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娛樂家》(The Greatest Showman)時,想到「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這是一個成立長達一百四十六年的馬戲團,2017年5月21日在美國紐約舉辦告別演出後,宣告解散。
玲玲馬戲團以動物表演為主,這事在它成立的1871年沒什麼人覺得有問題,過了一百年後的二十世紀七零年代,全世界不但還有大大小小的同類馬戲團,1977年紐約還成立了「大蘋果馬戲團」(Big Apple Circus);不過,隨著動物保育相關意識抬頭,以及資訊流通日漸快速等等原因,這類馬戲團的經營越來越困難。玲玲馬戲團因此在2016年宣布取消自創團以來就持續了一百四十五年的大象表演,雖說是反應世界潮流,但也是隔年解散的預告。
因為大象表演不但是玲玲馬戲團的招牌劇碼之一,甚至標誌了美國馬戲團發展史的開端。
約莫1806年,Hachaliah Bailey成立了美國第一個馬戲團「Bailey Circus」,裡頭動物明星就是一頭非洲象「Old Bet」,其餘的表演動物是幾隻受過訓練的狗、豬,和一匹馬。
Bailey Circus巡迴演出的年代裡,有個叫巴納姆(P. T. Barnum)的小男孩曾經擔任這個馬戲團的售票員;巴納姆是個裁縫師的兒子,不過沒有繼承父業,反倒是對表演極有興趣──不是自己表演,而是設計籌劃,找別人表演,自己收門票錢。1835年,25歲的巴納姆搬到紐約,開始自己的演藝事業:展示一名叫做Joice Heth的女性黑人。巴納姆聲稱Heth是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童年保姆,高齡一百六十一歲;Heth當時還能說話,但幾乎全身癱瘓,僅能微微移動右手。對著好奇前來的觀眾,Heth會敘述「小喬治」的童年故事,以及哼唱聖歌。
1835年時,美國南北戰爭(Civil War)尚未開打,但蓄奴在紐約已經是非法行為;巴納姆不但鑽法律漏洞來進行自己的事業,而且自始至終,這項展出都是騙人的──Heth大約出生於1756年,絕非巴納姆宣告的1674年,自然也不可能當過華盛頓的保姆。不明究理或半信半疑的觀眾蜂擁而至,Heth一天得工作十到十二個小時,雖然她並不真是一百六十一歲人瑞,但當時也已接近八十歲,加上健康狀況不佳,這種工作量成為更大的耗損。
展示從1835年的8月開始,到了1836年的2月,Heth垮了,在2月19日過世。因為生前一直有人對她的身分及年紀存疑,所以巴納姆承諾在她死後會舉行公開的解剖。2月25日,解剖正式進行,巴納姆向前來見證解剖過程的民眾收取門票,每人五角。巴納姆先是讚嘆Heth看起來幾乎只有她年紀的一半歲數,而待醫生確認Heth絕非巴納姆宣稱的高齡時,巴納姆又說這具被解剖的屍體並非Heth,真正的Heth不但活得好好的,現在還正在歐洲旅遊。
巴納姆的演藝事業沒有因Heth過世和騙局被拆穿而結束。1841年,巴納姆買下Scudder’s American Museum,成立「巴納姆美國博物館」(Barnum’s American Museum),展品大多是承繼自原博物館的異國動物標本,後來開始引進異人秀(freak show),也舉行巡迴演出。1865年,博物館燒燬,巴納姆另尋新址想要東山再起,但1868年又遇大火。
至此,巴納姆心灰意冷,打算退休;但1871年,Dan Castello和William Cameron Coup兩人找上巴納姆,希望借重巴納姆在演藝事業的長才及經驗,協助營運他們的馬戲團。巴納姆加入後,這個馬戲團的名字變得很長:「P. T. 巴納姆偉大的巡演博物館、動物園、大蓬車與競技場」(P.T. Barnum’s Great Traveling Museum, Menagerie, Caravan, and Hippodrome),三人宣稱這是結合「所有博物館、動物園、綜藝、音樂與馬戲團元素」的巨型表演,可能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秀」──而這句「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後來也成為馬戲團名字的一部分。
