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意義──《蒼鷺與少年》和《失物之書》

Wolf Hsu
Oct 16, 2023

--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6ywyo2qtaZ8

看宮崎駿(宮﨑駿)的《蒼鷺與少年》(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很難不想起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的《失物之書》(The Book of Lost Things)。

宮崎駿表示《蒼鷺與少年》靈感來自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的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電影日文原名也與小說同名;不過劇中的時空背景與小說不同,這本書直接出現在電影裡,宮崎駿掛名電影原作,顯示電影劇情是宮崎駿的創作,而非刻板印象中的「改編」。

從劇情看來,《蒼鷺與少年》和《你想活出怎麼樣的人生》沒什麼關聯,不過和《失物之書》具有相當類似的結構和設計(包括時空背景和人物關係);同時,有其他報導指出,動畫監製鈴木敏夫表示這部電影的確與《失物之書》有關,而且《失物之書》日譯本出版時,宮崎駿正是推薦者之一。

換個角度看,《蒼鷺與少年》和《失物之書》劇情雖有類似的結構和設計,但那個結構也不是康納利的原創──遇上人生困境的青少年主角因故進入一個異於現實的世界,被迫踏上冒險旅程,在旅程中遭遇的一切都會成為學習與體驗,最終協助主角回頭面對現實人生──如此結構,在許多奇幻故事當中都找得到,也能追溯到更早之前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並且檢視故事在年月當中如何因種種緣故產生變化。宮崎駿和康納利都選用了這樣的架構,但《蒼鷺與少年》和《失物之書》處理的主題完全不同,所以劇情推進的細節也就互不相涉。

這類型的故事當中,主角在異世界的冒險大抵有兩種看法,一是類似夢境,主角的肉體可能仍留在現實,但精神或靈魂進入異世界;另一則是主角真的進入了異世界,但不一定有明確的實質證據。有些故事的結局,主角回到現實之後會發現時間對不上(例如自己已經在異世界好幾個月,但現實裡只過了幾天甚至幾小時),有些故事裡,主角則會以某些東西證明自己到過異世界(例如身上的傷痕或某些取自異世界的物件),但可能被他人(大多是故事裡的成年角色)用現實的方法解釋。創作者們在這部分大多會模糊處理,讓各種解釋都各有道理,因為重點不是「異世界是否存在」,而是主角從經歷裡獲得的學習和體驗。

《蒼鷺與少年》主題比較接近《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亦即身為主角的少年真人,必須透過冒險思索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在異世界(劇中稱為「下界」,下の世界)的冒險當中,真人透過某種方式接受了自己在現實當中的失落(可以視為真人的想像,也可以將下界視為劇中的另一個真實),不過真人行動的更主要驅力並不在處理失落,而在尋找自己的新定位。

宮崎駿在《魔法公主》(もののけ姫)之後的涉及非現實設定的監督作品,例如《霍爾的移動城堡》(ハウルの動く城)和《崖上的波妞》(崖の上のポニョ),俺都沒有太喜歡──畫的部分品質非常好,俺不大滿意的是劇情安排的方式,某些轉折突兀,某些脈絡斷裂,當成「就是看宮崎駿說故事嘛很享受」自然沒什麼問題,可是身為一個說故事的人,俺無法不在意那些部分;《神隱少女》(千と千尋の神隠し)相較之下問題較小,只是俺仍覺得沒有舊作那麼完整。

《蒼鷺與少年》有時仍有上述問題,不過這部電影和《神隱少女》一樣有明顯的「現實/異界」切分,而那些問題大多出現在下界的橋段,所以變成《魔法公主》之後俺看得最愉快的一部宮崎駿作品──下界裡俺不大明白的部分(例如某些生物為何會成為反派),可以從宮崎駿生平去找線索,也可以直接視為宮崎駿(或真人)認定的規則。另一方面,現實當中的戰爭(二次世界大戰)及父親所代表的武力(父親經營軍工廠,以及對真人在校遭遇的反應),對真人在下界的冒險有不明顯但很實際的影響,例如真人會發現物資的缺乏、某些原初被視為反派的角色自有苦衷,以及單純使用力量並不能夠解決麻煩,俺認為這部分的處理相當不錯。

《失物之書》的主題是「失落」,這個主題連結到「人要妥善處理失落才能成長」,少年主角大衛(David)進入異世界的主要驅力就在於尋回現實中的某個失落,在異世界冒險的最後,必然得要決定自己如何面對那個失落。

和《蒼鷺與少年》不同的是,大衛在異世界裡的大多數經歷──無論是遇上的角色或聽聞的故事──幾乎都有或顯或隱的線索,可以與他的現實連結;康納利在訪談(當年本書初次在台出版時,俺曾有機會當面訪問過他)及書末的附錄都提過一些被寫進這本書裡的自身經驗。但就算不知道這些,《失物之書》本身也已經很完整,大衛冒險歷程當中的一切設定──例如異世界裡除了代表最後魔王的角色,以及被稱為「路波」(Loups)的狼人群之外,反派角色全是雌性──全都能在他的現實裡頭找到因由,連那個魔王角色和狼人為什麼要叫做「路波」都能追溯到源頭。

《失物之書》的另一個重點是「故事」。康納利說過,閱讀先是一種逃避現世的方式,再是一種學習生活的方法(非原文,大意如此);而《失物之書》將這個論點巧妙地轉為情節──大衛進入異世界之後遇上的角色以及從角色口中聽到的故事,都來自現實當中的童話或大衛讀過的詩,內容則有各種變形,這些變形可以對應到大衛的某些焦慮。「大衛為了尋回現實中的某個失落所以進入異世界」即是「以閱讀逃避現實」,因為異世界是由大衛讀過的內容組成的;而身處故事當中、面對那些變形的過程,就是「以閱讀學習生活」。

處理的主題不同,表現的形式(動畫電影和文字小說)不同,所以《蒼鷺與少年》和《失物之書》雖有類似架構,但情節推展和結束方式都不同。以視聽享受而言,《蒼鷺與少年》自然很棒,但以故事而言,俺更喜歡《失物之書》──尤其是把時間跨度拉長的最後一章。這章節殘酷地告訴我們,現實人生永逺有巨大的打擊,我們會持續遭逢各種失落;但也溫柔地告訴我們,可以如何悠然行走。

看完《蒼鷺與少年》,重讀《失物之書》,想起一事。

《失物之書》裡有一個帶著古怪趣味的橋段,與變形的《白雪公主》童話有關,在這個版本當中的七矮人一直在咕噥著「勞工權利」之類的東西──這是因為在大衛現實中,這本童話和《共產主義史》放在一起,大衛讀了一點《共產主義史》的開頭,但搞不懂這書在說什麼。康納利會這麼安排,是因他認為「故事和書會互相影響」。

宮崎駿肯定讀過《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畢竟這是靈感來源),也讀過《失物之書》(除非他很不負責任地沒讀書就推薦),是故在創作《蒼鷺與少年》時,這兩本書都影響了這個故事。

而無論是以自身經歷構成故事的真人,還是讀故事之後也成為故事一部分的大衛,都會為我們展現閱讀(俺認為深入思索與理解影視傳達的故事,也是一種閱讀)的力量──逃離現實,同時學習生活。

這是故事存在的意義。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