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 shot first!──關於《星際大戰外傳:韓索羅》及相關電影

Wolf Hsu
8 min readMay 29, 2018

--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27745117@N00/41040526215

※本文涉及《星際大戰外傳:韓索羅》及相關電影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法學教授桑斯汀(Cass R. Sunstein)在《原力思辨:哈佛法學教授用星際大戰解析生命中重要的事》(The World According to Star Wars)中聊到看「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電影順序時,提過倘若按照故事的時間序看「星際大戰」,也就是先看1999年開始的前傳三部曲、再回頭看1977年起陸續上映的原初三部曲,那麼就會少掉一個重大的驚喜──那個原初三部曲的第二部《帝國大反擊》(Star Wars: Episode V–The Empire Strikes Back)裡,黑武士達斯‧維達(Darth Vader)與主角天行者路克(Luke Skywalker)纏鬥之際,向路克揭露自己身分的剎那。

達斯‧維達告訴路克:我是你的父親。這句關鍵台詞讓角色的關係變得更複雜也更立體,甚至改寫、重建了整個星戰故事的結構。

「星際大戰」系列的前六部電影主軸都與天行者家族有關:前傳三部曲講的主要是安納金(Anakin Skywalker)如何接受訓練成為絕地武士(Jedi Knight)以及墮入黑暗、成為達斯‧維達的過程;原初三部曲講的則是路克加入反抗勢力(Rebel Alliance)面對銀河帝國(Galactic Empire)的經歷,服膺神話學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提出的「英雄旅程」(hero’s journey)模式。

桑斯汀提到的其實是個創作上必須面對的問題:先有「本傳」,才有「前傳」,但本傳裡的好哏,可能在前傳就爆了。

前傳三部曲的「爆雷」並非無法避免──假如有個對星戰系列故事一無所知的觀眾從前傳三部曲開始看,只要在第三集最後讓他知道安納金的伴侶帕米(Padmé)臨死前生了一對雙胞胎,不用提到孩子的名字,那麼他繼續看到《帝國大反擊》時,也會訝異地發現原來路克就是當年的其中一個孩子。當然,姓氏可能會露餡,但只要把安納金的姓先改掉,後續想個理由就好。

說穿了,星戰前傳三部曲的主要賣點之一,本來就是「補足一個重要角色之前發生的事」,這個想法明顯是針對原初三部曲觀眾進行的召喚,爆不爆雷這事編導很可能壓根兒就沒考慮過;再者,前傳三部曲的整體問題甚多,這個關於角色身分的爆雷相較之下其實不算什麼。

不過,星戰系列近兩年推出的兩部獨立作品,都小心地避開了這類事情。

自1977年原初三部曲的第一部《星際大戰》(Star Wars: Episode IV–A New Hope)上映之後,「星際大戰」出現不計其數的相關衍生創作,有小說、有漫畫、有動畫,有遊戲和主題樂園,甚至還有為了假期製作的電視特別節目;這些作品有的補足星戰世界的各階段發展,有的敘述舊有角色在電影之外的際遇,有的成功塑造了新角色,也有的變成黑歷史。不過以真人演出的電影來說,到2018年為止,這類作品只有2016年的《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及2018年的《星際大戰外傳:韓索羅》(Solo: A Star Wars Story)。

《俠盜一號》的時空背景設定在原初三部曲開始前不久,除了幾個原初三部曲的角色串場出現之外,整部電影的主要角色與先前的故事角色沒有直接關聯。《俠盜一號》的劇情重點其實在補強一個《星際大戰》裡的爛設定,《俠盜一號》不但讓這個設定變得比較合理,同時也是一部獨立完整的電影,星戰迷看到最後肯定會熱血沸騰,沒看過其他系列電影的觀眾也能享受觀影樂趣(但大約不會在最後一段像粉絲那樣「喔喔喔喔」地大喊出來)。

《韓索羅》與《俠盜一號》相較,比較複雜一點。

《俠盜一號》的原初設計,幾乎就不會發生爆雷的問題,況且以一批新創角色來敘述故事,雖然有個替《星際大戰》服務的核心,但能夠發揮的空間很大。《韓索羅》就沒有這個優勢,因為這部電影打算敘述的,是韓索羅(Han Solo)在原初三部曲出場之前的經歷,而韓索羅可說是星戰系列電影當中,除了天行者家族之外最重要的角色。

說起來《韓索羅》可能像前傳三部曲一樣,可能有不小心爆雷的危險,不過因為韓索羅與絕地武士及天行者家族的真正接觸發生在《星際大戰》當中,所以不大需要擔心這部電影的情節會減損後續系列電影的觀影經驗;這部片真正要面對的挑戰有二,一是必須順當地交待韓索羅如何成為飛行員、如何結識大副丘巴卡(Chewbacca)及損友藍道(Lando Calrissian)、如何獲得座機千年鷹號(Millennium Falcon)等等原初三部曲設定,同時避免太過為原初三部曲服務、讓自身劇情無法獨立完足;二是妥適地建立韓索羅的形象,讓新觀眾認識、讓老觀眾認同。

