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時,虛構的意義。關於《虛構推理》

Wolf Hsu
6 min readJun 9, 2020

--

(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e/Bake_Bake_Gakko.jpg

俺一直喜歡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說過的一句話,「Fiction is a lie. And good fiction is the truth inside the lie.」

類似的話老金公開講過不止一次,例如他也說過,「Kid, fiction is the truth inside the lie, and the truth of this fiction is simple enough: the magic exists.」這話後半句明顯是在說他某本具有魔法或超自然力量設定的作品,而老金的大部分作品都有這類設定。

小說是虛構的;與「真實」對應,小說是「假」的。某個層面說來,小說是作者編造出來的謊話,目的是讓讀者覺得「小說裡發生的那些事是真的」──就算讀者知道那些事在現實世界不曾發生、不會發生甚或不可能發生,小說都得讓讀者相信「那些事會在小說裡的那個世界發生」。

有的人會這麼想:「既然小說是作者寫的,那麼作者要小說裡發生什麼事,寫進去就可以了,這有何難?」事實上,寫進去或許不難,但要讓讀者相信「那些事會在小說裡的那個世界發生」就沒那麼簡單;要讓讀者「相信」那些事真會發生──即使只是在小說世界裡發生──作者光憑自己高興怎麼寫就怎麼寫是不成的。

虛構與真實之間有模糊奇妙的連結。雖然讀者明白小說是虛構的,但如果角色或情節讀起來很「假」,讀者並不會覺得「反正是虛構的嘛假假的很正常」,而會覺得「作者寫得好爛,這個根本不可能發生嘛」──縱使小說情節本來就沒有真發生過,但讓讀者產生這種感覺的小說,其實是很失敗的。

有時面對讀者這類質疑時,作者會覺得委屈,例如讀者說某個角色的行為不合理,作者會說「但是我真的認識會這麼做的人啊」。做出這類回應的作者忽略了一件事:作者在現實當中遇上行為古怪的人,會知道這樣的人真的存在,但讀者閱讀時會用自己的生活背景與日常經驗去判斷,假設讀者沒遇過這樣的人,那就會覺得不合理,就算讀者遇過這樣的人,也不見得就會認為這個角色應該在某個情況下這麼做。小說的世界是作者寫出來的,作者必須設法讓讀者認為某個角色在某個場景推進某個情節時真的會有那些反應,而這工作得在小說內裡下功夫,「作者真的遇過所以這事在小說裡發生很合理」的回應,本身就搞錯重點了。

最近讀《虛構推理》時,再度想起老金這句話。

《虛構推理》是日本作家城平京的小說作品,初讀就覺得非常具有動漫風格,後來發現的確也有漫畫及動畫改編;顧名思義是個推理故事,不過故事裡會出現妖怪幽靈或傳說生物之類超現實存在,一般人雖然不會看到,但男女主角的設定都和這類存在有點關係。

過去曾有「推理小說不可使用超自然設定」的創作法則,不過那是彼時因為「維持小說的現實感」及「讓讀者也可以公平地推理」等等考量而產生的。如前所述,要讓讀者覺得「小說裡發生的那些事是真的」的重點並不在如實描寫現實世界,而是在讓讀者相信「那些事會在小說裡的那個世界發生」;而「解謎說某個不可思議的情況是因為有超自然設定以致於對讀者不公平」這事,只要在情節推展時先告知讀者「這個小說裡的世界會有超自然設定」就能解決。

《虛構推理》真正有趣的部分並不是使用了超自然設定,而是小說裡「解謎」的方式。

大多數推理小說最後的「解謎」,包括「誰做的」、「為什麼要做」以及「怎麼做的」等等關於謎團背後的「事實」。但《虛構推理》當中的主要案件「鋼人七瀨事件」,犯罪者「鋼人七瀨」是個藉由都市傳說聚攏的群眾集體想像成形的超自然存在,故事裡的多數人也如此相信,認為這是個惡靈──也就是說,大家都已經知道「事實」(雖說在小說中,社會大眾知道的只是部分事實,而且也摻雜著對超自然力量的半信半疑),那還需要什麼「推理」?

當然,知道作怪的是妖魔,並沒有解決事件,而且事件當中還包括了真實的謀殺行為;倘若是一般收妖故事,接下來要做的應該是找出能夠對抗妖魔的方法,阻止妖魔繼續作亂,那類對抗方法可能是法器符咒之類也屬於超自然力量的東西,但在《虛構推理》裡,對抗方法是「推理」。

具體一點說,《虛構推理》的男女主角透過「推理」來讓相信「惡靈『鋼人七瀨』存在,而且犯下謀殺罪行」的群眾,轉而相信「謀殺罪雖然是真的,但另有真凶,惡靈是真凶刻意誤導大家來讓自己脫罪的假存在」,如此一來,因眾人信念成形的鋼人七瀨就會失去力量、化為虛無。

而這也表示,《虛構推理》中的「解謎」其實才是「說謊」,「推理」的用意是讓大家相信另一個「虛構」──這「虛構」看起來是比「惡靈作祟」更合理的「真相」,但並不是「事實」。

暫且撇開故事裡的超自然設定部分,《虛構推理》開始「說服群眾」的橋段,其實可以視為作者──不只是這本小說的作者城平京,也包括其他推理小說作者,甚或是絕大多數小說作者──努力達成的目標:讓讀者相信某個「虛構」就是「真實」。

要達成這個目標,依靠的不是「把作者個人經驗寫進故事就理所當然認為讀者應該接受」,而是自己先成為最挑剔的讀者,審視自己原來的說法有沒有任何會被讀者瞧見的漏洞、有沒有會讓讀者覺得不合理的突兀,設法在小說正式發表前修改,讓讀者接受某些與現實不同的怪異能夠在小說描述的那個世界中發生,讓讀者相信虛構的推理就是故事裡的真實,the truth inside the lie。

俺常覺得,閱讀小說的樂趣有很多層面,可以放鬆娛樂,也可以審度人生;而這些層面,在小說創作的過程裡,都會透過虛構技法來達成。

小說可以經由故事帶給讀者現實當中不存在的體驗,例如超自然設定,也可以因為角色的思索及經歷,讓讀者理解不同人性、或者將其與自己的人生體驗相互對照。有些時候,閱讀小說還會有恴想不到的樂趣。

例如俺讀《虛構推理》。

雖然不確定這是不是城平京的本意,但這個熱鬧輕鬆的故事,對俺而言,的確表現了「創作」當中「虛構」的意義。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