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基地三部曲」的幾個體會

Wolf Hsu
5 min readMay 21, 2019

--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2N1lJCLrCj0

從前讀過的書,如果是自己喜歡的,出版電子書之後可能就會再買一次,一來方便複習,二來倘若有必要,可以把實體書清掉(其實這事是相當有必要,只是俺一直懶得動手)。

因此之故,重讀了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Foundation)系列。

「基地」系列共有七本書,包括最早寫完的「基地三部曲」(Foundation trilogy),以及後來續寫的兩本後傳及兩本前傳。這回重讀的是「基地三部曲」──這是當年俺最早接觸的艾西莫夫作品,彼時相當驚豔,也有點困惑;現下重讀,驚豔的部分沒變,困惑的原因則看得清楚了些。

1939年,艾西莫夫十九歲,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在接下來的兩年半內成為極受矚目的科幻作家,發表大量短篇,利用科幻設定描述現實的社會及人性問題。1942年開始動筆的「基地」系列是他的野心之作,他參考了吉朋(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亡史》(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從1942年到1950年,以四個短篇、四個中篇構築出銀河帝國崩解及文明重建的過程。前四個短篇在1951年集結成三部曲的第一部《基地》(Foundation)出版,後四個中篇則分別成為第二部《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及第三部《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

這系列故事的原始設定,是「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專家哈里‧謝頓(Hari Seldon)透過心理史學預測到帝國的興盛已至盡頭,崩毀無可避免,人類文明將會進入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期;謝頓促請皇帝提供必要奧援,在銀河邊緣建立「基地」,編寫百科全書及保存文明,謝頓認為此舉可將黑暗期縮短到一千年。

「心理史學」是艾西莫夫虛構的學問,用以預測人口達到一定數量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前提是被觀察的群體不能事先得知預測結果,否則肯定會影響歷史變化。謝頓的安排,是在歷史發展出現危機時,基地可以適時化解,避免危機擴大,藉以縮短混亂時代。

銀河帝國如謝頓所料崩解,「基地三部曲」講述的是崩解後「基地」如何成為加速重建的過程;而隨著情節開展,讀者會發現謝頓當年的計劃遠不只如此,還考慮了許多細膩的變因。

「基地」系列的大多數情節安排及轉折是令俺驚豔的原因──巨大帝國崩壞之後為何會讓文明倒退?知識及科學技術的保存如何介入專權政體解體後的星際政局?《基地》的四個短篇當中,背景時間都間隔數十年,每回「謝頓危機」(Seldon Crises)出現時,故事裡總有個角色做出正確抉擇;危機的發生言之成理,夾在戰事、政爭、宗教、商業等等問題之間的解決對策則相當巧妙,而每回消弭「謝頓危機」的對策,除了讓基地繼續存在、「謝頓計劃」(Seldon Plan)繼續進行之外,也會替下一次危機埋下伏筆。

到了《基地與帝國》及《第二基地》,這些驚豔的部分仍在,但艾西莫夫寫作的方式出現變化,這是當年讓俺困惑的部分──故事拉長了,角色之間的心理攻防或者星球之間的戰爭增加了,讀起來感覺卻比較沒有短篇那麼震撼精采。

俺彼時認為,改變寫作方式是艾西莫夫不得不為的決定──《基地與帝國》及《第二基地》沒法子繼續用《基地》裡頭那種短篇的情節敘述手法,而覺得不夠有力的原因,可能是二十世紀四零年代的小說筆法讓俺不大習慣。

不過現下重讀,俺想得更清楚了些。

《基地》裡的短篇,彼此之間的時間跨度雖長,但每個短篇的情節其實都發生在很短的時間裡,也就是「謝頓危機」即將發生、角色們正在設法解決的時刻。艾西莫夫採取的寫作策略,是將重點聚焦在解決危機的過程,危機發展的經過、角色們面對的局勢,大多利用角色之間的對話及互動交代。

這個做法濃縮了理應耗費大量篇幅的世局變化,讓情節變得十分緊湊,對短篇小說而言,這麼做相當聰明──除非短篇要專注寫角色心境,否則大多數的短篇小說,會以情節發展為主,角色塑造與場景設定在情節推進當中讓讀者明白即可;艾西莫夫利用短篇的這個特點,將漫長的時局演變化約成角色們面對危機時的已知過去,專注描寫角色們在複雜狀況下以巧妙合理抉擇解決危機的緊張過程,在有限的篇幅裡營造出極大張力。

到了《基地與帝國》及《第二基地》,歷史的發展出現變數,看起來脫離了原本「謝頓計劃」的預測,艾西莫夫雖然大抵仍使用原有的寫作策略,但解決過程無法再像前面四個短篇那麼簡單說明,必須拉長篇幅;而篇幅一拉長,艾西莫夫對於角色描寫、場景敘述,以及情節當中的敘事方式之類技法還不夠成熟的狀況,就會變得明顯,例如有些角色的個性顯得單薄,有的時候需要出現與劇情無關的「筆者」來解釋目前狀況。

艾西莫夫是個勤奮的寫作者,筆法仍缺火候的時間不長,在五零年代開始發表的「銀河帝國」(Galactic Empire)系列及「機器人」(Robot)系列長篇中,這個問題已經被快速修正;但在較早完成的「基地」系列中篇當中,仍留有艾西莫夫雖然精準設計了情節,但部分寫作技巧尚待成長的痕跡。

當然,「基地三部曲」仍是部令俺嘆服的作品,尤其想到艾西莫夫在二十出頭就具備將龐大歷史進程舉重若輕、流暢有趣呈現的高超情節設技手法,總讓人有種被天才壓著痛揙的感覺。不過,小說敘事是門專業技術,通順講述情節只是創作小說的基本功夫,所幸艾西莫夫並未停止精進自己的小說創作技法,當敘事技法更加巧妙,配合原有的優點,他的作品也就更加精采成熟。

重讀「基地三部曲」,在閱讀故事的層面依舊與當年初讀一樣,有很大的滿足,而箇中關於歷史變化的描述,在生活體驗更多之後,就有更深一層的對照和體會;至於從中檢視關於創作的手法,則是俺身為創作者的額外收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