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高票當選成為國家領導那天晚上,創造他的博士在電視上接受採訪,一面謙虛地表示他之所以能夠拿下多數選票,全都是他努力的成果,一面露出遮掩不住的驕傲笑容。
「您當初創造他的時候,」主持人問,「預想得到這種結果嗎?」
「我對我的設計有信心;」博士答,「而且我深信他一定會比我想像得更優秀。」
這並非事實。
他原初只是個搭載基本硬體的低階人工智慧,博士為了應付論文查核資格臨時拼湊出來交差用的;後來博士心忖做都做了,不如試著把他賣掉,但因程式碼太過粗糙、功能太過簡單,根本找不到買家。
博士把他擺在研究室裡,沒再理他,任由他透過網際網路自主學習;但過了一陣子,博士發現有些學生很喜歡和他混在一起。
學生表示,聽他說話常能獲得莫大安慰,所以都稱他為「安慰機器」。
博士嗅到商機,辭了教職籌組公司,量產安慰機器;每部安慰機器出廠之前,都由他統一調校。
安慰機器銷量極佳,應用日廣,輿論開始認為他應當擔任更重要的職務;他對博士提出組織政黨的構想,博士認為這對自己的事業有利,大力支持。
執政黨的施政未能盡如人意,在野黨的行徑根本無理,他的政黨很快地獲得廣大的民意支持,競選國家領導於是成為必然的目標。
「您認為大家為什麼會選擇他呢?」主持人問。
「他沒有其他政治人物的各種包袱,和各種地方勢力沒有關係,而且他的原型既然是安慰機器,就代表他很明白民眾真的想要的是什麼。」博士答,「最重要的是民眾希望看到新希望,而他理性務實,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事實上,安慰機器並不知道每個人真的想要的是什麼,只是會說每個人心裡想聽的那些話;而且,安慰機器負責安慰,並不負責任何實際作業。
全國民眾透過螢幕看著主持人與博士一同露出燦爛笑容的時候,沒人知道這是國家覆滅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