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會明白我的笑話,那是齣殘酷的喜劇──關於《小丑》

Wolf Hsu
9 min readOct 8, 2019

--

(圖片來源:https://www.imdb.com/title/tt7286456/

※本文涉及電影《小丑》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1940年4月25日,《蝙蝠俠》(Batman)漫畫雜誌第一期出版──雖然這是《蝙蝠俠》漫畫雜誌的第一期,但「蝙蝠俠」(Batman)這個角色在1939年3月的《Detective Comics》第二十七期就登場了,因為大受歡迎,所以在一年多之後發行了以他為主要內容的獨立雜誌。蝙蝠俠在《Detective Comics》連載時解決過幾個事件,而這本新雜誌創刊號中,除了先將前頭連載裡企業家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變成蝙蝠俠的經過重新簡單交代之外,最重要的,是出現了蝙蝠俠系列故事裡的常駐反派「小丑」(Joker)。

將近八十年來,小丑的形象大抵維持綠髮紅脣、白膚獰笑這些與初登場時相去不遠的特色,但角色的表現性格在漫畫、動畫、影集及電影中變化過幾次,有的比較像是優雅的罪犯,有的十分殘虐暴力,有的熱衷於胡搞瞎鬧的惡作劇,有的相當心思縝密。無論哪種樣貌,作用都是與故事裡極力維持某種秩序的蝙蝠俠形成對比。與蝙蝠俠不同,創作出小丑的Bill Finger、Bob Kane和Jerry Robinson一開始就沒有明確設定這個角色的來歷,後來有的創作者刻意強調這個「未知」以聚焦故事主題,例如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也有的創作者創作過相當精采的起源故事,例如Alan Moore編劇、Brian Bolland繪製的《The Killing Joke》。

由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執導、菲利普斯與史考特‧席佛(Scott Silver)共同編劇的2019年電影《小丑》(Joker)也是個關於這角色的起源故事──而且,這部電影裡沒有蝙蝠俠(精準點說,是蝙蝠俠尚未成為蝙蝠俠),甚至可以完全不理會漫畫相關設定,自我獨立。

八零年代,高譚市(Gotham)經濟蕭條,清潔工的罷工使垃圾無人清運、堆滿城市。以扮裝成小丑為業的亞瑟(Arthur Fleck,Joaquin Phoenix飾)夢想成為脫口秀諧星,照顧與自己同居的患病母親潘妮(Penny Fleck,Frances Conroy飾),工作並不順利,同時飽受精神問題困擾。一日,亞瑟為結束營業、舉行最後拍賣的樂器行舉牌攬客時,遭到不良少年攻擊受傷;隔天老闆揚言因樂器行客訴要扣亞瑟薪水,而小丑同事藍道(Randall,Glenn Fleshler飾)借給亞瑟一把手槍,說這可以讓他自我保護。

《小丑》的故事,如此開始。

亞瑟在兒童醫院表演時不慎掉落手槍,院方向小丑公司抗議,藍道撒謊說槍是亞瑟向他買的,老闆因而開除亞瑟。返家的深夜列車上,還沒卸妝的亞瑟被三名醉酒的白領男子攻擊,情急之下舉槍反擊,在車廂裡射殺其中兩名,並在月台上追擊處決了第三名。亞瑟張皇地逃離現場,躲進公廁,過了一會兒,居然跳起舞來。

《小丑》當中亞瑟直接動手殺人的橋段共有四次。在列車及月台上首次殺人的橋段,是角色心態相當重要的轉捩點。

三名白領男子在攻擊亞瑟前騷擾了一名女子,女子以求助的眼神望向亞瑟,亞瑟開始無法自制地發笑──這個不確定是因大腦損傷還是精神異常而產生的狀況,是長期困擾亞瑟的問題之一。三名白領男子因此開始騷擾亞瑟,接著拳打腳踢;是故亞瑟狙殺三名白領男子的原因,並非為了救助女子,而是為了自救,也是先前積累壓力的爆發。而在躲進公廁之後,亞瑟發現自己對殺人一事不但沒有什麼內咎感受,甚至可能因而獲得抒發之後的平靜,讓他忘我地起舞。

