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舉重若輕的類型宇宙──21世紀台灣大眾文學代表作家」

Wolf Hsu
Oct 11, 2022

--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YLSwjSy7stw

台灣老字號文學雜誌《文訊》2022年10月號的專輯企劃是「舉重若輕的類型宇宙──21世紀台灣大眾文學代表作家」,以21世紀為斷代、類型為主,列出117位台灣作家,由出版界人士、藝文媒體工作者及學者共139人投票,在該月雜誌公布前五十名,以及刊出前二十名的介紹短文。

因為誤失投票期限,所以雖然我列在出版界人士名單當中,不過並未參與投票──我記得期限是8月底,於是打算在8月31日壓線做出最後決定,但到了那天才發現投票已在8月30日結束。只是這樣也擺脫了我之前的煩擾──之所以決定壓到最後再選,原因是我也在117個作者的名單當中,自己投票總覺得有點彆扭。

最終結果,我在出版界人士及藝文媒體工作者的票選中幸運地名列首位,綜合排名則在第十一位,在此感謝所有參與的投票者。

名單公布之後,網路上出現各種不同討論;某方面說來,我認為負責這回專輯企劃的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所長陳國偉早已預知會有這種狀況,上週五在《文訊》舉辦的座談會裡,他也提到此事。

引發討論最明顯的一點是定義──什麼樣的小說算是「大眾小說」?

專輯企劃選擇先以類型區分,這是個比較能夠限縮範圍的做法,同時也是個合理的選擇。「類型」小說能夠成為「類型」,表示必須有足夠多的作者創作這類小說,也就表示有足夠多的讀者支持這類小說出版,如此看來,自然帶有「大眾」意義。

不過,許多純文學作家可能在作品中挪用某些類型元素,使自己的作品看起來像是某種類型小說,但該類型小說的讀者不見得會認定這些作品屬於自己嗜讀的類型,於是便會出現「某某某為什麼會在名單當中?」之類疑惑。

再者,類型讀者,尤其是重度的類型讀者,對於類型小說的優劣判準也會加入類型特色。詭計寫得不好或科技設定沒能與時俱進的作品,在推理或科幻讀者心中的分數可能就會略減,類型元素運用得好的作品,分數可能會拉高,即使該作品以故事架構、文字使用等方面來看仍顯不足;這也就出現了對排名先後的異議。

鑽深一點兒看,某些類型作品會使用大量該類型特有的設計和典故,該類型的重度讀者會覺得這樣的作者和作品很厲害,但對不熟悉該類型的讀者而言會很難讀;換個方向看,多數類型小說的類型框架其實都是外來產物,創作時已經與前述「有足夠多的讀者支持」的情況脫勾──從這兩點來說,這樣的類型作品似乎又失去了「大眾」意義。

不過,就算是限制在單一類型小說當中的讀者,每個人對作品的優劣判準也有出入;把角度拉開一點兒看,類型的讀者和類型的創作者,對該類型的定義也不會完全相同。以我自己為例,我有一部長篇和一個短篇則被認為是「科幻」,但我寫的時候用的全是「推理」的架構;長篇裡有個角色有超能力,被認為是「科幻」八成和這個設定有關,但短篇裡並沒有任何非現實的設計,我就不大明白是怎麼回事。再者,我在網路上看過「近年來,像臥斧……等等純文學作者也開始寫推理」的說法,我也不大清楚自己過去哪些作品被視為「純文學」,但一如我先前在〈俺寫的是大眾小說〉一文裡提過的,創作時我從沒想過要寫「純文學」(我在該文當中也談了一些對於「純文學」和「類型」的淺見)。

我不是說那些人對我的作品定義有誤,我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套定義方式(不管有沒有想得很明白)。要替「大眾小說」下一個精準的定義,也會遇上一樣的麻煩,因為幾乎不可能有一個每個人都同意的定義──每個人對作品的理解及接受程度都不一樣,但每個人都是「大眾」的一分子,對我而言很不大眾的小說,對另一個人而言可能相當大眾。

因此我認為利用類型限縮範圍是個合理的做法。它當然可能有漏失(那個誰誰誰為什麼沒被列進來?),也可能有爭議(那個誰誰誰居然被列進來了?),但這是一個呈現大眾文學多樣面貌的方式,也是個讓讀者看看「原來某某某的作品也可以視為那個類型啊」的開端,能有更多閱讀嘗試和更多討論,對創作者和出版業而言就是好事。

至於排名,我一向認為沒那麼要緊──不是說投票的人不用心,而是排名不會影響讀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以讀者角度而言,選自己喜歡的讀就是了。真正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文訊》把「出版界人士及藝文媒體」和「學者」選出的前二十名分別列出,兩份名單當中重疊的大約一半,也就是說,與出版業關係密切的界內人士及媒體選出的二十人當中,大約有十個人沒能進入學者選擇的前二十名名單。

當然,這兩份名單本來就不大可能一模一樣,不過「有一半不一樣」的差距並不算小。是學者們與出版市場有點距離、不夠熟悉?還是出版人沒注意到學者們更在意的創作者?這兩方選擇時的判準各是什麼呢?對兩方而言,比對兩份名單的異同,或許能夠在出版與教學都提供相當有助益的參考。

其實,這個專輯企劃應當視為一個有意思的起頭,畢竟就算在出版業內和學界,對台灣的大眾文學也沒有太多討論;要談它有點難度,不管怎麼談都可能不夠全面,但有個起頭總比完全漠視它來得好,真要談得多談得廣也談得細,最困難的第一步已經跨出去了。

接下來,就該把出版界、媒體及學者之外的更多「大眾」也拉進討論當中了。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