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產業工作,常會發現一些奇妙物事。
例如書的庫存。
庫存與三件事直接相關:印量、銷售狀況,以及倉儲相關的成本。
一本書第一次付印時,稱為「初版首刷」,爾後加印就是「再刷」、「三刷」等等一路刷下去;假若因故重新製版──可能是發現內文需要修正,或者原先做好的版損壞了──那就會出現「二版」、「三版」。倘若一本書上市之後大賣,或者成為好幾年間都持續銷售的長銷作品,那麼庫存數量引發的麻煩較小;但倘若一本書首刷就沒能賣好,那後續麻煩就很大。
首刷的印量常被稱為「起印量」或「首印量」,出版社在決定這個數字時的考量點很多。第一,這個數量要夠多,否則不符合製版印刷的成本;第二,這個數量與要付給作者的版稅有關。版稅大多以印量乘以單冊定價的一個百分比來算,例如一本書起印量2,000本,300元,版稅率10%,作者會拿到的版稅就是2,000 X 300 X 10%,也就是六萬元。如果談的是國外版權,這個金額會是和其他出版社競標的價錢,國外出版社、經紀人或作者本人雖然會視出版社的狀況決定,但金額太低肯定會減損競爭力,可能拿不到版權;拿到國外版權之後,不管後來出版社有沒有把這2,000本書賣完,這筆錢都會先付出去。至於國內作者,有的出版社會和作者商量「打折」──雖然可以稍微減輕出版社的成本,但擠壓了作者應有的獲利,不是什麼值得鼓勵的做法。
第三,起印量和新書鋪貨有關──這指的是傳統書店。新書出版後得在書店陳列,出版社希望每家書店都能看到自己的新書、每家書店都有足夠的新書可以賣給讀者,甚至會希望新書堆得很高以營造某種「氣勢」。與此同時,出版社的倉庫裡最好也備妥一個數量的新書,哪家書店賣光了馬上可以補書,免得讀者買不到書。
假如一本新書剛上架時未受讀者青睞,過了幾週書店也判定它沒什麼續航力之後,就會把書退給出版社,成了庫存。
是故,印量太低不成,太高也有風險。更麻煩的是,有些時候出版社為了資金週轉之類問題,會增加新書的數量──不是一本書多印很多冊,而是出版很多本書,因為國內行之有年的古怪制度,每出一本新書,出版社就能先拿到貨款,雖然後續退書時這筆款子又有部分會流回通路,但先有現金入帳就能先維持公司運作、製作下一本書。這種「以書養書」的狀況,也會增加庫存數量。
當然,庫存數量與銷售狀況有關。理論上對讀者而言,還沒讀過的書都算「新書」,和書是什麼時候出版的沒多大關係;但事實上倘若在新書剛上市的推廣期間沒能讓讀者注意到這本書,未來要讓讀者再度想到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出版社大抵不會再有多餘的行銷資源協助這些庫存書曝光(甚至沒有足夠資源讓每本新書曝光),讀者要再注意到這些書,得靠其他讀者自發性地談論,或者外部有個什麼相關的新聞事件,以及通路舉辦的各種促銷活動。
讀者口碑和新聞事件可遇而不可求,促銷活動的效果不一。因此,可能遇上的情況常是印了2,000本新書之後的一個月,倉庫裡多了1,800本庫存書,之後一年幾次因活動需求出貨退貨,物流成本暫且不管,倉庫裡還是有1,750本庫存書,其中20本還因為進進出出所以磨損得品貌欠佳。
書是出版社花成本做出來的產品,賣掉之後的利潤用來維持出版社的營運──絕大多數的商品流動基本上都如此運作。但書賣不掉,問題還不只沒有利潤而已。庫存書不僅不會帶進收益,還會不斷增加成本──也就是倉儲的租金。
大多數實體商品放在庫房都會產生倉儲租金(廠商自己有倉庫就另當別論,不是沒有成本,只是算法不同),但是許多商品的「合理庫存數量」比書容易計算──食品過期就該處理掉、3C產品有了新規格舊款就不用留,而且這些商品在製造前期就可以把後續狀況都列入評估。可是書沒有過期的問題,出版社常會想「這本書這麼好,未來總有一天會有人需要」,讀者也常會在想起某本書卻發現已經買不到時大發雷霆(或至少有點不開心),那庫存書究竟該為這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會不會出現的未來留在倉庫裡多久?沒有最好的估算方案。
書的倉儲租金是用冊數算的,一冊的租金依倉儲單位不同,大多是零點幾元,看來不高,只是累積下來很可觀。假設前述那本書定價300元,一本利潤100元(現在加上折扣和物流等等費用,利潤很可能不到這個比例),起印量2,000冊賣光的話出版社會有 100 X 2,000,也就是二十萬元的收入。假設只賣了200本,收入就縮減為 100 X 200,兩萬元,而剩下的1,800本出版的第一年在倉庫裡一共放了10個月,一個月0.3元,乘起來的租金就是 1,800 X 0.3 X 10,也就是五千四百元──以這個例子來看,出版社出了這本書,一年之後賺了兩萬元,但多了五千四百元的支出,也就是只賺一萬四千六百元,這還沒計入物流費用和品貌不佳的耗損(那些書可能因為長相而沒人要買)。而這本書繼續放在倉庫裡,倉儲費用就會繼續增加;稍加計算就會發現,放到第四年(大多數的書這時版權都尚未到期),這些庫存大約就會吃光進帳。
也就是說,在這個例子裡,出版社出了一本書,四年之後的獲利是零。
而且,大多數出版社一年不會只出一本書(更別忘了「以書養書」的問題),而每本還沒賣掉的庫存書都會變成「無法帶進收益但持續增加成本」的商品。因此,現在有些出版社會當機立斷地定期銷毀庫存書,或者即使版權尚未到期,也不再加印已經沒有庫存、但無法確定銷售力道的書籍。這麼做可以阻斷成本耗損,只是對書以及讀者而言,都有點可惜。
網路書店的出現其實已經減緩了一部分的起印量問題──網路書店不需要依靠大量陳列來增加一本新書的氣勢──妙的是當時許多出版社的思維並未改變。電子書的出現其實可以解決上述的大多數麻煩,尤其是倉儲租金產生的壓力──電子書沒有倉儲問題(也不會因進退貨而損壞品貌),只要版權還沒到期,讀者想什麼時候買都可以買得到──妙的是現今許多出版社的思維還是沒太大改變。
在出版產業工作,常會發現一些奇妙物事。
例如書的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