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被遺忘的與會被記得的

Wolf Hsu
Jun 9, 2021
(圖片來源:https://www.imdb.com/title/tt0111161/mediaviewer/rm1236992512/

這篇舊文寫在2012/03/12,隔兩天03/14貼在當時的樂多部落格(也就是說,文中提到的「今日」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重新翻出來的原因,是約莫一週前,2021年5月底,吾友龍貓大王發表了一篇談相同題材的文章,俺順口提及從前寫過,不過樂多已經結束,俺得到硬碟裡重新找找。

龍貓大王是個資料控,文章一向很有料,讀來總有獲益,俺這篇的重點則在於俺唯一算得上專精的事,也就是關於「故事」的種種,是故兩篇的內容雖然提及類似資料,不過方向完全不同。

拜讀龍貓大王好文,請【由此去

【以下本文】

Frank Morris是個罪犯。

他出生於1926年,第一次被逮捕定罪時才13歲。從此之後,Morris就一直在各個監獄進進出出,犯下的罪名從販售毒品到持槍搶劫等等,不一而足。據說Morris的智商高達133──時常因罪入獄的事實,似乎很難證明Morris是個聰明人,但有件與監獄有關的事,的確讓Morris展現了自己的高智商。

1962年6月11日夜裡,Morris逃出了Alcatraz。

Alcatraz是美國加州舊金山灣(San Francisco Bay, California, U.S.)裡的一座小小孤島,距離舊金山灣岸大約2.4公里遠。這個常被稱為「The Rock」的小島,早年被用來設置燈塔,再被當成軍方基地,然後被改成軍方監獄;到了1934年,Alcatraz成為聯邦政府管理的監獄,關過不少有名的犯人,包括美國禁酒令時期的芝加哥私酒黑幫大老Al Capone。

雖然戒備森嚴,四周又都是海水,但Alcatraz的監獄歷史中,並不乏試圖越獄的囚犯;從剛啟用沒多久的1936年開始,到監獄關閉的1962年為止,共有14筆登記在案的越獄事件。這些越獄行動絕大多數沒有成功,唯一一起似乎成功的行動,正是Morris策畫的那一宗──之所以用上「似乎」二字,因為 Morris與兩名同夥在逃出監獄後便消失無蹤,警方沒有找到屍體,但也沒有確切的證據指出他們尚在人間,時至今日,這起案件仍在持續調查,要到他們滿100歲生日的當天才會正式結案。

與Morris一起計劃越獄的還有三名獄友,但四個人當中的Allen West在越獄當晚出了狀況,來不及一起逃出。Morris越獄後,聯邦調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調查的焦點鎖定在West身上,Morris的越獄策略,大多便是由West提供給FBI的。在越獄成功的隔年,J. Campbell Bruce將這段事蹟寫成一本名為《Escape From Alcatraz》的記實,到了1979年,這本紀錄被改拍成同名電影,台譯片名叫《亞特蘭翠大逃亡》。

在電影中飾演Frank Morris的是銀幕硬漢Clint Eastwood,Allen West這個人物則被更名為Charlie Butts。電影從Morris被押解到Alcatraz服刑開始,描述該所監獄的種種問題,以及 Morris想出越獄計劃後,如何與同夥一步步進行,終於成功逃亡的過程。

《亞特蘭翠大逃亡》電影當中沒有敘述Morris進入Alcatraz前的成長過程及犯罪生涯,側重的是Morris在獄中看見的各種不公以及越獄的過程,雖然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會對那樣的環境心生反感、進而認同Morris的越獄行動,但整體說來,總讓人覺得有點「故事不夠完整」的缺憾。

不料,電影上映的三年後,一位小說家補足了這個缺憾。

1982年,Stephen King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說合輯《四季奇譚》(Different Seasons);這本合輯中收錄了四篇獨立故事,各自代表一個季節,其中代表希望之春的〈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正是一篇關於監獄的故事,1994年,這個故事被改編成賣座電影《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由Tim Robbins飾演主角Andrew “Andy” Dufresne,老牌影星Morgan Freeman飾演他的獄友Red。

Stephen King並沒有明說自己創作〈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時是否受到《亞特蘭翠大逃亡》的影響,但仔細看看,會發現箇中相似的元素甚多,由Frank Darabont改編並且執導的電影版則更為明顯。

比如說監獄裡性罪犯的暴力對待(Eastwood飾演的Morris靠機警和拳頭對付,Dufresne則靠毅力及智慧面對),比如說好心腸飼養小動物的獄友(《亞特蘭翠大逃亡》裡有獄友養小老鼠,《刺激1995》中則有獄友養鳥,兩個動物在劇情後段都與『自由』的意象相關),比如說兩個主角面對臨檢時的膽大心細,比如說兩個主角處理廢土的方式……等等。

這並不表示Stephen King或者Frank Darabont抄襲了《亞特蘭翠大逃亡》。《亞特蘭翠大逃亡》單純講述Morris在獄中的經過,電影從他搭船入獄開始,待他越獄之後,電影也就結束了;但〈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的企圖更大──Stephen King交代了Dufresne入獄的原因,帶出了贖罪的概念,刻劃了獄方人員的貪腐及高壓,反思了權威的虛假。Stephen King讓Dufresne的越獄計劃變成不止是「罪犯想要逃離法律制裁」的違法行動,而是一個人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確認了自己應該如此,才能以自由獲得最後救贖的動作;以及很難得地突顯了在監獄那樣的環境當中,真正重要的「改造」,其實來自性靈與知識的提升,而非一味地壓制和控管。

最難得的,是Stephen King在這個故事裡謳歌了希望的美好。

因為Stephen King加強了角色的厚度,圓融了角色的人生,於是〈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以及電影《刺激 1995》成了一個比《亞特蘭翠大逃亡》更完整、更令人動容的美好故事。

Frank Morris是個罪犯。他犯了罪、入了獄,然後違例逃了出來;如果他仍在世的話,現在已經是個八十多歲的老者,而且仍被通緝著。

但在好的創作者筆下,這樣的素材,卻可能轉換成一個深入人心的故事。

在Stephen King發表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近卅年後的2009年,這部中篇小說再度被改編,成為舞臺劇上演。

現在還記得Frank Morris的人不多了。

但這樣好的故事,仍會被繼續閱讀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