當時Bailey Circus經營者已經是Hachaliah Bailey的姪子James Anthony Bailey,他找來另一名合夥人James E. Cooper,馬戲團的名字也因而改為「Cooper and Bailey Circus」。巴納姆名字很長的馬戲團表演大受歡迎,原來是售票小男生的巴納姆,很快地成了老東家的主要競爭對手;James Anthony Bailey的經營手段明顯不及巴納姆,兩團在1881年協議合併,本來又想了個很長的團名,不過最後簡化為「Barnum and Bailey’s Circus」。
就在Barnum and Bailey’s Circus攀上事業顛峰的同時,一個小小的馬戲團在美國中北部的威斯康辛州成立。
1884年,玲玲七兄弟(Ringling brothers)當中的五人成立了一個小型馬戲團「玲玲兄弟馬戲團」(Ringling Brothers Circus)。雖然這名字聽來有點東方味,不過他們的父親來自德國,母親來自法國,原來的姓氏是「Rüngling」。玲玲兄弟馬戲團以蓬車搭載動物巡迴演出。因為大獲好評,馬戲團開始有能力用火車當成交通工具,演出範圍快速擴大,更趁著Barnum and Bailey’s Circus到歐洲巡演時在美國攻城掠地。
巴納姆已在1891年過世,彼時馬戲團的主要經營者James Anthony Bailey回到美國後,曾經試圖扳回局面,但沒能重現往日榮景。Bailey1906年辭世,1907年,Barnum and Bailey’s Circus馬戲團的經營權被玲玲兄弟買下。玲玲兄弟初始分別經營兩個馬戲團,直到1919年才將兩者合併,名字改了幾次,最後叫做「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亦即「玲玲馬戲團」。
最早知道玲玲馬戲團時,一直以為這個團就是玲玲兄弟創辦的,英文原名後面跟著的兩個名字,可能就是其他合夥人;看完《大娛樂家》後查了一下,才發現因為合併了Barnum & Bailey Circus,所以玲玲馬戲團的團齡會從巴納姆名字很長的馬戲團成立年代1871年算起,而非玲玲兄弟馬戲團成立的1884年。
照這樣說起來,真正「成立」玲玲馬戲團的,其實得算是巴納姆;而看《大娛樂家》會想到這個,原因是這部音樂電影的主角,就是巴納姆。
《大娛樂家》並沒有提到玲玲馬戲團的歷史,也沒提到巴納姆利用Heth詐騙開始的演藝事業,而聚焦在巴納姆成立「巴納姆美國博物館」並且引入異人秀之後的經歷。
看異人秀與看異國動物(或者受過訓練會表演的動物)基於類似的好奇核心,想看看平日無從得見(或因故刻意視而不見)的特異景象;而觀看異人比觀看動物感覺更加獵奇,因為被觀看者與觀看者十分類似,而這種類似反過來加強了兩者之間的差異。
其實當時異人秀裡所謂的「異人」,可能是因不同文化及膚色而被所謂「文明」社會視為原始的部落居民,也可能是因遺傳之類原因使得外貌與常人不同的普通人,還有些就和Heth一樣,是在原有特色上頭加油添醋塑造出來的。常人觀看異人的心態與「歧視」脫不了關係,但像巴納姆這種異人秀的經營者如何看待異人及異人秀?這些以特異文化或樣貌為營生工具的異人聚在一起,如何看待彼此和自己的工作?這些討論,或許是以巴納姆生平為主幹的故事可以探究的重點。
看完《大娛樂家》時,覺得歌舞部分是精采的,初次執導電影的Michael Gracey在某些橋段的鏡頭運用也令人眼睛一亮,不過對於本來以為會有所發揮的異人秀部分著墨不算多,有點可惜。
不過,《大娛樂家》倒是巧妙地利用「異人」這個設定,串起全劇隱在愛情、親情及歌舞底下的「階級」主題──經過改編,劇中的巴納姆開始經營博物館及異人秀的原因,與階級有關;拉Phillip Carlyle入夥(這是以James Anthony Bailey為基礎創作的虛構角色),與階級有關;替Jenny Lind(這是真實存在的人物)辦演唱會,與階級有關;而紐約市民對異人秀的厭惡,某個角度看,也可視為與階級有關。
這些隱在歌舞內裡的階級議題,有的來自職業與社經地位,有的來自種族與特殊外貌,不同階級之間的歧視,則成為推動劇情前進的衝突來源。
具備一以貫之的主題,《大娛樂家》相當完整好看,同時也明白昭示:因歧視而產生的演出,或許可以產生破除階級同場共樂的表象,但無法真正增加不同階級之間的相互了解,有時甚至可能加劇歧視。在玲玲馬戲團已然走入歷史的今日,各類歧視仍是社會常態;歧見或許可以創造出「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但正視及設法消弭歧視,才是現實生活當中應該努力的目標。
畢竟,在世界的大馬戲團中,沒有人只是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