歸線》,並不是只抱著一種「緬懷大師早期作品」的心態,而是更精細地理解今敏為什麼可以成為今敏,或者說,「一個創作者為什麼可以創作出那樣與眾不同的作品」。

那是從「把一個理所當然視為不那麼理所當然」開始的。

也是從角色設定開始的。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