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而且哀傷。書的價錢

Wolf Hsu
6 min readMar 5, 2019

--

(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f/Book_Trash_%2837181450584%29.jpg

在出版產業工作,常會發現一些奇妙物事。

例如書的價錢。

一本書的價錢是怎麼定的?首先,書的製作有一定的成本,暫且不論翻譯作品,單就國內作者在國內出版作品的狀況來看,成本包括:作者寫書的版稅,校對的費用、排版的費用、封面設計師的酬勞,製版、紙張、油墨、裝訂等等印刷相關費用,物流和倉儲等等倉管相關費用,辦活動的場租輸出海報等等行銷費用;出版社的公司租金、辦公設備、水費電費、編輯薪水等等一般性支出暫先不算,上述的種種費用加總大致就是成本。成本加上出版社預計的獲利及書店通路預計的獲利,就是書的價錢。

當然,一般出版社在估算書籍定價時不會用這麼麻煩的細瑣算法(雖然上述費用都還可以再拆分成更細的支出),而是先依字數估一個價錢,然後用比例方式分配,看看用這個粗估的價錢得要賣掉幾本書才能打平成本、賣掉幾本書才能獲利,然後再回頭檢視這個粗估的價錢是否需要調整。

在這些琳瑯滿目的成本當中,大多數的費用──例如紙錢墨錢、物流倉租等等,就是用多少付多少;校對、排版和設計師的費用,有時看字數、有時看設計的麻煩程度、有時看設計師的名氣,有時看設計師與編輯的交情,總之大多事前談妥,價格以工作者付出的勞力和技術等等項目估算。這類費用都是用了材料、空間或人家的技術之後就按議定條件付錢,簡單清楚。

但奇妙的是這條生產線源頭的兩個角色。

編輯的薪水和定價沒啥關係,會被劃歸在出版社原來就有的支出當中;但編輯在編每本書的狀況差異很大,面對作者時要做的事差異很大,出書前後要張羅的活動差異也很大。有的書需要潤飾修改的部分很多,有的書在寫作過程就需要編輯協助查找大量資料,有的作者不接受編輯改稿,有的作者會把編輯當成日常生活助理。

雖然差異很大,但編輯的付出對書的定價沒有直接影響。這很奇妙。

另一個奇妙的是作者。

有的作者寫得很快,有的作者簽了約之後拖稿的時間會以「年」計算,有的作者憑空想像就可以把長篇鉅作寫出來,有的作者需要長時間蒐尋、調查,或者購買必要資料……這些創作習慣與創作期間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難以估量價值也難以估量價錢,每個作者的狀況不同,每個作者寫每部作品的狀況也不同。

既然難以估算該付多少錢才對,是故作者的版稅大抵以定價的百分比計算,理論上賣越多本,作者就拿越多版稅。不過同一個作者寫不同作品時的付出就不相同,倘若定價相同、版稅率相同,賣量相同,那作者經由不同程度付出所獲得的版稅就是一樣的,這也很奇妙。

更奇妙的是,大多數的作者不會參與出版社的定價估算。從這個角度看,一本書的源頭創意來源,對自己的付出能獲得什麼,是完全沒把握的。

印刷物流等等實際付出的價錢省不掉(而且國際紙價年年喊漲),所以如果要壓低成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壓低所有成本裡作者的獲利,比如出版社印兩千本,但不確定能賣多少,所以先給作者一千本的版稅,或者直接調降作者的版稅率,又或者兩者一起來。倘若想要順便也省點紙錢倉租的話,還可以在合約裡說印兩千本,但先印一千本看看狀況,然後再打個折先給五百本的版稅。

這部分不奇妙。這部分很實際。而且哀傷。

說哀傷不是因為俺是個寫作者。俺在出版社和通路工作,很明白各個環節省不掉的開支。說哀傷的原因,是因為這種狀況長期來看,會鼓勵創作者不要出版書籍。

一本書假設寫了一年,出版後定價300元,作者版稅率10%,就是一本賺30元。一年賣2,000本,作者賺6萬元;也就是作者在一本書寫加賣的兩年時間裡,從這本書獲得的月收入是2,500元,平均一天賺不到100元。任何壓低作者獲利的作法,就會壓低這個數字。喔耶。

話說回來,從這樣的成本結構可以看出來,許多成本來自「物質性」的支出,紙張油墨、貨運倉庫之類。倘若這些部分的成本可以節省──是的,俺在說電子書──那出版社為啥不積極投入呢?

這是大哉問。大到應該另寫一文(但並沒打算寫)。咱們先轉頭看另一邊:讀者眼中,書的價錢是怎麼回事?

紙本書和電子書主要的不同在物質載體,不在內容。以書的內容而言,大多數的書理論上買了一次終生享用,可以隨時看、反覆看,不用擔心走出電影院就忘了細節,也不會享用完畢後必須到廁所去把它拉出來。

但大多數人對書價敏感的程度高過電影票價和昂貴大餐。

俺不是說電影票和大餐不值那個錢──那是不同的成本結構和不同的消費心態──俺是說大多數的書都比它的定價更超值。

可是俺不只一次──好吧俺根本算不清有多少次──在不同場合遇見不同讀者抱怨書價太貴。那些物質性的成本讀者可以不理解,作者和編輯得花多少氣力讀者也可以不理解,但單單抱怨書價太貴,俺也同樣不理解:這是用什麼當基準去評估的呢?

俺瘋狂買書的年代──好吧那就是從大學時代一直到現在──想買某本書的考量點大抵有二,一是俺想讀那本書,二是俺買得起那本書。不想讀自然就不想買;想讀但是買不起,就等二手、等折扣,或者省個幾餐吃吐司把錢攢下來;想讀而且買得起,那就先買再說。寫作是種無法估價的創作能力,一如高明導演的執導、一如頂級廚師的手藝,當這些人製作出成品而俺很想要的時候,不就是從俺的渴望與消費能力之間去權衡嗎?抱怨成品的價錢,不就是在說「你們的東西沒那個價值但恁爸他馬的又好想要」嗎?

這些抱怨書價太貴的讀者,幾乎都會同俺宣稱他們讀很多書,然後提到他們會去某個網站下載免費的書。

那個免費下載、佛心分享的書籍網站,說白了就是盜版網站。大家去下載盜版電影的時候偷偷摸摸,下載盜版書籍倒是相當理直氣壯,還當著出版社或通路拿這事作為書價太貴的佐證,這真是三流喜劇裡才有的爛戲。

這部分不奇妙。這部分很實際。而且哀傷。

因為這些讀者真心認為閱讀是有價值的,但創造及提供閱讀內容的一切工作,都是沒價值的,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以身為「讀很多書但不用付錢的讀者」自豪,即使這種舉動是鼓勵創作者及出版社不要出版書籍。

在出版產業工作,常會發現一些奇妙,而且哀傷的物事。

例如書的價錢。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