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勒和安東尼‧波登,還有《五星饗魘》

Wolf Hsu
Dec 6, 2022

--

(圖片來源:https://www.imdb.com/title/tt9764362/mediaviewer/rm2328108033?ref_=ttmi_mi_all_art_60

※本文涉及電影《五星饗魘》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住在英國的巴特勒(Oobah Butler)有段時間常在評價網站TripAdvisor替一些餐廳寫正面評論──評論大多是假的,因為他根本沒去過那些餐廳,只是收了餐廳給他的費用。他發現正面評論除了讓餐廳在網站上的排名上升之外,也會讓正面評論增加。這表示除了餐廳付錢寫的其他假評論之外,真的去餐廳消費並且留下正面評論的客人也變多了。

「操控排行榜」一向是個倒果為因的行銷手法──某個產品因為很多人喜歡才會登上排行榜,而因為登上排行榜代表夠多人喜歡這個產品,所以還沒消費的人就會認為這個產品比較好;是故,倘若產品的提供者可以操控排行榜,就可以營造「我的產品比較優秀,而且這不是我自吹自擂,是廣大消費者以行動表示的」這種假象,進而刺激消費者選擇這項產品。

一直以來,這個手法都有人用,上個世紀大家還在聽廣播報流行歌曲排行榜時,就有唱片公司會雇人大量寫明信片寄到電台,藉以左右歌曲在排行榜上的名次。不過這手法再怎麼使用,追根究柢還是得真有那個產品,不然產品的提供者花這筆錢就沒有意義;但巴特勒想到,既然自己就在寫這類東西,在網站上貼評論連郵票錢都不用出,那麼他有沒有可能連產品──也就是餐廳──都造假,然後靠假評論讓它變成夢幻名店?

2017年4、5月間,巴特勒準備好了電話地址等等基本資料(地址僅列了他居住地區的街名),加上偽造的食物照片(照片裡的東西搭配菜名看起來有模有樣,但有些根本不是食物,例如刮鬍泡泡;有張照片可以看見荷包蛋下方露出部分肉塊,那其實是Butler的腳),在TripAdvisor註冊了一家叫「The Shed at Dulwich」、只接受預約訂位的餐廳,接著開始找朋友一起根據他設計的「餐廳特色」寫假評論。

「The Shed at Dulwich」剛註冊時的名次是一萬八千多,也就是倫敦地區排名的最末段,不過隨著越灌越多的假評論,餐廳名次逐漸升高,一個多月後,Butler開始接到從電話、簡訊及電子郵件的訂位詢問,他以「預訂已滿」為由全數拒絕,但餐廳排名繼續上升,訂位詢問有增無減;有餐飲相關公司寄樣品給他、有人求職、公關公司想替餐廳宣傳,甚至有人在他家附近問他這家不存在的餐廳該怎麼走。到了11月,「The Shed at Dulwich」成為TripAdvisor上倫敦地區評價最高的餐廳,一天有近九萬人搜尋相關資訊。

看電影《五星饗魘》(The Menu)時,想起這椿真實案例。

《五星饗魘》裡的夢幻餐廳「霍桑」(Hawthorne)和主廚Julian Slowik(Ralph Fiennes飾)在故事裡都真實存在,和巴特勒的「The Shed at Dulwich」不同,會聯想在一起,是因為電影進行到後段時,Slowik要賓客們想想:「稍早一點的時候,你們為什麼不更用力反抗呢?」

「The Shed at Dulwich」衝到第一名之後曾經真的營業過一天。巴特勒請了一些朋友充當假食客,聯絡幾個曾想預訂的顧客,派車接來顧客、把顧客眼睛矇上(假食客們乖乖配合,真顧客也就合作了),指引他們走到他家後院入座,提供的則是裝飾擺盤後的即食食品。部分客人並不滿意,但也有客人詢問日後訂位會否方便點,表示還想再度光臨。

