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漫畫《BEASTARS》時,常會想起動畫電影《動物方城市》(Zootopia)。
《BEASTARS》是日本漫畫家板垣巴留的作品,2016年開始連載,到2018年5月已出版八本單行本,俺大概讀了一半左右;《動物方城市》則是迪士尼影業(Walt Disney Pictures)發行的3D動畫電影,上映日期也在2016年。
這兩部作品的出場角色都是除了人之外的動物,或者說,在這兩部作品當中,並沒有「人」這種動物出現。不同種類的動物們取代了「人」,建立社會與城市,以及能讓不同物種和平共存的規範。
在《動物方城市》裡登場的動物全是哺乳類,昆蟲、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及鳥類魚類等等並未出現;這樣的設定對於故事主題而言有其必要,因為《動物方城市》的背景,是草食動物與肉食動物在古早時代締結和平協議,而草食動物對肉食動物獵食天性的擔憂則是用來闡述主題的衝突來源。創作者利用這個設計帶入種族與階級問題,如果把其他動物也加進來,可能會讓相關設定變得太過複雜,難以在有限的片長裡好好說明。
(中文版維基裡提到《動物方城市》中的肉食動物能夠以昆蟲和魚類為食物,不過俺在看電影時沒留下相關印象。)
光以「和平協議」來約束肉食動物的捕獵衝動似乎太過簡單,事實上,在《動物方城市》早先的劇本當中,城市的領導階層是草食動物,而肉食動物必須戴上電擊項圈,倘若出現獵食衝動就會遭到電擊。在這個版本裡,故事主角狐狸尼克(Nick)反對這樣的體制,自己經營了一個地下俱樂部,肉食動物可以在俱樂部裡取下項圈,發洩原始精力。
其實俺挺喜歡這個比較黑暗暴力的設計,不過俺也認為後來修改的方向比較合適──倒不完全因為後來的正式版本比較適合迪士尼一直以來的閤家觀賞調性,而在於「以不同種類動物共同生活隱喻人類社會中的不同族群與階級歧異」這個構想,原來就有個很不現實的基礎,所以簡化後以寓言方式呈現反倒比較能夠周延地講述主題,想要置入越多物種差異(不只是凸顯物種自身特色,而是物種之間會相互影響的差異),就可能出現越多疏漏。
《動物方城市》的導演Byron Howard在某次訪談中提及,自己曾經為了某部電影考察前往非洲,訝異地發現獅子出現在斑馬羚羊等草食動物正在喝酒的水坑旁,但並未進行獵殺,只是靜靜地一起喝水,表現出像文明人一樣的秩序。
這個觀察或許構成了《動物方城市》中草食與肉食動物共築文明社會的基礎,但事實上,當時沒有獵捕行動的獅子,並非遵守某種後天的協議或律法才沒有動手,而只是因為當時牠雖然口渴、但肚子不餓,只需喝水、尚不需進食的綠故。
在原棲生存環境中,動物獵食他種動物(甚至自身族類)或反過來成為獵物,並不能以智人社會當中的是非判準去忖度──那就是某種為了活命而進行的能量補充工作。倘若哺乳動物們建立了文明社會,就將肉食動物賴以生存的舉動視之為「惡」,明文規定不得為之,這麼一來,該社會中的肉食動物等於一出生就無法選擇地擔負了某種「原罪」,這樣的規定是合理的嗎?
