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須一戰?」講座之後的補充

Wolf Hsu
Jun 24, 2024

--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lexed_plastic_display.jpg

週六(2024/06/22)的「紙本書/電子書終須一戰?」講座有些東西沒能講得太完整,有些因為時間關係(當晚的活動超時將近一個鐘頭)就沒再補充。別的不提,光是一開始聊到「目前電子書製作還是以紙本書為基準進行思考,包括定價和內容」這題目就有很多東西可談。

先不討論定價,製作內容時這麼做的理由很簡單:一來是製作方本來就把電子書視為與紙本書具有相同內容、但使用電子載具的產品,算是紙本書的衍生物,自然先以「製作紙本書」為目的展開工作;二來是製作方原來的專業也就是製作紙本書。

製作方的專業粗略分為作者端和代表出版社的編輯端(出版社還負責很多別的事,不過暫以處理內容的編輯為主)。負責產出文字的作者創作時不見得會想到紙本的版面呈現狀況,繪製圖像的創作者比較可能先預想版面,但無論哪種創作者,大抵預設自己創作的內容會以某種方式展現在讀者眼前(傳統來說這個方式就是印刷)──內容是已經完成的、等著讀者透過「閱讀」吸收的,與讀者的其他互動並不多。這些預設狀況,都是以紙本書為基礎產生的想像。

編輯除了修潤內容之外,也會調整排版狀況以符合「台數」,這是為了能讓傳統印刷機具以最不浪費的狀況印書,有附圖的話則和排版討論如何安插圖片(也有些編輯自己排版);除此之外,版面的天地留多少、字距行距怎麼抓、使用的字體字級、要不要獨立章名頁要不要每一章另起新頁……等等考量,也都是以紙本書為基礎的考量。

當電子檔編輯完成、可以送印的時候,不大會有編輯為了電子書另做調整,電子書在未經任何讀者自主修改設定前,自然也就是本「用電子載具呈現的紙本書」。

事實上,20世紀九零年代末對「電子書」載具的想像,也是從紙本書來的。那是還沒有行動上網的時代,手機的主要功能是打電話和玩打發時間的單機小遊戲,螢幕不大,沒有平板電腦,所以「讀電子書」應該還是坐在電腦前看電腦螢幕。彼時的某些閱讀界面或電子書,還會在畫面上做出類似翻動紙頁的效果(這效果到現在都還有人希望要有)。倘若想要像紙本書一樣可以隨身帶著讀,可能需要某種「電子紙」,而當時想像(部分已進行研發)的「電子紙」大多被認為應該可以捲屈或折疊──對,這也是從傳統紙張而來的想像。

另一個與製作內容有關的原因,在於有段時間,國內出版品當中有超過一半以上是翻譯書,而翻譯書當初談版權時可能沒有包括電子版權──彼時國內幾家較有歷史的版權代理不會主動替出版社談電子版權,出版社也不見得想到要問。翻譯書佔比很高的原因,有部分與國內的出版和創作環境歪斜有關,先不討論這個,照說這情況可以先從本土作品電子化著手(和國內作者商議相對方便),不過多數出版社當年也沒這麼做。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許多生活習慣,但內容製作方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或者說,改變是有的──現在大多數文字創作者和編輯都使用電腦和網路寫稿、交稿、排版、聯絡,不過最後的成品並沒有多大變化。

回頭談定價。

電子書目前定價多在紙本書定價的七折左右,原因之一是直接扣掉電子書不會有的印製成本(大約三成),之二是翻譯書的版權合約大多載明電子書定價不得低於紙本書的七折。其實電子書的定價應該比紙本更有彈性及實驗空間,不過在紙本書銷量持續下探的情況下,再怎麼有彈性,出版社都不會貿然嘗試。

先前俺在〈奇妙,而且哀傷。書的價錢〉一文中提過書籍定價中的古怪之處,不再重覆,有趣的是,講座尾聲,有位熟諳經濟學的聽眾在QA時間提到,資本市場裡的產品其實沒有「公道價」,端看消費者願意花多少錢購書。

這說法當然沒錯,只是在「閱讀」日常佔比逐漸萎縮的情況下,很難想像書價有多少向上拉提的空間──閱讀量少的人覺得書太貴就更不閱讀,閱讀量大的人,則希望書能更便宜一點,而現今將本求利(還常常賠錢)的定價方式,已經有人嫌貴──關於這點,上述文章裡也提過。

不過,除去消費市場的考量,以俺個人而言,俺也不希望書變成高價商品。

傳統所謂「八大藝術」當中,與「書」直接相關的是包含詩歌在內的「文學」,「書」是這類藝術形式長年來的主要載體(至於尚無定論的幾種「第九藝術」中,「漫畫」的主要載體也是書)。在各種藝術表現形式裡,書可能是成本最少、最容易複製、流傳、最有能力自我解釋,並且讓讀者明瞭一個概念清楚脈絡或者拉進一個完整虛構世界的載體。全球識字率普遍提高之後,書理應是最方便提供知識與消遣的藝術載體,它甚至可以協助大家去理解其他的藝術形式。這樣的載體,最好能讓大多數人消費得起。

只是書市面臨的主要問題並不在定價,而在現代人的注意力稀缺,以及閱讀習慣(或能力)不足。

注意力稀缺的問題不只反應在書市,但因「閱讀」大多需要使用多數人類與世界接觸的主要感官,也就是視覺,所以書市受到的影響相對明顯。而識字率提高並沒有同步提高閱讀習慣(和能力),這部分的解方除了出版品的內容與形式之外,還包括在家庭、教育等等不同社會層面的配合。

誠如俺在該場講座所言,所謂「終須一戰」要「戰」的假若是「紙本書/電子書」兩種相同內容的不同載體,那麼戰的並不是這兩種載體,而是讀者在時代變化裡選擇怎麼讀書,一如一個人聽音樂時選擇串流、CD、錄音帶或者黑膠。內容製作方的真正考驗在於能否在不同載體中找到合適的姿態(包括內容、傳播方式、行銷包裝以及獲利模式),以及如何讓更多人開始閱讀。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