進入某種傳說中的場域時,人們可能遵從某個權威定下的規矩,或許是尊重,也或許是盲從;而在那個場域的經驗,很可能因為傳說色彩及這些規矩而變得並不實際,一如被矇上眼睛帶到「The Shed at Dulwich」吃了即食食品卻覺得心滿意足還想再來的顧客。《五星饗魘》裡的晚宴開始變調時,賓客們的反應也類似如此。

說起來《五星饗魘》的故事是有缺憾的──部分劇情有漏洞,賓客們雖然不是什麼無瑕完人,但似乎也沒壞到非死不可,點到不少有趣的題目,但大多沒有深入討論。不過視覺方面相當不錯(雖然本來幻想會看到類似《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裡那種華麗的盛宴),主要演員的表現也很稱職,某些設計頗有巧思,例如上述段落,又例如Tyler(Nicholas Hoult飾)和Margot(Anya Taylor-Joy飾)這兩個角色。

Tyler是個盲信者,將Slowik的一切說法奉為圭臬,將食材與烹飪向哲學和藝術方向解釋──大多數「技術」精熟到一個程度,加入獨到的創作想法,就可能值得以「藝術」的角度評價,「廚藝」自然也在此列,這沒什麼問題。只是Tyler並不具備任何烹飪技術(也無從得知他是否真應分辨他講得頭頭是道的那些細微滋味)但卻買了少見的廚具、一直想和Slowik搭話,在Slowik眼中,此人並不足取;加上Tyler早就知道晚宴將以死亡告終(他是賓客裡唯一知道的人),但仍將對此並不知情的Margot帶來赴宴,顯出他因狂熱盲信而生的自私。

某方面看,Tyler像是個美食評論者,而美食評論者必須真的會做菜嗎?這衍生出的題目是:評論某種技術或藝術的人,必須真能操持該種技術或藝術嗎?在《五星饗魘》裡,答案應是否定的──賓客當中還有一個美食評論家,但Slowik並未追究她有沒有資格評論美食,把她找來是因她的評論雖然造就了Slowik的名聲,但也讓不少餐廳歇業。Tyler真正讓Slowik不耐的原因是沒有付出努力實做,卻妄發議論的自以為是。

Margot帶出的則是另一個議題:當一個技術變成藝術、創作方向轉而追求某種藝術成就卻捨棄了技術發展的初衷時,創作者還能掛著原來的名銜嗎?這個技術還能算是原來的那個技術嗎?以《五星饗魘》來說,這議題就是「廚師做了無法使人飽足、甚至根本不能吃的菜,還能算是廚師嗎?這還算是展現廚藝嗎?」

國片《總鋪師》裡曾經很輕微地觸及這個議題,可惜並未深究。但《五星饗魘》裡的Slowik直接面對Margot提出的質疑,整部電影裡,這個高高在上的主廚唯一一道親自動手製作的菜餚,是可以讓Margot吃飽、相當普通的起司漢堡配薯條;而在製作過程裡,可以發現Slowik的表情透露出屬於創作者為了自身技術發展初衷而展現才華時的喜悅。

這就不禁聯想到安東尼‧波登(Anthony Michael Bourdain)。

波登是美國名廚,也是美食節目主持人,他的半自傳《半生不熟》(Medium Raw)第九章〈肉〉就講到漢堡,第二段提及他想吃藍紋起司時,就想吃藍紋起司漢堡,不過他最愛的還是麵包夾肉餅這種單純漢堡。這一章約莫在全書的中段,抨擊的其實是加工食品裡頭的成分問題;不過綜觀全書各篇主題不同的文章,總會覺得從中段開始,從中下階層成為知名主廚及公眾人物的波登,用字雖仍犀利狂放,但透露出越來越多矛盾與痛苦──波登從不吝讚賞街巷美食,可是他因廚藝躋身上流,看透許多高檔的虛偽,卻也必須身處其中。

或許Slowik也是如此吧。

讀《半生不熟》時波登已經過世,所以讀到後半時,總是頗後見之明地認為可以感受到他最後決定結束人生的因由──從這個角度想像,《五星饗魘》結局的處理方式,也就不難理解了。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