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吾友朱家安傳了《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超自然?》(Supernatural : Death, Meaning, and the Power of the Invisible World)的書籍連結給俺,說這書俺應該會有興趣。俺看了一下簡介的確頗有意思,不過也有強烈的既視感,一查果然發現這書俺早買了只是一直還沒讀。俺同家安聊到這書讓俺想起另一本叫《如何思考怪誕現象》(How to Think About Weird Things : Critical Thinking for New Age 8th edition)的書,結果家安說他在別處寫過這書的介紹。
聊到這事後隔沒多久俺因公出門採訪,搭捷運時發現俺把電子閱讀器mooInk放在公司,沒揣進書包裡,於是打算做件許久沒做的事──用手機讀電子書。選日不如撞日,俺開始讀先前一直沒讀的《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超自然?》,結果發現這書和《如何思考怪誕現象》完全不一樣。
先岔題講一個俺已經忘了在哪裡讀到的例子,細節已經忘了,不過還記得大概。該例當中的某甲堅稱自己的車子對甜點口味有所偏好,原因是某甲回家路上經過冰淇淋店時,會進去買冰淇淋,倘若某甲買了A口味,回到車上會很順利地重新發動,倘若買了B口味,車就很難順利發動──某甲觀察到這個現象,認為自己的車喜歡A口味冰淇淋,討厭B口味。
調查者跟著某甲做了幾次實驗,發現某甲不是胡扯,車子的確每回都如某甲所述發生反應;調查員檢查了車子,也認為某甲並沒有安排什麼造假的機關──難道車子真的對冰淇淋口味有偏好?但車子終究吃不到冰淇淋,它願意或不願意順利發動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事後來查出原因──和車子的甜點偏好毫無關係。那部車有點年紀,所以有些零件較舊,那些零件與發動引擎有關。A口味冰淇淋離店門口最近,某甲熄火下車買了A口味冰淇淋回到車上時,引擎還熱著,很容易重新發動;B口味離門口最遠,買了B口味再回到車上,引擎已經冷了,要重新讓那些老零件動起來就得費番功夫。
調整幾個控制變因就可能查得出緣由,俺記得該例當中也這麼做過;對這個例子印象深刻的原因在於,某甲並不完全是無來由地相信這事,他做了必要的觀察,把結果連結起來得到結論──只是他把兩個其實沒關係的結果(車子不易發動是引擎和零件的問題,不是冰淇淋口味)連結起來了,於是得到一個錯誤的結論。這個錯誤結論其實蠻可愛的,適合寫成帶有奇幻色彩的故事(或者恐怖故事,例如車子因為某甲後來常買B口味而發狂),不過在現實裡,這並不是什麼無法解釋的神祕事件。
《如何思考怪誕現象》沒用上這個例子,不過書的重點就是原文副書名提到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用在這個例子上很恰當。當我們遭遇,或者更常見的是從各種管道聽聞怪誕現象時,應該有什麼心態去面對它們,用什麼方式去破解那些乍聽似乎異常但有理的說法。書裡有不少實例,告訴讀者哪些常見的奇特事件其實並未涉及超自然力量,但更重要的是建立思考機制,可以用來面對各種不同的類似情況。
《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超自然?》講的不是這個。這書的中文副書名是〈你不信上帝,為何相信人有靈魂或外星人來過?〉,表示書中提到的「超自然」不只是宗教神祗,還包括各類靈魂或者外星生命體等等說法;原文副書名〈Death, Meaning, and the Power of the Invisible World〉則直接講出書中的幾個重點:死亡、意義,以及不可見世界的力量。
本書作者勞特雷吉(Clay Routledge)研究的是宗教心理學,是故內容有不少篇幅涉及宗教(宗教可說是人類社會中最大宗的超自然事件),再延伸出去談其他的「超自然」;而勞特雷吉所謂的「超自然」在日常中隨處可見,例如再怎麼不信神鬼的人有時也會覺得自己最近運氣很好或很糟,戀人們常會說出「我們注定要在一起」之類言語。
勞特雷吉認為,人類之所以幾乎與生俱來地被超自然說法吸引,追根究柢在於人類是一種「知道自己終將一死」的動物,但人類不大容易接受自己只是一種在各式巧合(例如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正好讓溫度及輻射量維持在適合人類的範圍)當中出現的存在,因此會尋找生命的意義,而超自然說法提供了這類意義,包括活著的意義,以及死亡的意義。宗教自然有這個層面的效果,或者說許多宗教的成形伊始,為的就是提供這類意義;而沒有強烈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甚或更容易)相信其他超自然說法,例如靈魂,或者人類意志能在死亡之後以某種狀態留存,又或者外星生物正在觀察地球,因為這些說法同樣也會產生意義。
俺常覺得不相信鬼怪的人在某些情況(例如看恐怖片或走夜路)下仍會感受恐懼,有部分是因某些機制一直存在於我們的本能當中,那些本能有助於我們在大自然中存活,例如特別注意暗處有沒有潛伏著什麼東西;而《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超自然?》或許講到了另一個重點──我們並不樂於面對自己終將一死這個事實,那些讓我們恐懼的東西,提醒了我們這件事(當然,以恐怖電影來說,因為它發生在虛構世界,對我們而言後續反倒會出現安慰的作用)。
勞特雷吉並未反對宗教,書中提及不少宗教的益處,不過他也提出了相信超自然以及宗教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根據書裡的實驗資料,無論再怎麼受過科學訓練、邏輯思考的專家,也很難完全擺脫超自然思維的影響,所以勞特雷吉也沒說我們應當讓自己變成一個絕對沒超自然思維的人,而是從各種實驗解釋我們「為什麼」會相信,進而做出更合理的判斷,以及避免因超自然思維而產生的負面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超自然?》中列舉的種種實驗──心理學實驗倘若直接問一件事,很難判定答案的真偽程度,因為受試者在回答時會有許多主觀考量,所以實驗者得想各種方式拐彎提問,常常告訴受試者說這個測驗是要測試這個傾向,其實要測的根本是另一個反應(俺一直好奇受試者們後來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測驗)。《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超自然?》書中敘述了每個實驗的執行方式及真正目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中判斷實驗結果是否可信;有些實驗相當有趣,例如透過想曬出漂亮古銅色肌膚的人選擇防曬乳去研究「生命的意義為何有時會大過於生存本身」──是的,這其實能連結到某些殉教者、甚至是做出恐怖攻擊行動者的動機。
宗教組織或恐怖行動的背後成因及目的牽扯甚廣,俺認為勞特雷吉的心理學研究無法涵蓋所有層面(這大約也很難單從心理學角度去解釋),但提出了頗有說服力的觀察。
「超自然」很有趣,俺在許多自己的小說作品裡用過這類材料,也喜歡各種奇聞異事;但俺在小說裡使用「超自然」有其目的,大多與那個故事的某些象徵、暗喻或主題有關,而小說的虛構最大的力量,在於讓讀者思考現實。「超自然」放在故事裡很合適,當奇妙逸聞聽聽也不壞,相信我們的生命有某種意義,可以讓我們活得更愉快;可是在面對現實抉擇,尤其是公眾議題時,我們必須看透它的表象,才能做出最合適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