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沒講《蜘蛛人:無家日》的劇情但可能仍被認為有雷,請自行斟酌閱讀
讀《悖論》(Paradox: The Nine Greatest Enigmas in Science)的時候想到蜘蛛人(Spider-Man),有點始料未及──其實在那個章節會引發這個聯想是可以預期的,只是《悖論》這書讀起來始料未及的部分還不少。
《悖論》是本科普書,書中提及的九個主要悖論大抵是這種狀況:先有一個假設,然後一步步推導,每個步驟看來都沒有問題,但最後得到的結論卻很怪異,它可能違反直覺,但卻是正確的,或者一眼就看出是錯的,可是想不出推導的過程到底哪裡會出錯。
倘若對數學和物理(尤其是近代物理)有興趣,應該或多或少聽過這九個悖論的其中幾個(或者全都聽過),也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違反直覺的結果,或者推導過程中哪裡會產生錯誤。九個悖論就寫在簡介和目錄裡頭,俺很確定俺在其他書裡讀過相關的資料,當初買這書的理由其實是想複習一下,也看看有沒有什麼不同的解釋方式,或者補充俺還不知道的新知。
結果這書比俺想像的有趣。
俺不大確定作者艾爾─卡利里(Jim Al-Khalili)的解釋方式是不是最好的、最多人能搞懂的解釋方式(事實上有幾回讀了他的解釋俺反倒得重新想想──當然,這不代表其他讀者也會如此),不過他的確用了許多不同方法盡力簡白地解釋這些悖論背後的觀念,整體而言,讀得相當愉快。
從第三章〈奧伯斯悖論〉(Olbers’ Paradox)開始,觀念就與「光」有關。
同俺一樣經歷過大專聯考的理工組大約都在高中時讀過一些與光有關的理論,有懂沒懂暫且不論,以要應付考試的解題技術而言,至少會知道光是種怪東西,同時擁有粒子和波的特性,同時具備絕對速度──運動是相對狀態,速度也是相對值,理論上從不同觀測角度測量會有不同數據,但光速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一樣。
光速的特性會使時空產生變化,第五章、第六章的悖論都與此有關;到了第九章〈祖父悖論〉(Grandfather paradox),很明顯要講時空旅行的悖論了,這個俺算熟,本以為會快快讀過了事,不料在這裡讀到新東西──唔,不算全新,不過俺先前沒特別這麼想過。
「祖父悖論」大意是假設某人時空旅行回到過去,在自己的祖父生下自己的父親前殺了祖父,如此一來,某人的父親就不會出生、某人也不會出生,那麼這個殺了人的某人是怎麼回事?
科幻作品裡要避開祖父悖論的常見方式有二。一是某人無論如何都殺不了祖父,也就是說,從某人原處的時空來看,在他用時空旅行回到過去之前存在的一切都已經存在,無法改變,如此才能不讓悖論產生;擴大一點想,無論某人知情或不知情,在他的過去,祖父肯定遇過某人、差點被殺──某人回到過去的這件事,也被包含在「過去」當中。
另一是平行宇宙:某人可以成功殺死祖父,時空在那個時點分裂,繼續朝另一條時間線發展,倘若某人繼續留在那個時空、隨時間變老,他會慢慢迎向一個與他原屬時空不同的未來──有多大的不同很難說,但可以確定那個未來不會有某人的父親和某人。
回到過去的時空旅行要面對的麻煩不只祖父悖論,還有牽涉到質能守恆的熱力學第一定律──這個說明起來太麻煩,有興趣請自己讀書。此外,「平行宇宙」其實源自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論」(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原來聚焦的是難以用常人生活當中物理原則量度的次原子粒子,總而言之,上述做法算是便宜行事(不過用在故事裡很有意思)。
多世界詮釋後來被「量子多重宇宙」(Quantum Multiverse)理論取代──這個說明起來太麻煩,有興趣請自己讀書,妙的是它聽起來比平行宇宙更合理。而且這個說法不但解決了祖父悖論、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問題,甚至一併解決了時光旅行衍生而出的自由意志與宿命論證。
