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故重讀《銃夢 Last Order》。這套漫畫常簡稱為《LO》,作者是木城幸人(木城ゆきと),多年前讀完,許多細節已經記不清楚,幾個特別的角色還有印象,但一些情節轉折的細微設計大多模糊,而且因為這套作品雖然用了很多篇幅描繪格鬥場面,但背景置入了相當宏大久遠的架空歷史,這部分已經忘記許多,重讀感覺有點像在讀新書。
不過也沒那麼完全像在讀新書。
木城從1991年開始連載名為《銃夢》的漫畫,直到1994年因個人因素無法正常作畫──據聞當時他除了無法繪稿之外也無法與人相處,以致助手全數離去──於是萌生結束連載的念頭。獨自撐了一年左右,《銃夢》完結,不過這個結局並非木城原來設想的收尾,而是在情節到了一個段落之後就設法做結。
連載結束後,《銃夢》在1995年全套九冊單行本也出版完畢。三年之後,《銃夢》開始發行重新編輯並加入外傳等附錄的「完全版」單行本,木城的狀況也恢復了,開始尋思繼續當年未能畫完的故事。他捨去了原來連載版本的結局、自2000年開始連載的作品,就是《LO》。
所以沒看《銃夢》就會不大明白《LO》──雖然新角色不少,但主角仍是《銃夢》中的凱麗(ガリィ),她的行事動機也與《銃夢》的情節及角色原始設定有關。《銃夢》是更早年月時讀過的作品,反覆讀了很多次(加上當時年輕),記憶深刻。是故讀《LO》不完全像在讀新書,有點像在複習某部前面一部分很熟但後面忘了大半的作品。
《LO》開場時一直重複強調「何而為人?」的主題,這個主題衍生出來的許多題目貫串《銃夢》,在《LO》中更加聚焦;而《銃夢》裡凱麗的成長經歷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戰役,《LO》中則將凱麗的追尋大幅度地聚焦在格鬥上頭。
這其實有點奇妙。
《銃夢》開始連載前的命運相當坎坷,木城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要加入格鬥技,甚至沒想過該如何用角色發展故事──木城曾說自己並不喜歡《銃夢》以「科幻格鬥」的方式開展,也提過他先前創作一向先設計情節。由此視來,從《銃夢》到《LO》,故事越來越集中在凱麗身上(再由她向外輻射敘述整個時代)以及她必須透過格鬥持續追尋,似乎是木城在創作過程裡逐漸體悟後的變化。
這種變化沒什麼不好──情節很重要,但故事是角色的人生,讀者得對角色有興趣,才會想知道他們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不過重讀《LO》時,想起另一件事。
「銃夢」世界裡有許多角色部分或全身肉體置換成人造肢體,包括使用格鬥技的角色在內。這些角色的格鬥技法有部分自然會與裝載在自己身上的機械有關,從刀刃到槍砲,從變形到使用電漿,不過有些動作仍從格鬥體術變化而來。凱麗在故事開始時失去過往記憶,在情節推進中逐漸記起自己曾經學過已經失傳的火星古武術「機甲術」(Panzer Kunst)。
俺想到的是:想起自己練過某種格鬥技,就能使出那種格鬥技嗎?
人類許多動作要做出來,光「知道」是不成的,例如跳舞,或更常見的騎單車,光是知道「怎麼做」或者相關原理,並沒有辦法完美地讓身體執行這個命令。想要優雅地跳舞或保持平衡騎單車,都需要實際練習,透過反覆練習的過程形成「肌肉記憶」──說是「肌肉記憶」,但真記住的不是這些動作會使用到的肌肉,而是大腦透過大量練習後會近乎不加思索地讓肌肉和肢體做出該有的動作。
許多格鬥技可以用科學方式分析原理,它們能夠發揮作用與許多力學規則有關,但只知道這些並沒辦法進行格鬥,一定得經過訓練。本來就擅用肢體的人大抵會練得快一點好一點,不擅用肢體的可能一開始連正確的姿勢都擺不出來。
凱麗在故事換過好幾次軀體,曾遇過幾回「大腦知道該怎麼做但身體跟不上」的狀況,不過多數情況都能很快適應,其他換了軀體馬上生龍活虎的配角也不少,這真的辦得到嗎?俺很好奇。
說到這兒不免想起《駭客任務》(The Matrix)。
1999年的電影《駭客任務》裡,連線員上傳了關於格鬥技的知識給主角尼歐(Neo,Keanu Reeves飾),然後尼歐說,「我懂功夫。」
「駭客任務」系列電影裡的格鬥都發生在虛擬世界,沒用到真實的肌肉,不過仍得動用「肌肉記憶」──畢竟記得怎麼做動作的還是大腦,是大腦得命令虛擬世界裡那個身體做出那些格鬥動作。跳過大量訓練的過程,光靠上傳相關知識就學會格鬥技,這是可行的嗎?或許《駭客任務》中上傳的不只格鬥知識,還有某種可以代替大量練習的模擬資訊(反正電影裡沒說明)?
倒不是說這兩個系列作品裡不該置入「格鬥」。
格鬥技讓畫面更刺激好看(《銃夢》加入格鬥元素最初是編輯提出的,肯定有這類考量),不過無論是以各式人造肢體進行的搏鬥還是在虛擬世界使出的招式,這些格鬥某個層面上都展現了一個特點:在「非現實」的環境裡,透過體術去反映「人」,也就是回扣作品主題。俺不確定「駭客任務」系列編導華氏兄弟(The Wachowskis,現是姊妹)有沒有想過這個漂亮的扣接,但俺想木城在創作過程裡明白了這點。
虛構作品裡才能這麼做。就像俺在好幾本小說裡寫過格鬥場面,但在拳館裡還是打得很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