《動物方城市》沒說清楚的社會規範或許並沒有這麼粗糙,因為那個社會明顯具有貨幣制度,也有除了草食動物之外可供肉食動物繼續存活的食物種類(無論是昆蟲魚鳥或某種合成肉類);活命的問題解決了,要求肉食物動克制天性以建立共榮社會似乎就比較說得過去。不過,真正的問題在於要用「除了人外的動物建立文明社會」實在太過複雜,就算只有哺乳動物,仍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加入律法管控,會出現許多與原初生態體系不同的狀況;像《動物方城市》裡的兔子仍然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少掉獵食者威脅,兔子的數量可能會成為可食植物的巨大浩劫(就算兔子們自己有栽種農作物的能力也一樣),進而造成生態圈的覆亡。
換個角度講,《動物方城市》的重點是以動物比擬人類,無論出現多少種類的哺乳動物,其實都是同樣是「人」,而依不同動物特色設計的橋段,用意是達成表現人類的不同個性、挪用刻板印象、諷刺某些工作(例如讓動作慢的樹獺當公務員)以及造成反差趣味(讓苗條擅跑的獵豹變成胖警察)等等效果,不能放回原來的生物層面思考。
讀《BEASTARS》會想到《動物方城市》,除了兩者都以「除了人以外的動物建立社會」為場景之外,俺也對於板垣巴留利用動物特性的創作野心十分好奇。
《BEASTARS》的故事開始,講述動物高校切里頓學園(チェリートン学園)中的羊駝提姆(テム)遭肉食動物咬死,凶手不明。和提姆同屬演劇部的大灰狼雷格西(レゴシ)一度成為嫌犯,學園內的草食動物與肉食動物更明顯出現嫌隙。
這個看似造成草食動物對肉食動物的不安、肉食動物因而遭到歧視、帶有推理意味的開場,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動物方城市》裡的主要案件;《動物方城市》在日本的上映時間是2016年4月底,《BEASTARS》開始連載的時間是2016年9月,所以雖然板垣巴留的短篇前作《ビーストコンプレックス》描繪的也是草食與肉食動物共組的社會,但後來也從《動物方城市》中獲得了一些靈感。
但板垣巴留在《BEASTARS》中置入的動物特性,創造了比《動物方城市》更奇特的社會規範。
《BEASTARS》中有鳥類(而且翅膀可以像手一樣使用)、兩棲類和爬蟲類,目前沒看到魚類,但不僅明確指出這個世界可以食用昆蟲,也提到雌性鳥類可以將自己未受精的蛋當成商品販售、供作食用。隨著故事開展到校園之外,板垣巴留在城市裡設定了「黑市」,草食動物的幼崽會被當成食物非法販售,年老的草食動物會出售自己的部分身體給肉食動物換取金錢;城裡有獵食草食動物、但被獅子市長長期包疪的黑幫「獅子組」,而獅子市長則為了營造「善良」形象,在從政時拔掉了自己的利齒,全數換成看來無害的假牙。
此外,《動物方城市》裡幾乎沒有提到情欲問題──雖然有頭羚羊是偶像歌手,所以似乎成為不同種類雄性動物欣賞的標的,也隱晦地出現了同性動物伴侶,但全劇中最有可能發展出跨物種戀情的,只有男女主角狐狸尼克和兔子茱蒂(Judy)。《BEASTARS》在這方面的設定更加大膽:跨物種戀情大致上是被認可的,甚至可以生養後代,不過傳統上仍認為與同種族動物婚配才是正途,跨物種戀情在脫離校園後大多就會停止;雖然如此,肉食動物與草食動物相戀依舊被視為異端。
《BEASTARS》還在連載,板垣巴留有比《動物方城市》更充裕的篇幅,在更複雜的設定下討論各種議題:包括成長過程中對自我與世界的認知、不同物種之間的互諒與猜忌、因物種本身力量與社會賦予階級產生的傾軋角力,以及在先天條件上就有強弱之分的動物截然不同的生活心態。
(中文版維基說這部漫畫是「一場充滿著青春活力的動物群像劇」,實在有點太輕描淡寫了啊。)
讀了四本左右的《BEASTARS》,情節相當吸引俺;目前不大確定故事最後會朝哪個方向走去(殺害提姆的凶手也還沒找到──希望板垣巴留沒忘了這件事),不過看來大灰狼雷格西與侏儒兔哈魯(ハル)的戀情發展一直是主要的軸線。無論是相遇之前或之後,因種族與個性之故,雷格西與哈魯的感情狀況都天差地遠,是故這段搞不清是因本能欲望還是因情感依附而萌芽的戀情,其實相當具有可以細膩解析的潛力;倘若板垣巴留可以利用兩人面對世界的視角,觸及更多社會面向──畢竟,這部漫畫應該會提及其中似乎設定為社會最高位階的「Beastar」頭銜是什麼東西,雷格西身旁已經至少有兩個角色會參與爭逐這個頭銜──那麼《BEASTARS》將是內裡非常豐富的作品。
回頭來看,無論板垣巴留置入了多少動物特性,《BEASTARS》中的每個角色反應每段情節轉折,仍舊對應著現實人類社會的某個切面。在那個虛構的跨物種社會裡,仍舊沒有《動物方城市》裡那個後來被棄之不用的電擊項圈設定,違反規定的狀況似乎比《動物方城市》更頻繁也更理所當然,雷格西的自我質疑與情感探索,於是顯得更真誠也更彌足珍貴。
而或許我們終將發現,不管建立多麼嚴格縝密的法條規範,真的能維擊社會的,是最脆弱也最堅實的某種東西。
若要簡約名之,或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