這不表示量子多重宇宙必然是時空旅行的解方,最明顯的是它會違背因果律。有趣的是這本書裡談到的解決方法,俺在另一本書《時光旅人》(Time Traveler : a scientist’s personal mission to make time travel a reality)也讀過,而《時光旅人》還沒提太多「量子多重宇宙」這種純理論的東西。這本書算是作者馬雷特(Ronald Mallett)的回憶錄,他從十歲起就想做時光機器,因為那年他的父親突然過世,他一直想回到過去勸父親注意身體。馬雷特後來成了理論物理博士,專注在時空旅行的研究,而且並非毫無進展;只是算算馬雷特今年七十幾了,他也在書中提及,根據他的理論有可能發明時光機,但沒法子完成他的心願──這個說明起來太麻煩,有興趣請自己讀書。
俺在讀這一章時不只想到馬雷特,也想到蜘蛛人。
先不管漫畫、動畫和從前的電影與影集,從2002年到2021年的二十年間,擁有「蜘蛛人」版權的SONY片廠拍攝了五部以蜘蛛人為主角的電影,然後又與Marvel Studio合作了六部,其中三部蜘蛛人是一大堆角色之一,另外三部是主角。這十一部電影裡,蜘蛛人分別由三名不同演員演出:2002年到2007年的三部是Tobey Maguire,2012年到2014年的兩部是Andrew Garfield,其他六部片裡的都是Tom Holland。
三個不同演員詮釋的蜘蛛人起初被各自視為獨立故事(說穿了是SONY想趁這角色版權還在手上時盡量利用)──主角都是高中生Peter Parker、場景都在紐約,不過故事互不相關。但2018年SONY與Marvel的動畫部門合作了動畫電影《蛛蛛人:新宇宙》(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帶進「多重宇宙」的概念(更早的漫畫和動畫其實都用過),於是在Holland第三部以蜘蛛人為主角的《蜘蛛人: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中,前面兩個蜘蛛人也出現了。
美國超級英雄漫畫常用「多重宇宙」來解釋不同故事或發展不同支線,這招已經見怪不怪;不過利用這個把不同獨立系列電影串起來的做法倒是少見。Holland飾演蜘蛛人的六部電影其實都很不「獨立」,它們依附在更大的「Marvel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MCU)當中,抽開來看就不完整;不過在《蜘蛛人:無家日》中將根本不屬於MCU的兩個系列拉進來,相當新鮮,劇情安排簡直是獻給看全了前頭十部蜘蛛人電影觀眾、偷藏告白密碼的情書。
Garfield飾演蜘蛛人是八年前的事,Maguire則已經隔了十五年;Garfield還算娃娃臉,Maguire今年四十六了,怎麼看也很難說是高中生,《蜘蛛人:無家日》裡也沒把兩人的長相用數位方式「減齡」(幸好沒有)──也就是說,雖然是「多重宇宙」,但這三個蜘蛛人的年紀並不相同。好玩的是,俺想了一下,這情況用「量子多重宇宙」還真解釋得通。
Holland版本蜘蛛人先前出現的電影裡已經有過時空旅行橋段,用的是科技方式(也與「量子」有關,這名詞簡直是萬用),但沒提到多重宇宙;這回弄出多重宇宙了,方法是,嗯,魔法(Dr. Strange萬歲)──好吧,科學在還沒被搞懂之前,看起來就是魔法啦。
讀書有時會有這種意外收獲。《悖論》買蠻久了,完全是前陣子一時興起找出來讀的,沒啥理由,《蜘蛛人:無家日》則是最近的商業大片(老實說俺是在預告裡看見Green Goblin的小炸彈、為了Willem Dafoe去的,他沒讓俺失望);《悖論》一次一章讀得斷斷續續,結果看完電影居然讀到相關理論,十分有趣。
當然看電影可以不用理會那些理論(很多電影裡的科學理論也禁不起推敲),但多了解一點就多一層趣味;況且以想像力驅動的故事一向跑得比較快,說不定關於時空旅行或多重宇宙的祕密,就藏在某個故事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