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設定」到「創作故事」──《迴圈奇譚》

Wolf Hsu
Mar 9, 2021

--

(圖片來源:啟明出版提供)

賽門.史塔倫哈格(Simon Stålenhag)出生於1984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近郊的鄉下長大,從小就喜歡畫些自家附近的地景風貌,後來也開始著迷於科幻世界的概念設計。越畫越多、越畫越熟,也越畫越好之後,除了接受作畫委託──例如幫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史前展畫恐龍(他小時候很喜歡這些生物),史塔倫哈格也透過網路展示自己的作品。

因為大獲好評,史塔倫哈格開始販售畫作,接著與出版社合作,藉由群募方式,在2014年出版了《Tales form the Loop》。

《Tales from the Loop》有時會被稱為畫冊、插畫集,有時會被稱為「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但這些描述都有點失準──要說是畫冊或插畫集,這書的文字量有點太多,而且內容也不是畫技說明或主題闡釋;要說是圖像小說,這書其實並不具備故事應有的架構。

精準一點,或許該說它是「Narrative Art Book」。

1954年,瑞典政府斥資興建全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這個設施及相關工程在1969年完成,埋設在一個鄉間小鎮的地下,由特定單位管理、進行實驗。該地居民將這個設施稱為「迴圈」(The Loop)。因為管理單位進駐,所以鄉間會出現古怪的建物、被棄置的機械裝置;而因為迴圈的存在,所以居民(以及管理單位的工作者)會遇上一些奇妙遭遇。

這是史塔倫哈格在《Tales from the Loop》中做的虛構設定,他同時化身為解說者,自稱在20世紀八零年代末期、自己還是青少年時曾居住在當地,全書即為解說者以畫作及文字重現的當年回憶。

《Tales from the Loop》主要由畫作構成,少數類似概念設定稿(以書中的架空歷史而言,應當視為解說者的速寫),大多數是帶著油畫質地(其實史塔倫哈格用電腦作畫)的美麗彩稿,描繪著草原當中的農家景緻,一旁杵著機器人,在雪地當中行走的孩子,遠處散著不明的機件,覆雪的低矮鄉村住家,背後有高聳的科技建築,市郊公路旁的空地,男孩從一顆金屬圓球裡探出頭來。

在部分畫作的旁邊,解說者寫下畫作裡某個場景發生的情節,某些機件代表的意義,某個兒時友伴不可思議的遭遇,某段因迴圈而發生的怪異。

虛構的回憶、北歐的鄉間景色,加上科幻概念的物件,《Tales from the Loop》的圖文聯合構築出一種特殊氛圍:既閒適又神祕、既破落又嶄新、既日常又前衛、既驚奇又哀傷。

2016年,同樣藉由群募,《Tales from the Loop》變成桌遊;2020年,隸屬亞瑪遜的影視公司Amazon Studios推出同名影集。2021年,《Tales from the Loop》推出繁體中譯版本,名為《迴圈奇譚》。

俺沒玩過這款桌遊,只知道基本設定是由幾名青少年在小鎮上解決事件;但看了兩集影集(目前有一季共八集),發現《迴圈奇譚》從畫作到成書再到影集的過程,很適合用來說明從「做設定」到「創作故事」的過程。

不應將《Tales from the Loop》視為圖像小說的原因,在於全書並沒有完整的故事,而由許多片段記憶場景組成,綜觀腳底下深埋迴圈的小鎮生活,視角全由解說者出發──倘若畫作改成照片,這本書就像個曾經住在小鎮的人翻著老相本、一一敘述往事;而因這些畫作是概念藝術(concept art),是故在群募時才以「Narrative Art Book」名之。

史塔倫哈格的基本設定有跡可循。

粒子加速器有環型及直線兩種,最早的環型加速器在1932年被發明,目前最大的環型加速器是埋在瑞士日內瓦近郊地底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簡稱LHC),這個設施在20世紀九零年代中期由多國合作開發,2009年首次運作。喜歡科幻題材的史塔倫哈格理應注意過或查閱過這個新聞,《迴圈奇譚》裡的架空歷史修改了建造類似設施的時間地點,;LHC的研究項目包括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弦、反物質、宇宙維度等近代物理課題,則讓他想像出時空裂隙、意識交換等等現象。

於是,「倘若有個巨大的粒子加速器埋在瑞典某處鄉間,運作了十多年後的狀況」形成了基本設定,史塔倫哈格可以因此描繪自己熟悉的八零年代瑞典鄉野,加上因科技而出現的奇異景觀與經歷──這是原初的畫作。

畫作加上解說文字,描述某物為何在某地出現、某人遇上某物後發生了什麼,於是形成簡短的回憶情節,組合出那個虛構的八零年代末期小鎮風貌──這是整合成冊的《迴圈奇譚》。

也就是說,整合成冊的《迴圈奇譚》內容從圖到字都是從基本設定延伸出來、更進一步的設定,除了將包括時間與空間在內的故事場景講得更清楚,也提供了部分可能在該場景中發生的情節(不只文字,有些畫作本身就已經敘述了某些事件情節)。史塔倫哈格其實還加入了一些空想發明,例如以磁力浮空行駛的載具,表現出書中不僅主要場景與現實不同,連整個世界都已往另一個不同的歷史軸線發展。

書中關於角色講得較少──解說者對自己的描寫不多,對友伴及其他居民的描寫也有限。倘若要創作故事,就得設定角色,置入場景,決定前提,讓角色在場景裡依前提指出的方向發展情節,藉以討論主題,無論是某個切成不同面向的大主題,或者適合分集方式呈現、每集不同的獨立主題。

《迴圈奇譚》影集版的改編流程,做的就是這些工作。

基本設定仍是「倘若有個巨大的粒子加速器埋在瑞典某處鄉間,運作了十多年後的狀況」,不過做了些許調整,從瑞典搬到美國,同時在首集利用情節交代了「該設施已運作超過十年」與「該設施與現實中的粒子加速器並不相同」(LHC在日內瓦沒搞出什麼怪事……吧?)兩事。從前兩集的劇情來看,劇組一方面以史塔倫哈格的畫作與概念設計製作影像,許多畫面就是書中畫作的重現(有一幕看來可能來自另一本續作),敘事節奏上也採用了悠緩憂鬱的步調來配合影像氛圍,一方面使用了書中的片段情節設定,加上角色構成完整劇情(可以明顯看出影集的哪個情節設定從書中的哪個回憶解說轉化)。

首集以一個角色的遭遇為主,不但是個完整的故事、替時空場景奠基,也帶出其他角色;第二集以首集提及的另一個角色遭遇為主,用同一個場景的不同情節設定安排劇情,同樣是個完整的故事。這兩集的主題不大一樣,不過都是「身分」的某個討論面向;往後各集可以討論同儕,家庭、情感關係,以及工作與社經階級當中的身分,也可以分集另行設計。倘若是俺用類似的設定素材創作故事,可能傾向在每集都把前幾集的不同配角當成主角,依序帶出小鎮與管理單位生活圈的各個層面,在最後一集回扣首集留下的一個謎團,將每集的獨立故事結合成全季的大故事,同時回應「迴圈」的字義。

影集還有六集沒看,不確定劇組會如何處理。不過《迴圈奇譚》的原作能夠提供許多關於設定的觀察,優美的畫作及解說也能刺激許多想像;而影集不僅有好看的故事,身為創作者,也能從中看出許多轉換、改編,以及將設定結合成故事的心得。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