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FIX》售出影視改編版權,所以這週五(2020/09/25)晚上得了個機會,可以利用講座聊聊改編的事。
主辦方給的方向很廣,俺想了一下,定的講題是「為什麼影視應該改編小說,尤其是推理小說?」這題目有點長了,不過還是稍微簡略了些,俺真正想講的,是「為什麼台灣的影視應該多多改編國內的大眾小說,尤其該從推理小說開始?」
想講這題目不是因為戲劇使用原創劇本有什麼不好──俺相當喜歡原創劇本優秀的戲劇作品──而是因為俺得講的本來就和「小說改編戲劇」有關,而且國內這類作品的比例的確不高;至於為啥是「推理小說」,則有相當現實的考量。
將小說改編成戲劇作品的優點顯而易見,隨便想想至少就有三個。
第一個是小說是在所有「故事」的表現形式當中,可以包含所有故事元素、有頭有尾地完整敘述,而且以最低成本完成的形式。編劇和導演要花的工夫是將文字敘述轉換成影像語言,依主題(以及預算、技術等等現實因素)增刪情節。
進一步看,是第二個優點:小說當中依著主題設計出來的角色、情節和場景,理應提供了基本、甚至已經相當有趣的設定,就算不照著小說的情節改編,也可以做出其他的發展或組合。
第三個自然是小說有基本的讀者群,這些讀者當中喜歡這個故事的,可能也會被改編作品吸引。
不過,這三個優點放在國內來看,會讓人覺得,「呃,是這樣嗎?」
國內的小說創作環境長年以來一直有些狀況。大型的小說獎項曾經很多,但獎項之間區別很小,獲獎的作品也容易朝某個方向傾斜。那些作品本身沒有什麼不好,它們的文字使用精準優美、符合世界文壇潮流地應用有趣型式、運用大量技法、加入許多創意──但它們很可能不是寫給一般讀者看的。它們是寫給評審老師看的。
評審老師喜歡才會得獎,這是廢話,但如果不同小說獎的作品多數都太過偏向類似品味,肯定就會忽略掉一部分讀者;獲獎是評審對創作者及作品的肯定,而得獎的創作者繼續這麼寫小說,這些被忽略的讀者就繼續被忽略。
俺所謂的「一般讀者」,並不是沒有自己的文學品味,也不見得沒有能力理解得獎作品。但小說讀者讀小說,有很大的比例並不是想要看看某個文學理論如何被具體實踐,或者看看某個尋常物事如何被創作者以華麗的辭藻堆砌得目眩神迷。許多小說讀者喜歡讀小說的原因是吸引他們的故事:能讓他們微笑、落淚、緊張、放鬆、思考,或者純粹打發時間的故事。在還有很多人讀小說、會在個人簡歷的「興趣」欄目填進「閱讀」二字的年代,這個讀小說的原因簡單說來,可以算是「休閒娛樂」。
把「文學」這麼「藝術」的東西連結「休閒娛樂」似乎就降低了格調,問題是俺從不認為「藝術」就必須很難懂,或者不能成為「休閒娛樂」。換個角度看,真的具備各種說故事技法的創作者,難道沒法子在相當親民的作品當中,展垷自己的藝術企圖嗎?
講得更直白一點:拿掉那些炫技的手法,創作者講出來的故事是吸引人的嗎?曾有個文壇前輩同俺說技法很重要,那是文學,否則拿掉故事,小說還剩下什麼?俺是個粗鄙的人,不確定展現技法是否就代表文學,但俺知道拿掉故事,小說就不是小說──就像把滷肉飯拿掉米飯一樣。
一般讀者對「故事」的需求可以從上個世紀的九零年代、這個世紀的前十年,台灣的小說出版市場當中大量出現的翻譯作品看出來。這些作品有很大的比例是大眾小說,故事品質和敘事技巧良莠不齊,但都可以輕易地跨過文化隔閡讓國內讀者接受。這些讀者除了前述「被文學獎忽略的讀者」,也有「其實也讀文學獎作品的讀者」。
而國內想要嘗試大眾小說創作的創作者,尤其是特定的類型小說,觀摩參考的對象,就會是國外的大眾小說;他們容易從國外作品學習故事的結構和類型特點,但不容易學到更好的文字使用方式──這類示範多在國內的文學獎作品當中,但文學獎作品的讀者越來越少。因此之故,寫的東西好不好、知不知道怎麼改,大抵得看大眾小說創作者自己的能耐,不容易找到專業的討論對象。
與此同時,大量進口翻譯作品的出版社,也不容易培養能與作者從無到有討論作品的編輯;就算發現文學獎作品市場縮小,開始從網路上發掘已有讀者的素人創作者,出版社也不一定有能力協助這樣的創作者長期創作。
綜合這幾個狀況,國內大眾小說就是被國外作品壓著打──讀者不蠢,就算寫的是半個地球之外發生的事,讀者也讀得出來那個國外的故事比國內的故事更能符合他的閱讀需求。大眾小說較不具吸引力,能出版的機會也不多,出版了讀者不見得喜歡,於是繼續惡性循環,下一本華文大眾小說出版時,關注的讀者數字就再往下探。
更別提現在國內小說讀者日漸減少。
讀者減少的原因很多:教育體制讓「閱讀」變得無趣、很多人不理解「閱讀」在各種資訊接收形式當中的特殊作用、爭奪注意力的東西變得更多……等等,都是無庸置疑的原因。這事要反過來朝另一個方向推進,得從不同領域著力,而出版產業也絕對該負責任──一個行業的萎縮自然與大環境的變化有關,但不能說與該行業無法轉型適應無關。
總而言之,對於國內的小說狀況而言,前述那幾個改編的優點幾乎都不存在。
那俺還講個屁。
所幸,這些狀況並非沒有轉變的可能。
教育方面正在改變,這需要時間,急不得;影視產業更積極地尋找有改編潛力的作品;大眾小說的作者開始有了不同學習機會;更年輕的小說創作者在發表場域變多、文學獎項減少的環境中,各自找出自己想要同讀者溝通的方式──這事相當重要,因為只願意和一小部分讀者溝通,很難理直氣壯地指責其他讀者不願意讀書買書:啊你做的滷肉飯就沒有飯但我想吃飯嘛。
講座要談改編,所以關於國內出版市場的狀況不會談太多(希望不會失控),自己先記下來;至於為啥要先改編推理小說,就等講座再說。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