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腿》電影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連假時整理寫作班學員交的大綱。先前沒有規定大綱格式,只說讓學員用自己的方式概述整個故事,這是大綱的雛形。俺有自己慣用的大綱思考流程,在這個流程裡會整理出故事的整體樣貌,從雛形到關鍵的細節,大多是在這個流程裡一面想一面畫一面寫然後把段落搬來挪去弄出來的;不過這套方法最後一堂課才會說明,請大家先概述故事,算是個前期練習。
學員們的想法大多挺有趣,有幾篇故事其實接近完整,只是對主題掌握還不大熟悉──或許是有主題的,只是從大綱裡不大能確定。
俺一向認為好故事要有主題。主題不必然是教忠教孝之類,而是一個值得用許多角色的經歷去解釋各個面向、引發閱聽者不同思考或者闡述創作者想法的東西。沒有主題,只有角色情節和場景,故事也算是成立的,只是閱聽時容易覺得鬆散,情節分段看可能覺得有趣,但不大明白為什麼要把它們放在一起。有主題,故事才有核心,結構才會真正完整。
主題大多不會明擺在最上層,那太無趣了。但既然埋藏在故事當中,閱聽者就不見得能夠精準掌握主題,可能完全沒發現,也可能誤解;反過來說,有時創作者沒設定主題,但閱聽者也可以自己替故事想出某個適合的主題。但以創作者的立場而言,俺認為應當要確認這事,才算完成作品,否則俺會覺得發表這作品沒啥必要。
然後俺想起《腿》。
《腿》是張耀升執導的電影,他也是編劇之一。俺蠻喜歡張耀升的小說,或許因為如此,看電影時總覺得有些部分,倘若張耀升以小說形式講述,或許會更完整周延──電影拍攝牽涉到更多不同專業領域、動用更多人,也更耗時間更耗經費,影響成品的變數也就更多。
例如故事裡的主要角色要會跳國標舞,而且還得跳得不錯,所以演員需要會跳國標舞,不會的話就得去學,去學就會和時間及經費有關,倘若時間不足、表演起來說服力不夠,就得利用運鏡把不足之處排除在畫面之外,這又與場地、器材和攝影師的專業有關;跳舞得播歌曲,歌曲得與該橋段的某些意象扣接,所以要有人知道怎麼選曲子,也得去談授權,談不下來或某個版本授權太麻煩太昂貴,就得改曲目或另外找人唱……諸如此類細瑣事項,多不勝數。寫小說要考較的是創作者描寫跳舞畫面的專業能力,拍電影要考較的專業能力得乘上數倍,而且組合起來還不見得每個細節都能滿意。
不過換個角度講,《腿》以電影形式呈現的故事,主題非常清楚扎實。
《腿》的故事分成兩部分進行。一是男主角鄭子漢(楊祐寧飾)因病需要截肢,但截肢後仍不治過世,女主角鄭妻錢鈺盈(桂綸鎂飾)向醫院索回鄭子漢被截下的右腳,卻一直不順利;另一是以插敘方式描述兩人相識、交往、結婚及鄭子漢為何住院的經過。
鄭子漢在一次躲債時從跳樓逃生,摔傷了腿,這使他無法繼續參加國標舞比賽,也種下日後病因──電影一開始就知道鄭子漢得截肢,不久後也知道他跳國標舞,待到出現摔傷腿的情節,這幾個部分就會自動連結起來。不過這是創作者告訴閱聽者,讓閱讀者覺得故事發展合理的方式;要探究主題,或者利用拆解故事來學習創作者的架構技巧,就得思考更根本的問題,例如:國標舞全身都得動,摔傷肩膀不能跳、摔傷髖關節不能跳,摔傷了脊椎就更不能跳,那,為什麼摔傷的是腿?
想到這個問題,就會發現故事的兩條軸線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錢鈺盈找腿的目的乍看似乎只是執拗地想要讓鄭子漢全屍入殮,過程一再受挫,則來自院方先是拘泥於程序不願破例,後又因程序疏忽而想息事寧人,這條軸線找到是一截實際的腿──其實比較接近「腳」,包括右小腿末段及整個腳掌。而從另一條回憶軸線,可以看到鄭子漢每次出狀況,都得歸因於他不腳踏實地,尤其是兩回財務危機以及拖慢病情、搞到非截肢不可,都是因為他的投機心態而起,是故,這條軸線,講的是鄭子漢意義上「欠腳」而惹禍的經過。一實一虛,兩條軸線相互對應,錢鈺盈要找的看起來是一截斷肢,實際上是想尋回鄭子漢個性上的缺失。將兩條軸線扣在一起的象徵,就是「腿」。
由此視之,也會想到創作者讓角色跳國標舞的原因。
再怎麼華麗的舞蹈,步法都是基礎,尤其是有一定規則的國標舞,兩人配合的動作再怎麼繁複,都建立在基本的步法之上。步法先踏對了,肢體才會跟上;基本動作熟練了,才能做出變化和搭配。想在舞池裡輕盈愉悅地飛舞,得先穩妥地把最初階的進退節拍踩對。
於是這也會對應到錢鈺盈在劇末對鄭子漢遺體說的那段話──腿接回去了,但錢鈺盈講的不是可以按照民俗保存鄭子漢的全屍,而是告訴鄭子漢,「我把你的翅膀還給你」。錢鈺盈這麼說是因想起與鄭子漢初識共舞時,覺得鄭子漢彷彿在帶她飛翔;往昔的感情已經消失,因為要有共同翱翔的翅膀,需要的,是腿。
不確定課堂上有沒有時間向學員詳述這個例子,先寫下來。
在各種閱聽經驗裡,透過拆解作品來觀摩學習,是創作者的日常功課之一。持續扣問:這裡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有沒有其他方式?能不能換個做法?如果是自己來創作、會選擇什麼主題和怎麼安排……等等創作上的問題,不但享受故事,同時也能增加自己對創作的想法。
俺時常覺得,當一個創作者的好處,就是閱聽作品時倘若發現瑕疵可以自我提醒,也可以想想自己能怎麼做;看出了作品的巧妙之處,就多了些能夠應用在創作上的心得。
例如進戲院看《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