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靠譜歌王》電影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全球沒來由地同時停電數秒。電力恢復後,世人忘了「披頭四」(The Beatles)樂團的存在,只剩主角記得──這是看《靠譜歌王》(Yesterday)的預告時會知道的主要劇情設定。
從預告大約也可以猜測:雖然這部電影有個類似科幻/奇幻的設定──因為全球停電導致人類失去對特定物事的記憶,但劇情裡不會去探究「為什麼會全球停電」以及「停電為什麼造成失憶」之類問題,而是利用主角仍記得披頭四這回事展開故事。由此視之,《靠譜歌王》可能是個以披頭四歌曲包裹的浪漫喜劇,畢竟本片編劇Richard Curtis廣為人知的賣座作品,大多是浪漫喜劇。
不過看了《靠譜歌王》,發現這個猜測有誤。
概略來說,《靠譜歌王》講的是無名歌手傑克(Jack Malik,Himesh Patel飾)成為全世界唯一記得披頭四名曲的人之後,藉著將披頭四作品當成自己的創作發表而聲名大噪,變成全球名人,卻失去了長期支持自己的經紀人好友艾莉(Ellie Appleton,Lily James飾)──而且傑克後來才發現艾莉多年以來都愛著自己。最後傑克想通了自己應該怎麼做,用妥適的方法處理了經由他重新被世界認識的披頭四名曲,然後重歸平淡,與艾莉廝守。
從這個劇情大要看起來,《靠譜歌王》遵循了相當傳統的愛情戲碼,但因為幾個原因,讓這部電影跳脫傳統的浪漫喜劇路線,故事的主題甚至與浪漫喜劇沒什麼關係。
原因之一,是Curtis對愛情戲碼的嫻熟處理。
Curtis過去成功的浪漫喜劇作品,無論是《妳是我今生的新娘》(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或《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都能在傳統路線上頭翻出新意,扣緊時代變化,貼合愛情的諸多面向,同時幽默風趣。在《靠譜歌王》當中,雖然使用了一套傳統模式,但Curtis並沒有置入一些想當然爾的元素(例如他沒有讓傑克在走紅之後遇上其他投懷送抱的女子),反倒是利用愛情戲碼凸顯了某些現實(例如即使艾莉認為傑克是個相當出色的詞曲創作者,但他的作品就算有少數幾人喜歡,但很明顯就是沒有商業市場)。
原因之二,是披頭四。
倘若這個故事讓傑克完全靠自己的作品成名,那麼它就會比較接近傳統的浪漫喜劇;但因為傑克賴以成名的作品是他「偷」來的披頭四經典,於是愛情戲碼雖然仍然是連結劇情發展的線路,卻讓出了承載主題的任務。
《靠譜歌王》的真正主題,在討論「作品/創作者與表演者/閱聽者」以及「作品販售市場」之間的關係。
看了電影才會明白:在全球停電之後,世人不是「忘了」披頭四,而是這個樂團完全沒有存在過──傑克的披頭四唱片收藏全數消失,搜尋引擎找不到這個樂團和成員的資料,但本來就是創作歌手的傑克還記得披頭四的多首名曲。
就算有些創作者聲稱「作品本來就存在於虛有之境,創作者只是一個將其帶進現實的媒介」,但正常狀況下,無論如何,作品都要有創作者才會出現。而《靠譜歌王》設計出一個非現實的狀況:沒有創作者,但有作品──而且還是能夠感動無數人的經典作品。
傑克謊稱披頭四的歌曲是他的創作,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太多注意,傑克因而認為問題出在自己──因為沒人想聽他唱歌,就算他唱的是披頭四名曲也一樣。但沒過多久,經典名曲透過網路的傳播發揮威力,傑克也開始獲得注意。大家都以為傑克不只是個表演者,還是這些詞曲的創作者,傑克因而得到成為巨星的機會。
僭越創作者的位置,傑克並不心安理得,時時擔心自己冒名頂替的狀況會被揭發。此外,他也發現「作品販售市場」當中存在許多荒謬,並不是「創作者寫出作品、表演者用心演出、閱聽者開心接受」這麼單純。傑克成為名人,但一方面察覺生活與自己的預期不同,另一方面也明白這些光環都來自披頭四、而非自己。
此時,兩名神祕的歌迷出現,告訴傑克:他們也記得披頭四。
傑克原來以為事蹟敗露,但兩名歌迷表示,他們自己無法演唱,所以很感謝傑克讓披頭四的歌曲重新出現在世界當中,因為他們認為:沒有披頭四的世界,是個不美好的世界。兩名歌迷並且給了傑克一個地址,傑克循址尋找,見到了理應在1980年遭人射殺身亡的披頭四靈魂人物約翰‧藍儂(John Lennon,Robert Carlyle飾)──披頭四不存在的世界裡,藍儂沒有玩音樂,而是成了船員,渡過平凡但自己相當滿意的人生,七十八歲仍然健在。
偉大的創作者如果沒有創作,那麼就是平凡之人,但這樣的人生未必不好;作品需要表演者傳播給世界,成為閱聽者的精神支柱或心靈食糧。而對創作者和表演者而言,他們都對作品盡了力量,但作品發表之後,真正的價值在於作品與閱聽者之間的互動、產生的連結;在這層意義上,作品其實屬於世界。
想通了這些,傑克在演唱會上當眾宣布披頭四的曲子不是他的創作,並且將所有披頭四作品上傳到網路,越過商業機制,獻給整個世界。
《靠譜歌王》其實有許多取巧之處,例如完全沒解釋「全球停電」的成因與某些物事消失的關聯──片中消失的不只披頭四,還有可口可樂(披頭四替可口可樂拍過廣告,但這連結很薄弱)、香菸(披頭四成員都抽菸,但這連結很薄弱)、「綠洲」(Oasis)合唱團(他們受披頭四影響很深,但受披頭四影響的還有一大堆音樂人,而且見鬼的是,傑克中學時代表演時唱的明明就是綠洲的〈Wonderwall〉),甚至《哈利波特》(Harry Potter,這個……啊?),也忽略了「某個時代的名曲不見得會在另一個時代受到同樣的回響」這類事情;但在幽默的劇情推進當中,輕巧地聚焦講述主題,所以看得十分愉快。
原文劇名《Yesterday》用了披頭四的曲名,這也是停電之後傑克首次演唱的披頭四歌曲。而在劇末,字幕出現「Today」,讓觀眾發現傑克回到學校任教,彈吉他與學生們一起唱著披頭四的〈Ob-La-Di, Ob-La-Da〉──傑克確認了自己「表演者」的身分,成為一個繼續傳播與教授音樂的人。
如此結局,或許顯示了偉大作品最重要的意義──對閱聽者而言,這樣的作品會讓他們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