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艾倫‧摩爾(Alan Moore)小說集《靈光》(Illuminations)書稿時,不免想起那些由他編劇的精采漫畫作品──尤其是〈我們所能瞭解的雷霆俠〉(What We Can Know About Thunderman)這篇以字數看來等於長篇小說的短篇小說,因為〈我們所能瞭解的雷霆俠〉雖然出場角色不少,但真正的主角,其實是美國的超級英雄漫畫。
上一本與超級英雄漫畫有關、讓俺印象深刻的小說,是麥可‧謝朋(Michael Chabon)的長篇《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 Clay)。這部長篇以卡瓦利(Josef “Joe” Kavalier)及克雷(Sammy “Sam” Clay)這對猶太裔表兄弟為主角,卡瓦利出生在捷克,二戰期間逃離故鄉,投靠住在美國的克雷,卡瓦利會畫畫、克雷會寫故事,兩人成了漫畫創作搭檔,成了美國漫畫「黃金年代」(Golden Age)的暢銷漫畫組合之一。
「黃金年代」指的大約是1938年到1955年左右,以超人(Superman)一角登場開始,到「漫畫準則管理局」(Comic Code Authority)在1954年成立、開始審查漫畫之後結束;這段時間裡,美國經歷的經濟大蕭條、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精神學家沃瑟姆(Fredric Wertham)出版《純真的誘惑》(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直指漫畫戕害青少年身心成長等等事件,左右了漫畫產業,也左右了主角的人生。
在小說裡,卡瓦利與克雷創造的超級英雄叫「逃脫俠」(the Escapist),這個角色是小說裡虛構的(現實中的黃金年代漫畫裡沒有這個角色),也是全書主題的凝聚──「逃脫」是《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一書核心主題,兩個主角在地理位置、歷史文化、性傾向、創作與現實、思考與愛等等議題當中都不斷面對這個主題。有趣的是,《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在2000年出版後,謝朋真的在2004年與漫畫公司合作,出版了以逃脫俠為主角的漫畫《Michael Chabon Presents 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the Escapist》,還在2005年贏得了美國漫畫家的重要獎項艾斯納獎(Eisner Awards)。2006年之後編劇換人,不過後續情節還是有部分從《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小說中取材。
逃脫俠的原型來自現實當中擅長逃脫技法的魔術大師胡迪尼(Harry Houdini),胡迪尼是和卡瓦利與克雷一樣是猶太人,而超人一角的創作者Jerry Siegel(編劇)和Joe Shuster(繪者)也是猶太人,這並非巧合,而是謝朋刻意的設計。超人脫胎自《舊約聖經》,而逃脫俠則脫胎自另一個層面的猶太文化,包括魔像(Golem)傳說及魔術,這個角色是超人的對照、猶太民族的某個面向寫照,卡瓦利與克雷的人生經歷與Jerry Siegel和Joe Shuster則形成另一種指涉及映像。故事本身相當有趣,而倘若了解美國漫畫歷史,就會對故事產生更深一層的理解。
〈我們所能瞭解的雷霆俠〉字數比《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少(後者的台灣譯本厚達七百頁),不過時空跨度更大,也談到更多與美國漫畫相關的面向,包括出版史(及前述的審查制度)、展覽會(及粉絲文化)、讀者及從業人員的面貌(正面的與扭曲的)、漫畫公司的手段(與某些勢力的關聯以及壓榨創意等等爭議行為),還有對於將漫畫電影化的評論。《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的主角是卡瓦利與克雷,漫畫產業是個重要的背景,與他們的人生相互影響及對照;而〈我們所能瞭解的雷霆俠〉雖有幾個重要角色貫串故事,不過真正要談的,就是漫畫產業本身。
俺讀過不少摩爾編劇的漫畫,雖沒讀全(他的作品實在太多了),但幾部經典作品大概都讀過;摩爾的故事單看情節很容易理解,不過倘若讀得深一點,會發現他的敘事技巧高明得很可怕,有時一個角色的某個反應或某句對白背後連結到一堆典故(角色自己也有典故),有時一個畫格裡的文字對白、角色動作、背景裡的商標、海報、廣告標語或電視裡正在播放的節目劇情,都有各種暗示與牽連。
就連摩爾作品當中相對簡單的一些中、短篇都相當精采。例如〈For the Man Who Has Everything〉,講述超人生日當天幾個超級英雄送禮到孤獨堡壘(Fortress of Solitude)給他,這個故事有部分幾乎可以視為卡山札基(Νίκος Καζαντζάκης)名作《基督的最後誘惑》(Ο Τελευταίος Πειρασμός)變形版本,另一部講述超人死亡的〈Superman: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Man of Tomorrow?〉則像是從另一個角度替超人補完了心願;《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有一部分的劇情講述了惡棍「小丑」(the Joker)的起源,卻奇妙地同時完美地形塑了「蝙蝠俠」(Batman)的特色。而俺印象最深的摩爾短篇與超級英雄無關,那是個題目叫〈Brief Lives〉的短篇故事,只有四頁,摩爾輕簡但深刻地描寫了在同一個空間中不同時間尺度的物種如何看待世界。
漫畫大抵被視為通俗娛樂,但摩爾的作品顯示了通俗娛樂能夠觸及多深多廣的題材。
許多漫畫的創作組合當中,編劇不會一一顧及畫面細節,安排畫面畢竟是繪者的專業所在,所以早先俺很好奇摩爾如何與繪者配合;後來讀到摩爾的劇本,解答了俺的疑問──確定許多細節(甚至畫面配置)是摩爾已經寫在劇本裡的。這樣的編劇方式,摩爾在〈我們所能瞭解的雷霆俠〉裡也表演了一次。
2023年8月19日下午俺在飛地書店會有一場談摩爾和美國超級英雄漫畫的講座,講題叫《我們所瞭解的艾倫摩爾(和美國超級英雄漫畫)》,打算簡單介紹美國超級英雄漫畫的歷史,也簡介幾本摩爾的重要作品。倘若把想說的全塞進去肯定會超時,俺會盡量克制(並且努力不讓大家睡著),也歡迎大家抽空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