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沒考上大學的石曦明入伍當兵,隸屬憲兵指揮部調查署,隔年奉派編入「水手專案」──監視一名思想有問題、在大學任教、代號「水手」的歸國學人黃偉柏──成為輪班監看的成員之一,監視地點就在黃偉柏住處公寓單位的對面。某個午夜,石曦明當班監視時,看見黃偉柏的公寓陽台有名穿著寬大男性襯衫、衫下未著寸褸的女子,倚欄抽菸。
石曦明是張國立長篇小說《私人間諜》的主角──這本小說主要分為三部,一、三部以第三人稱敘述,第二部以石曦明的第一人稱視角進行;除了這三部之外,另有一個篇幅較短還一拆為三、分別出現在第一部之前、一二部之間,以及第三部最後的部分,從在書中出現的次序來看,可以算是第零部,從書中故事的時序來看,就該算是第四部。
從結構看來,《私人間諜》頗有意思。第一部故事發生在民國六十年到六十一年(1971年到1972年),第二部發生在民國六十四年到六十五年(1975年到1976年),第三部一跳七年,發生在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第零/四部跳得更遠,二十五年,發生在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以故事發生的時序來看,一到三部是順敘進行的;將第零/四部拆開插敘,除了在全書開始就告訴讀者「這是一個回顧過去的故事」之外,也讓整個故事首尾相扣──《私人間諜》開場,民國九十七年,台北市某棟舊公寓拆到一半,忽然來了兩輛警車,一個老人指著公寓說,他講的那個女人就在公寓裡。「那個女人」在緊接著開始的第一部裡快速登場,讀者讀到監視的石曦明發現一名抽菸女子時馬上會聯想起來;她的身影在故事裡會不時閃現、身分一直成謎,要到第三部結束、時序再度回到民國九十七年時,「那個女人」才會現出一些比較具體的輪廊。
「那個女人」有點像是推理小說裡的主要謎團,但卻不是那種「解開了就能完結故事」的謎團。她的身分倘若提早揭露,對角色們的處境或許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但她的存在卻是牽動角色們──尤其是主角──的行動關鍵。而全書末尾留下的那個餘韻,則催促讀者思考:把「那個女人」放在故事核心,有什麼意義?
從情節看來,《私人間諜》頗具巧思。第一部的故事有個主要目標,就是找出黃偉柏「思想有問題」的實證,情節理應以此為發展主線。以筆錄內容及監視任務組合而成的第一部乍看的確如此(張國立的角色對白一向妙趣橫生,因此以對白構成的筆錄讀來並不枯燥,俺甚至感覺張國立似乎還刻意克制,否則筆錄內容可能會變得太好笑),結束前也達成了這個目標(至少看起來如此),但仔細想想就會發覺石曦明還有個更私己的目標,希望能在退伍後重考,進入大學。
第二部的故事也有個主要目標──大學校園裡每天清晨會由教官及工友升起國旗(畢竟那是成天嚷著要「反攻大陸」的民國六零年代),但某天一早教官卻發現有面五星旗高掛在旗杆頂端;教官認為這事可能是校內學生所為,要求包括石曦明在內的幾名黨工學生調查。這個目標在第二部結束前也達成了(至少看起來如此),不過,在第二部裡,石曦明還有一個私己目標,要贏得校內的麻將大賽、拿下冠軍,用獎金到美國留學(麻將大賽的經過貫串整個第二部,寫得活靈活現又轟轟烈烈,令俺強烈懷疑那正是張國立大學時期的個人經歷)。
石曦明的母親早年因受不了石曦明之父石重生的暴力對待而離家,石曦明因而與父親決裂,不願如父親要求的成為職業軍人、沒有報考軍校,大學聯考落榜後選擇先入伍當兵,原因之一就是不想回家,僅與妹妹石翠明約定,將來會接妹妹一起生活。可是石重生在軍中小有名氣,警總保安處中校副處長許雅文因此對石曦明特別關照──石曦明透過入伍離開父親,但父親的影響仍在(順帶一提,警總,也就是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名字裡雖有個「警」字,但隸屬國防部,是國軍的分支機構)。進入大學之後,石曦明渴望出國的原因,除了想要學成歸國之後可以履行與石翠明的約定之外,也想脫離許雅文,因為他在服役時成了直屬於許雅文的「私人間諜」,負責回報校內情勢,換取許雅文協助石翠明謀職與生活──石曦明透過入學離開情治單位,但情治單位的影響仍在。
也就是說,《私人間諜》第一、二部是石曦明順著時間發展的兩個人生階段,但其實互相對照,講的都是石曦明透過某種轉換環境的方式脫離既有的禁錮,在新環境裡迷失、重新找到自己,然後再次脫離。石曦明想要脫離的表面上是專制的父權和情治系統,不過這兩個東西令人討厭的原因之一,都在於當中存有某種固守舊有價值觀、日積月累之後產生的扭曲;那些扭曲會對個人的未來產生種種限制,尤其限制了思考與自由,那些扭曲,才是石曦明真正想脫離的物事,脫離了那些,個人才有機會成為自己,而非思想遭囚但不自知、還自命不凡的傀儡。
這或許是那個年代裡不少人的人生寫照,雖然方式不同,但他們都試圖脫離某些來自所謂傳統以及不正常政治制度的扭曲,透過留學或經商之類途徑離開台灣。
第三部裡石曦明自美返台,刻意住進黃偉柏舊居,引起許雅文的注意(石曦明回台的時間是1983年,不禁令俺想起現實中1981年回台、卻命喪情治單位之手的陳文成)。許雅文的查訪與石曦明的行動組成第三部的情節,一一補述前兩部角色的後續發展,以及「水手專案」的內幕──讀者會發現,前兩部「主要目標」事件的起因或許都已無法確知,而所謂的「解決」,都真的只是「看起來解決了」而已。
許多物事的起因可能很幽微、很虛渺、無關黑白甚至事過境遷再也無從查考,它們可能擁有某種美好的內裡,但經過扭曲的堅持之後,卻呈現出惡的質地,混雜了是非、阻礙了自由。那些扭曲有的能夠透過社會集體的意志緩步修正,有的只能等待大限來臨時自然消亡。第四部的故事回到開頭的2008年(那時警總都已經不存在了),重點扣回「那個女人」,用這個核心概念,藉石曦明與許雅文文不同的面對方式,展現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樣貌。
讀《私人間諜》多少會讓俺想到勒卡雷筆下那些上司更無情、遭遇更悲慘的角色,也會想到《警官之血》裡因擔任過密探個性歪斜的第二代主角,還會想到自己中學及大學某段時期與情治單位大哥們相處的經過。不過對更年輕的讀者而言,閱讀《私人間諜》其實可以更輕鬆一點,因為這是一個關於主角艱困頹唐的人生歲月、台灣社會氛圍肅殺的年代,但被張國立妙筆寫得流暢逗趣、嘲諷幽默、盡顯荒謬現實的精采故事。
(p.s. 不懂麻將也不會看不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