潘妮早年曾為城裡商業鉅子商業鉅子湯瑪士‧韋恩(Thomas Wayne,即布魯斯的父親,Brett Cullen飾)工作,後來持續寫信給湯瑪士請求協助,但從未接到回信;亞瑟偷拆了潘妮的信,發現潘妮宣稱亞瑟是自己和湯瑪士的私生子。潘妮因警探上門調查槍擊案件而中風住院時,亞瑟先是前往韋恩莊園,再於湯瑪士出席活動時與他接觸,但湯瑪士說潘妮精神異常、兩人並無舊情,而且亞瑟並非潘妮所生。亞瑟前往阿卡漢精神病院(Arkham State Hospital)搶了潘妮的病歷,發現自己的確是被領養的,而且幼時曾遭潘妮的同居男友虐待受創;震驚的亞瑟回到醫院,用枕頭悶死潘妮──這是亞瑟第二次殺人。

亞瑟生活當中的種種不順遂,除了運氣欠佳之類無法控制的因素之外,還要歸因於從小母親就期許他「為世人帶來歡笑」──從故事情節看來,這是亞瑟立志成為諧星的信念。因為如此,他觀摩記錄其他脫口秀演員的表演內容,但他不但總在與眾人不同的時點發笑,而且還有無法控制、持續大笑的毛病。當亞瑟發現自己的症狀可能來自幼時受虐,潘妮根本也不相信他有能力講笑話之後,殺了潘妮,對亞瑟而言是種根本的解放。

第三次殺戮發生在幾天後,藍道及另一名小丑同事蓋瑞(Gary,Leigh Gill飾)到亞瑟家裡找他,蓋瑞是要探望喪母的亞瑟,而藍道其實是想確認亞瑟有沒有說出不利於他的證詞。亞瑟殺了藍道,然後著裝出門參加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莫瑞(Murray Franklin ,Robert De Niro飾)的節目錄影。

亞瑟三次殺人為的都是私己的原因,而某個層面來說,殺人的確也「解決」了他的問題──除去了造成麻煩的來源,並且不感愧咎;在向下走的階梯上,亞瑟再度起舞。

雖然為了私己原因殺人,但因亞瑟殺掉的三名白領是韋恩企業的員工,湯瑪士身為企業總裁,又想出馬競選市長,所以曾公開譴責化著小丑妝殺人後逃逸的凶手。此舉被視為富人階級對底層階級的歧視,小丑妝因而變成底層反抗富人的象徵,各地開始出現化妝或戴小丑面具的抗議人群。

這是亞瑟無心插柳的結果,同時顯示出現代社會當中,獨立個體的行為可能會因所屬的階級、族群等等標籤,加上群體氛圍及政經狀況,透過媒體傳播之後,變成始料未及社會現象的經過;眾人之事,即為政治。當亞瑟在莫瑞的節目上強調自己的小丑妝並沒有任何政治意涵時,他不見得完全明白這個道理;但當亞瑟在節目上當眾槍殺莫瑞、被押上警車,有個戴小丑面具的抗議份子主動開救護車衝撞警車解救亞瑟、讓亞瑟在警車引擎蓋上站起、接受歡呼時,亞瑟或許已經了解:一直想要獲得眾人掌聲與笑聲卻無法如願的多年之後,他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台。

《小丑》講的不是亞瑟如何慢慢「變壞」,而是他如何一步步認清自己,最後透過扭曲的手段獲得肯定。殺了潘妮之後,亞瑟明瞭自己一直被錯誤的信念所困;而在莫瑞的節目裡,原來打算在鏡頭前自戕的亞瑟改變想法槍殺莫瑞,顯示本來自認難以見容於社會的亞瑟決定:與其服從社會壓抑甚或傷害自己,不如接受自己,改為傷害他人。

亞瑟對莫瑞的恨意主要來自莫瑞曾在節目中取笑亞瑟的脫口秀表演,諷刺的是那集影片造成熱烈迴響,反倒成為莫瑞邀請亞瑟上節目的契機。單就電影劇情來看,很難確認莫瑞是否有非死不可的罪過,但亞瑟在節目上自承是白領凶案的殺手,莫瑞又是成功的頂層階級,於是亞瑟的第四次殺戮,讓他成為某種符合抗議群眾想像的「英雄」。

《小丑》當中的高譚市市政管理明顯不大行──這顯示在清潔人員罷工、社福經費被刪減,以及湯瑪士決定競選幾件事上頭;不過劇中高譚市種種可能對應到現實當中社會制度的問題都沒有深入著墨,因為這些問題的作用,是讓高譚市成為亞瑟的對照。雖然看來社福單位沒能提供亞瑟足夠的精神協助、經費削減又斷絕亞瑟的藥物來源,但這些行政狀況和無人清運的垃圾,都是亞瑟內裡負面成分不斷積累的對應。高譚市就是亞瑟,就是頂著濃妝穿著花俏但內裡逐漸傾圮的小丑。

