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守護者》圖像小說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由艾倫‧摩爾(Alan Moore)編劇的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守護者》(Watchmen)有個其他圖像小說鮮少出現的特色。
早期的美國漫畫旁白很多,後來漸次減少──旁白很多的漫畫看起來其實會像是故事仍由文字主述,只是有篇幅很大、分格進行的「插圖」,但優秀的漫畫應以圖像為敘事主體。圖像小說的形式看起來就是漫畫,因此故事行進大抵由圖像負責,文字負責的是角色對白或者旁白說明;《守護者》的主線故事也是如此進行,不過在《守護者》的每個章節之間,摩爾都加入了大量以文字呈現的內容,包括傳記、雜誌文章及採訪報導、報告書,甚至角色的私人書信。這些文字內容也會依性質摻雜部分圖像(例如傳記或採訪裡的照片或雜誌的插畫),只是就圖像小說而言,這些文字內容完全主客易位。
倘若不理會這些文字內容,單看每一章的漫畫情節,仍然可以理解《守護者》的故事;不過文字內容裡暗藏了許多補充變裝英雄歷史、讓角色更立體以及揭露某些角色特殊關係的訊息,是故閱讀這些文字,就會更加完整地明白《守護者》的全貌。
摩爾在《守護者》的世界裡虛構了一些書籍及刊物,其中包括初代夜梟(Night Owl)自傳《面罩之下》(Under The Hood),佔據前述文字內容當中最大篇幅的,就是這本自傳的部分章節,當中講述了變裝英雄的起源以及初期發展經過,對整個故事來說,是補足背景設定的重要參考。不過,《守護者》裡還有另一本相當重要的「書中書」,它的情節在《守護者》裡完整呈現,而且並非放在文字部分,而是直接出現在描述主線故事的圖像部分。
因為這本「書中書」也是漫畫,叫做《黑船奇譚》(Tales of the Black Freighter)。
《黑船奇譚》是個恐怖故事,沒有寫明時空背景,但從角色穿著和大型帆船等物可以推測應是西方航海技術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年代,故事描述一艘船艦遭到惡魔般的「黑船」攻擊損毀,唯一倖存的水手與船隻殘骸漂流到荒島之上,而水手憂心黑船將會攻擊自己的故鄉,於是以少數木頭和屍體紮成簡陋的木筏渡海,途中屍體還引來鯊魚;水手排除萬難回到故鄉岸邊之後,認為故鄉已遭海盜佔領、自己的妻兒必已殞命,於是殺人奪馬,打算回鎮報仇,直到最後一刻才驚覺自己犯了大錯。
初讀《守護者》時可能會有人覺得奇怪──《黑船奇譚》是《守護者》裡一個非裔少年窩在街頭報攤旁倚著充電栓(《守護者》裡的車是電動車,街邊會設置充電栓)讀的漫畫,非裔少年是個和主線故事離很遠的配角,《黑船奇譚》看起來和主線故事也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摩爾花了不少筆墨寫它,繪者戴夫‧吉本斯(Dave Gibbons)也花了不少篇幅畫它。當然,從故事其他部分的資訊裡可以得知,《黑船奇譚》的編劇希亞(Max Shea)後來在受騙的情況下參與了安德林‧偉特(Adrian Veidt)的屠殺計劃,但光是如此好像也沒必要在這部「書中書」上耗費那麼多力氣。
仔細一點的讀者應該會發現少年閱讀《黑船奇譚》時,某些橋段會出現「現實(《守護者》中的現實)正在發生的事」與「漫畫(就是《黑船奇譚》)情節」相互對照的設計。這當然是摩爾與吉本斯合作的精采呈現,圖像/文字、虛構裡現實/虛構裡的虛構、雙關語與畫面細節等等的漂亮嵌合;但這類嚇人的技法展現在《守護者》裡出現過很多次,也就是說,摩爾不需要另外虛構出一本漫畫也可以做這種炫技舉動,所以這也不是摩爾寫《黑船奇譚》的主要目的。
