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塚番」的事蹟與「編輯」真正的工作

Wolf Hsu
6 min readMay 19, 2020

--

(圖片來源:大塊文化)

「編輯」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以為就是改錯字;很多人在當編輯之前也搞不清楚,以為就是改錯字。

大多數厲害的作品源自於厲害的創作者,但沒有編輯,大多數讀者可能讀不到這些作品。

倒不是說編輯代表出版方,所以他們不出版、讀者就讀不到;而是「創作」和「出版」之間其實還有段不小的距離,編輯是協助創作者讓創作品越過這段距離、成為出版品的關鍵角色;而這指的不只是印刷上架之類出版製程,還有更多與創作有關的作業。

(出版製程的繁瑣細節多不勝數,在此暫且不表。)

好的編輯可以替作品找到最適合面對世界的姿態,可以對作者提出最適合創作模式的建議,可以提供補充資料及創作題材,甚至可以協助打理作者日常無力或無能打理的大小問題(身為創作者兼編輯,俺強烈建議創作者尊重編輯專業,不要給編輯添這類麻煩)。

有些時候,編輯得懂得比創作者更多、想得更深,才好提出有用的意見;更多時候,編輯得閱讀、接受、理解甚至熟稔的類型比單一創作者更多──因為創作者只要面對自己的作品,而編輯要面對許多不同創作者的不同作品。例如《天才:麥斯威爾‧柏金斯與他的作家們,聯手撐起文學夢想的時代》(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一書提及柏金斯(Max Perkins)為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及沃爾夫(Thomas Wolfe)等文學作家編輯作品的故事;而事實上,柏金斯同時也是推理作家范達因(S. S. Van Dine)的編輯。

面對不同創作者,編輯的工作可能就不大一樣;身處不同時代,編輯的技能也會不大一樣。

日本作家長崎尚志的「闇之伴走者」(闇の伴走者)系列三書,主角是個漫畫編輯。雖是小說,但長崎尚志明確敘述了他認為漫畫編輯應該有的眼界與技能,不僅要能夠解讀畫面、輔助漫畫家,在時代變遷、漫畫刊物出版受到影響時,編輯也必須想出因應之道,一方面照顧漫畫家的創作,一方面維持出版社的營運。

雖說如此看來,編輯的基本條件之一是閱讀量要夠、想法要靈活,但在某些時代,曾有編輯說出「當漫畫編輯不需要有學問,只要有體力和毅力就夠了」之類言語──而且放在那個情境當中,這話其實相當中肯。

這句話出現在《手塚番:我曾伺候過漫畫之神》(手塚番 神様の伴走者)書裡。

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經常同時在不同刊物上進行不同連載,每週要交的稿件數量龐大,每份刊物都會派編輯去手塚的工作室催稿、等稿,沒連載的出版社甚至會派人設法插隊。因為連載家數太多,手塚一定會被在場的編輯要求先畫他們的連載,倘若有某家編輯不去催稿等稿,想拿到稿子就是天方夜譚;也因為連載家數太多,聚在一起等候的各家編輯不但得合議出一套要手塚作畫的順序、得一拿到原稿後就擔任快遞(因為後續的製版印刷全都在等),還得在手塚的工作室熬夜守候。

這些來自不同出版社的編輯,被合稱為「手塚番」。

本書作者佐藤敏章見過手塚治虫,雖沒當過手塚番,但對於圍繞在手塚與手塚番之間的業界傳說相當好奇,於是聯絡擔任過手塚番的編輯前輩進行訪問;《手塚番》就是這些訪問的集結,其中除了手塚在不同出版社不同時期的責任編輯之外,還訪問到了手塚的經紀人及曾經擔任過手塚助手的漫畫家安孫子素雄──安孫子素雄的筆名是「藤子不二雄Ⓐ」,早年與另一名漫畫家藤本弘合用筆名「藤子不二雄」,是經典作品《小叮噹》(ドラえもん)的共同創作者。

初讀《手塚番》,難免帶著某種窺祕心態。

手塚治虫開啟近代日本漫畫的草創期,並且帶領日本漫畫進入成熟期,在那段時間,責任編輯雖然也有和手塚開會決定題材、協助蒐集資料等工作,但合作關係與漫畫《爆漫王》(バクマン。)中那種給予創作者建議、討論並指引創作方向的狀況並不相同。當時大多數創作內容由手塚自行決定,編輯的工作是拿到原稿,因此才有前述「不需要有學問,只要有體力和毅力就夠了」言論出現;而相關的業界傳說,大多就在「要設法拿到原稿」的過程中產生。

那類業界傳說非常多,有的聽來不可思議,自然讓俺覺得好奇:真的有編輯氣到朝手塚扔剪刀嗎?真的有編輯幫忙畫過原稿嗎?真的有編輯為了拿稿陪手塚搭飛機去美國嗎?真的有編輯把手塚從工作室拐走、演出「九州大逃亡」嗎?

《手塚番》訪問了一些當事人,有的傳說被證實,有的傳說仍是傳說。但一面讀《手塚番》,會一面發現這本書還有除了傳奇探究之外的意義。

首先,手塚出道甚早,《手塚番》中訪問囊括不同時期不同刊物的編輯,從訪談當中,可以看見日本在二戰之後雜誌出版及社會樣貌的變化,包括日本出版社對新人的甄選及調派(有時以現今眼光看來相當莫名其妙)、對刊物及目標讀者群的操作手法,以及手塚在不同時期不同作品的背後成因。

再者,手塚一生並非一帆風順,也不僅擔任漫畫家一職,他曾經因為製作動畫之故成了公司社長、經濟困頓,也曾被日本政府選為文化使節。「手塚番」參與了手塚生命中的不同時期,從諸位編輯眼中,可以拼湊出手塚的部分人生經歷。

接著,從不同編輯與手塚的互動當中,也可以更立體地認識手塚。所有編輯都肯定手塚的才華,但他們也都親眼見證了手塚身而為人的其他面向──他的溫厚與好勝、他的理念與任性、他有再多熱情也支撐不住的疲憊,以及他非得把自己所有時間都塞得過滿的工作狂熱。

資料豐富,對談風趣,倘若對日本漫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但會在《手塚番》裡讀到關於手塚及手塚番們的種種事蹟,還會不時看見白土三平、石之森章太郎(石ノ森章太郎)、橫山光輝等大師的姓名出現;倘若對這些不甚了解,也能因閱讀《手塚番》而對那個神話般的時代有些認識。

說起來,手塚治虫被譽為「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偉大的作品。

沒有手塚治虫,這些作品當然不會出現;但沒有那些在工作室大量抽菸打地鋪、追著手塚到處跑、盯著手塚的睡眠時間、一惹怒手塚就會被他畫進作品當中成為壞蛋或被衰角的手塚番,這些作品也很可能不會出現。

說手塚治虫是「漫畫之神」,實至名歸;但沒有「神様の伴走者」,讓讀者認識「神」的「神蹟」,或許大多就會以四散零碎、無法聚合的姿態,靜靜地殞滅光芒。

這就是「編輯」真正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