就最後上映的成品來看,《韓索羅》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拍攝過程中臨時被找來幫忙的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作品大致中規中矩,這回的狀況也不例外,時空背景設定比《俠盜一號》更早一點的《韓索羅》劇情流暢,新創角色的個性立體,系列作中都會出現的機器人角色不但與《俠盜一號》一樣有了與過往系列作不同的設定,甚至出現更大膽有趣的安排。整部電影除了滿足補敘原初設定的任務之外,也明快迅速地建立了韓索羅的角色形象(還交待了「Solo」這個奇怪姓氏的由來)。

與符合「英雄旅程」的路克相較,韓索羅比較類似傳統故事裡的另一種典型角色:混跡市井、機智聰明、做事不大正派但本性良善的投機分子,本來只想在亂世裡從各方勢力的狹隙中撈點好處過生活,但在必要的關鍵時刻卻會因為個性裡的善良本質而做出對自己不見得有利的選擇。

不過,由艾登‧艾倫瑞克(Alden Ehrenreich)飾演的年輕版韓索羅,雖然能夠讓新觀眾認識這個角色,但可能沒法子完全獲得星戰系列老觀眾的認同──原因倒不在劇情編寫或演員演技上頭,而在韓索羅一角的先天限制。韓索羅的痞氣有點古怪,帶著放在七零年代都稍嫌老派的浪漫和輕佻,但當年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演得十分理所當然,是故這個角色形象幾乎與他完全結合。艾倫瑞克的表現其實不差,但老觀眾得要盡量放掉福特建立的經典形象,否則艾倫瑞克無論模倣福特的表情動作或者另行發展詮釋方法,要引起共鳴都會相當吃力。

符合角色調性呈現的電影氛圍也多少因此受限,劇情相當歡快,不過沒有太多突破性的創新。只是,換個角度看,《韓索羅》對老觀眾的服務其實非常有誠意。韓索羅結識丘巴卡和藍道等等描述原初設定的過程,和其他系列電影隱隱呼應的經典對白,都算在老觀眾的意料之中,但也有些設計,巧妙地製造了意料之外的驚喜。

其一是千年鷹號以十二秒差飛越凱索航道(Kessel Run)的事蹟。這事早在《星際大戰》裡就被韓索羅拿來說嘴,科幻作家A. C. Crispin在1997年開始出版的《韓索羅三部曲》(The Han Solo Trilogy)裡提過該趟冒險的過程,但系列電影一直沒敘述實際情況。《韓索羅》當中演出了這段經過,同時明白表示:其實通過凱索航道的時間應該不止十二秒差,這數字是韓索羅完全符合角色個性的吹牛結果。

順帶一提,在現實的物理名詞當中,「秒差」(parsec)其實是個測量距離的空間單位,而非時間單位。這八成是當初編劇的誤用,不過星戰宇宙與現實不完全相同,這事也就這麼含混過去啦。

其二是藍道與千年鷹號。在《帝國大反擊》裡,藍道提過千年鷹號是韓索羅在賭牌時從自己手上贏過去的,是故當《韓索羅》中兩人在牌桌上以太空船為賭注時,老觀眾想當然爾會認為這就是那場賭局了,結果劇情卻拐個彎繞開了,最後才在結局前再兜了回來(不過,藍道詐賭的方式實在很原始啊)。

第三個驚喜是接近結局時,老觀眾會發現韓索羅相當乾脆地把整起事件的最終獲利交出去了。這個舉動一方面加強了角色個性,另一方面也讓韓索羅在《星際大戰》遇上路上之前,就已經與反抗勢力產生連結──因為那筆鉅款,會成為建立反抗勢力的基礎。

不過在種種驚喜中最有趣的,或許是「Han shot first」這事。

《星際大戰》裡韓索羅初登場時,在酒吧與一個外星人Greedo談判,過程當中開槍射殺對方。因為《星際大戰》有多個修改版本,所以韓索羅是受到威脅所以先下手為強,還是Greedo開了槍、韓索羅才回擊自衛,在不同版本裡會出現不同解讀,也有些星戰粉絲對此爭論不休──畢竟如果韓索羅先開槍,他就比較像是個「壞人」。

《韓索羅》中沒有重現這個場面──以時間序來看,那還要好多年後才會發生──而是以另一個方式呈現了編導對這件事的看法,直接溶入在必要的劇情當中,明白這爭議的觀眾會看出箇中趣味,不明白的也沒什麼關係。

總的來說,《韓索羅》是部看得開心的電影,劇情在系列電影中沒有太大膽的創新,不過漂亮地呈現以角色為中心該有的愉快浪漫氛圍,同時妥適地完成該有的補述任務。下一部星戰系列的獨立電影將以賞金獵人波巴‧費特(Boba Fett)為主角,這是系列電影裡的重要配角,但與演員的連結並不像韓索羅和福特那麼緊密,而且大致上算是個反派。從這個角色的觀點看星戰宇宙,會是什麼模樣?實在是相當令人好奇的事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