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有點感慨。
「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電影初次在大銀幕面世的時間是1977年,迄今已經過四十二年。在這四十二年間,不計影集、動畫,以及小說、漫畫、電玩等等衍生作品,這系列有十一部真人演出的電影,包括九部劇情連貫的長片、一部外傳及一部前傳。
分別在1977年、1980年及1983年上映的「原初三部曲」(Original trilogy)替這個系列打下良好的基礎,不過其餘八部電影,是在這四十二年當中的後半二十年才陸續推出的。以後見之明而言,「原初三部曲」內容豐富有趣,以喬瑟夫‧坎伯(Joseph John Campbell)大作《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裡採自各民族神話的「英雄旅程」(the hero’s adventure)貫串,無論從小處還是大處,從角色經歷還是時代變化,都有許多值得探討的主題,相關書籍與資料非常多,倘若想簡單先從一本書入門,可以試試《原力思辨:哈佛法學教授用星際大戰解析生命中重要的事》(The World According to Star Wars)。
不過,倘若回到1977年的《星際大戰》拍攝及製作時期,就會發現「原初三部曲」的成績幾乎是個奇蹟。這部發生在很久以前、遙遠銀河彼端,但奇幻成分大過科幻成分的史詩作品,原始設定沒人看好、初期敘事結構混亂、製作過程左支右絀,連演員都覺得自己好像在拍一部爛片。奇妙的是,如此跌跌撞撞最後做出來的成品相當完整,票房大好;而後續的兩部作品當中每個轉折與設計,有的讓首集當中的角色更加立體,有的創造出相當經典的角色,同時也都讓整個「星戰宇宙」更加完整。
過了二十二年,「前傳三部曲」(Prequel trilogy)當中的第一部《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上映。
「前傳三部曲」要交代的是「原初三部曲」之前發生的事,主要角色是「原初三部曲」中最受歡迎的反派──原名安納金‧天行者(Anakin Skywalker)的「黑武士」達斯‧維德(Darth Vader)。看過「原初三部曲」的觀眾,因此會預料到「前傳三部曲」的重點有二:一是安納金如何從一個本來為光明戰鬥的絕地武士(Jedi Knight)轉向黑暗,另一則是銀河政體如何從原有的共和體系變成「原初三部曲」中的極權帝國;除此之外,當然也能在大銀幕上看到「原初三部曲」中角色更年輕時的活躍表現,或者本來只在「原初三部曲」中約略提過的歷史事件發生。
可惜的是,「前傳三部曲」雖然有更好的特效(在這系列沒有推出新作的十數年間,電影中由電腦輔助製作的特效有飛躍性的進步),但劇情的表現並不好。耗了三部電影的時間,上述兩個重點都講了,但並不深刻也不複雜,為了協助劇情進行而置入的新角色忠實地推進情節,但本身的厚度都不是太夠。記得2005年看完「前傳三部曲」最後一集、安納金終於以黑武士的姿態現身時,俺真的有一種做完功課、可以交差的感覺。
但看完《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的感慨並非如此。
2015年,「後傳三部曲」(Sequel trilogy)第一集《Star Wars: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上映,故事接續在「原初三部曲」結束的一段時間之後,「原初三部曲」的主要演員再度回來飾演自己當年的角色,不過推動故事發展的已經是新生代的主角們。
「前傳三部曲」必須交代重要角色的過往,最後必然得接續「原初三部曲」,這個情況一方面確立的主線必須承擔的敘事內容,另一方面也多少限縮了故事發展的可能;但「後傳三部曲」並沒有類似限制,加上主要創作者盧卡斯(George Lucas)已將相關權利售出,繼任的創作者倘若想在「星戰宇宙」裡大展手腳另闢天地,時機正好。
《Star Wars:原力覺醒》打的算是安全牌;雖然最核心的主角改為女性角色芮(Rey),不過正方兩男一女的三人小組共同對抗力量強大的反方代表人物,這設計與《星際大戰》相當類似──而且反方代表人物凱羅‧忍(Kyro Ren)與「原初三部曲」中正方三人之一的韓‧索羅(Han Solo)有血緣關係,也近似「原初三部曲」中反方代表人物達斯‧維德與正方三人之一路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的關聯。
雖然當時有些批評指出《Star Wars:原力覺醒》幾乎只是換個方式重拍《星際大戰》,不過俺覺得用這個結構開展出來的故事大致沒太大問題,有些設定看起來有點一廂情願,但大體而言還過得去。