2009年《守護者》的電影改編版直接把《黑船奇譚》整個拿掉了(另外做成獨立的動畫電影),連帶也修改了偉特的屠殺計劃細節。如此修改之後的電影情節大致仍然合理(有些人或許會認為這麼做比原著更合理──電影裡偉特的屠殺計劃是在世界數個大城市引發能源反應設備爆炸,原著裡則是「傳送」了一隻看起來像外星怪物的東西到美國紐約),不過也因此喪失了摩爾隱藏在故事裡的一個重要意涵。
《黑船奇譚》在《守護者》的第三章出現。在這一章裡頭,曼哈頓博士(Doctor Manhattan)在直播節目中被公開指稱會使身邊的人罹癌,因而出走火星;但事實上,曼哈頓博士並未使人致癌,這是偉特搞的把戲。偉特需要曼哈頓博士協助開發傳送設備,但近乎萬能的曼哈頓博士也是偉特計劃裡最難控制的變因,是故當傳送設備開發完成,偉特就必須把曼哈頓博士驅逐得越遠越好,這是屠殺計劃裡的關鍵。偉特利用的是假消息造成的恐懼,這正是《黑船奇譚》的核心概念──未能理解真相會造成恐懼,也會讓人做出錯誤決定。
「恐懼」也是偉特屠殺計劃的中心。《守護者》裡,美蘇兩大強權正處於冷戰狀態(一如現實當中的20世紀八零年代),兩方各自擁有核武,形成恐怖平衡,而且因為曼哈頓博士在美國,所以蘇聯有更多顧忌;曼哈頓博士一走,蘇聯馬上有了動作,然後偉特啟動了屠殺計劃的最後一個環節,利用傳送裝置把自己設計的「外星怪物」送到紐約,除了巨大形體造成的實質破壞,怪物臨死前發出的心靈衝擊波也會傳送無可抵擋的恐懼情緒,一舉殺死半數紐約人口。偉特利用恐懼殺人──心靈衝擊波會穿透一切,連紐約市內那些為了躲避核戰興建的庇護所也無法防護──同時也打算用恐懼救人──「外星怪物」出現表示會有未知力量襲擊地球,所有國家理應放下成見、攜手合作(電影版因為改成能源反應設備爆炸,所以背這罪名的變成曼哈頓博士)。
在《守護者》圖像小說的結尾,偉特的計劃看來成功了──半數紐約人口犧牲(以20世紀八零年代來看,這數字代表死了大約四百萬人)加上一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威脅,換來全人類的和平──但,真是如此嗎?
《黑船奇譚》從出現的時機就與偉特的計劃緊密扣接,而仔細思索,就會發現《黑船奇譚》的主角水手,其實正是偉特作為的比喻──水手近乎瘋狂地執行自己的拯救/復仇計劃,利用屍體(包括偉特親手殺的和設計罹癌的)航向終點、將阻力化為助力(那條鯊魚就是曼哈頓博士),最終才發現自己的殺戮是個錯誤。這是摩爾和吉本斯耗用主線故事篇幅去講這本「書中書」的原因,《黑船奇譚》不但是偉特計劃的精簡版本,甚至指向《守護者》結局之後,偉特必須面對的真正景況。
水手用盡一切方法回到故鄉海岸時,曾經一度沒意識到已經接近岸邊,誤以為自己能在水上行走,如果他真有這個能力,那就是神蹟。不過水手很快就發現實情,最後更理解自己的舉動其實表示自己是黑船的一員,代表的是毀滅,而非救贖。偉特到故事的結局仍然沒有理解這層道理,而且雖然沒有明說,但偉特明顯認為自己優於所有人類,還向整個故事裡唯一真的曾在水上行走、最接近「神」的曼哈頓博士尋求肯定,可是他也沒能聽懂曼哈頓博士最後的答案。
「我做對了,是嗎?最終,問題都解決了。」偉特問。
「『最終』?」曼哈頓博士回答,「沒有什麼會終結,安德林,沒有所謂的終結。」
曼哈頓博士的「時間」概念已經不再和一般人一樣線性前進,而是一個精巧結合的複雜整體,無始無終,一切在曼哈頓博士眼中,都是「現在」;利用欺瞞和恐懼不會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解方,偉特的「終結」其實會是另一個起始。
幾頁之後,《守護者》的最後一格,會出現這個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