沒有太多的社會體制諷刺,《小丑》把批判的重點聚焦在「階級」上頭──《小丑》劇中並沒有指出資本家有哪些壓迫底層的舉動(這部分有點遺憾),但看得出底層對上流階級的不滿;白領喪命使資本家指責低階市民,上流階級看著卓別林(Charlie Chaplin)的電影《摩登時代》(Modern Times)大笑,對電影當中同情勞工諷刺資本家的情節似乎渾然不覺。而底層階級還會殘害更底階的分子,例如藍道誣賴亞瑟。亞瑟刺死藍道後,放過了同行的蓋瑞,因為他認為蓋瑞一直真心關懷他;但蓋瑞是個搆不到門鏈的侏儒,必須要亞瑟幫他才能逃出去──這是片中唯一一次「高階」協助「低階」的場景,但這只是讓「低階」活命而已,況且,亞瑟在劇中幾乎沒有得到什麼來自高階的協助。

亞瑟回家時必須登上的長長階梯也可以視為階級的象徵──往上走時總是沉重抑鬱,但當亞瑟殺了藍道、出門錄影時,往下走就充滿歡愉。這同時也象徵亞瑟越來越認知自我的心境,一路向下觸底之後,他才會找到自己的道路。

除了沒有獲得物質協助之外,亞瑟的情感支持在劇中也一一繃斷:潘妮的期許其實是個謊言、與鄰居的戀情其實是個幻想,亞瑟以為湯瑪士是自己生父而去見他時,湯瑪士不但告知了無情的真相,還因認定亞瑟騷擾自己和布魯斯,當面揍了亞瑟一拳。這些經歷推著亞瑟一步步走向毀滅,最後他決定毀滅別人。

整部《小丑》的重點都在亞瑟身上,倘若不發生在高譚市、把湯瑪士和布魯斯換個名字,也就是拿掉與漫畫相關的設定,這個故事仍然成立。不過有趣的是,把這些設定放進來,對不理解這些名字的觀眾而言並沒有影響、對知道這些名字代表什麼的觀眾而言就多了與漫畫的連結,而這個做法,在接近結局時製造了一個近似「彩蛋」的橋段(事實上,如果是「蝙蝠俠」系列作品的粉絲,在這部片裡會看到相當多來自其他經典作品的彩蛋)。

亞瑟被捕、抗議群眾爆發動亂的現場,一名戴著小丑面具的暴徒在小巷中槍擊湯瑪士和妻子瑪莎(Martha Wayne,Carrie Louise Putrello飾),搶走瑪莎的珍珠項鍊,獨留目擊父母慘死的幼年布魯斯(Dante Pereira-Olson飾)。單就電影劇情來看,湯瑪士間接使亞瑟成為孤兒,而亞瑟也間接讓布魯斯成為孤兒;但對「蝙蝠俠」相關作品有基礎理解的觀眾,會發現這是布魯斯立志成為惡黨剋星蝙蝠俠的關鍵場面。

鏡頭接著帶到亞瑟在精神病院裡大笑。精神醫師請他講個笑話,亞瑟回說醫師不會明白他的笑話。不確定亞瑟是否得知韋恩夫婦身亡的消息,他的回答很可能只是字面上的直接解釋──亞瑟的笑話一向不合時宜,不讓人覺得好笑。但這個墧段接在韋恩夫婦槍擊情節之後,出現另一層意義──戴著代表被壓迫者亞瑟的小丑面具、但做出暴力行為的「小丑」,成為以治外法權行使另一種暴力的蝙蝠俠創造者。

亞瑟是個難以融入社會、難以理解人間規則、甚至潛規則(例如何時應該發笑)的角色。他生活在絕大多數人與他不同的社會裡,沒有得到有用的協助,人生本來是可能被壓迫至死的悲劇;但當他認清自己的本質、他的作為又連結了階級憤怒之後,亞瑟的人生幾乎可以說翻轉成了喜劇。

而在充滿階級差距的不公義社會裡,這齣喜劇展露的,是極為殘酷的笑臉。

--

--

Wolf Hsu
Wolf Hsu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