或許是因為影評及觀眾覺得這部電影沒有太多新意,於是接續其後、2017年上映的《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明顯表現出想要結束「原初三部曲」限制、開拓更多新可能的野心。新的正方三人小組各有境遇,開始建立更多角色個性,反派凱羅‧忍也更進一步深入黑暗,展現野心。俺並不喜歡其中幾段劇情設計,不過平心而論,以情節及角色兩者而言,《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經營得相當用心。
不過這部片子袌貶不一。影評的評價大多正面,但觀眾──尤其是熱愛「原初三部曲」的觀眾──並不喜歡;除了部分與種族及性別有關的歧見之外,最主要的問題,或許是「原初三部曲」的觀眾無法接受這部電影當中對某些角色的個性轉折安排。
於是,2019年上映的「後傳三部曲」最後一集《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猛地大轉彎。
上一集朝新方向發展的角色支線幾乎全數弱化,連「後傳三部曲」正派三人小組當中的兩名男性角色戲份都大量縮減,將主線完全集中在正方的芮與反方的凱羅‧忍身上──甚至,老實說,這兩個角色也變得相當功能性,存在的意義,主要在讓編導找機會替「原初三部曲」正派三人小組的角色安排妥適結局,以及最後將劇情導向「原初三部曲」的最終反派、在這集重新請出來的銀河帝王白卜庭(Palpatine)。
身為喜愛「原初三部曲」的觀眾之一,俺必須承認《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的「服務」熱忱滿點──看到「原初三部曲」的角色再度出場、走向終點,以及穿插其中、向「原初三部曲」致敬的畫面與台詞,自然令人感動;而不得不提的是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貫串九部電影的配樂,在這一集一再重複出現「原初三部曲」的各個主題變奏,每回聽到〈帝國進行曲〉(Emperor’s March)的前奏,以及新式配樂當中已經很少聽到的、配合角色動作擊奏的音效,俺就覺得無限懷念。
但,就劇情而言,《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相當粗糙,許多推進設計與過往的八部電影相較,一廂情願到令人尷尬的地步;完全被壓扁的角色明顯為了劇情而被犧牲了,不但所有發展中的成長戛然而止,連前兩集處心積慮想塑造得矛盾糾葛但不大成功的凱羅‧忍,撐到這集終於迎來角色應有的轉折時,看起來也毫無說服力──其實俺認為飾演凱羅‧忍的亞當‧崔佛(Adam Driver)已經用演技替那場戲加了很多分數,但劇本的安排瑕疵實在大到無法忽視。
這是看完感慨的原因。
因為「前傳三部曲」為的是補述「原初三部曲」,但本來可能開展新局的「後傳三部曲」,最後發揮的功能仍是去完結「原初三部曲」。「星際大戰」系列十一部真人電影當中,表現平平的前傳是要敘述韓‧索羅在「原初三部曲」登場前的經歷,表現得很不錯的外傳是要補「原初三部曲」裡一個設定漏洞,加上前傳後傳的六部電影,在這十一部電影裡,有八部電影的功能都在替「原初三部曲」服務,更準確地講,是為「原初三部曲」的主要角色服務。
說實話,這八部電影裡,唯一值得一看的或許是外傳《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它與主要角色幾乎沒有關係,但找到一個有趣的連結點,不但自我圓熟,也能在結局令「原初三部曲」的觀眾眼睛一亮;而其他七部電影,就算有些不錯的情節和角色設計,真正發揮的作用,都是重新提醒觀眾「原初三部曲」有多麼豐足。
不是再用「後傳三部曲」去服務「原初三部曲」有多麼十惡不赦,而是這麼做除了讓可以販售的周邊商品變多之外,對「故事」本身和閱聽者都沒有助益。而「後傳三部曲」搖來擺去的主線設計,更是創作者的一個警訊──俺一向認為投入商業市場的作品必須考慮閱聽者的反應,但這不表示創作者只能按照閱聽者的喜好創作。創作者必須思考的是要藉每部作品與閱聽者溝通討論哪個主題,試著透過角色、情節與場景塑造將閱聽者拉進自己構築的世界裡一起思考。
當然,俺明白拍攝如此大成本的電影,有許多現實考量,現在的「星際大戰」相關權利擁有者是比銀河帝國更邪惡的迪士尼(Disney),會讓拍攝這系列電影增加更多麻煩;不過,設法在現實的禁錮條件裡,找到自己的發聲方式同時刺激閱聽者進行思索,一直是創作過程中不得不、也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
就像「原初三部曲」曾經做到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