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前就該終結,但我們仍進入了侏羅紀世界

Wolf Hsu
7 min readJun 12, 2018

--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USH-_Jurassic_Park_River_Adventure_Ride_1.JPG

※本文涉及《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俺很喜歡1993年的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所以覺得2015年的系列作《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拍得並不好──事實上,這系列電影,包括1997年的續集《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和2001年的第三集《侏羅紀公園3》(Jurassic Park III)拍得都不好。

結果俺還是去看了這系列的第五部電影《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Jurassic World: Fallen Kingdom)。

電影前半俺都沒什麼勁兒:不錯的畫面是有,但還不到令人耳目一新;某個設計相當刻板的角色一直鬼叫,有點讓俺不耐煩;情節的發展沒什麼意外,有些橋段甚至有點生硬;大多數的角色都相當扁平、只提供必要功能,不立體也沒有足夠的情感連結,至於主角普萊特(Chris Pratt),唔,俺覺得他應該是個有趣的人,但他飾演的角色總讓俺頗為無感。

前半段唯一有趣的,是情節設定當中出現的一個議題。

這系列電影的首集當中,以活體恐龍為賣點的主題樂園「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建設在虛構的中美洲小島努布拉(Isla Nublar),每一集的主要情節都發生在該地。在第四集《侏羅紀世界》中,原已毀棄的「侏羅紀公園」重建開放,更名為「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但在經歷變故之後,於劇末再度關閉。

努布拉島與世隔絕,所以主題公園關了,恐龍們也就在島上自行生活,與人類世界沒啥關係;到了《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科學家發現努布拉島上原被認定為死火山的火山群再度活躍,隨時可能爆發,因此出現一個爭議:人類是否應該出手救助努布拉島上的恐龍?

這是個相當有意思的議題。

說起來恐龍算瀕危物種,政府力量應該協助保育;但努布拉島上的恐龍其實也是私人企業的資產,國家力量是否應該介入?恐龍是生物,人類盡力救助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必要工作之一;但恐龍也不是目前地球生態系的自然產物,而是人類用基因工程加上部分改造技術製造出來的,現在既然可能因火山爆發再度滅絕,似乎也沒什麼不妥?

待到看完全片,俺才發現:這個議題,其實與整個故事的主題有關。

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之所以是部好電影,除了當年令人讚嘆、直呼不可思議的電腦動畫恐龍表演,以及導演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漂亮的影像敘事手法與節奏掌控技巧之外,一起改編劇本的小說原著作者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也在刪去不少原著枝節之後,精準地建立了每個角色的個性,同時聚焦主題。

以劇情結構而言,《侏羅紀公園》有很明顯的科技驚悚套路:人類發展出某種科技,應用這種科技謀利,但這種科技失控、反撲人類。科技之所以「失控」,可能是人為因素,例如競爭對手或間諜的刻意操弄、意見相左的實驗室成員偷偷動了手腳……等等,也可能是意外。而《侏羅紀公園》除了使用這種橋段之外,還加上另一個變因──《侏羅紀公園》裡的科學家以現代的基因工程重塑古代生物,雖然已經利用科技在這些基改恐龍體內留下缺陷,確保牠們無法自行生育,也無法離開園區生存,但主角們在歷險途中,仍發現事與願違的證據。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回應了科技驚悚的中心思想:人類太快把科技應用在實務面(大抵不是為了軍備就是為了賺錢),還不確定這樣的改變會造成什麼影響,甚至還無法完全掌握該科技的內裡細節,當科技展物掙脫掌控,人類便成為為其反噬的對象;另一方面,則因為這個故事裡的基因工程不只是電子機械,還直接牽涉到生命型態,就算不管宗教意旨,如此舉動在道德層面也會出現不小的爭議。

因此,《侏羅紀公園》從典型的科技驚悚架構當中,往前觸及「製造生命」的議題,並且提出「生命不可控制,自會找到出路」的主題。

這個主題在兩部續集裡幾乎都沒再出現,那兩部續集理論上也沒走科技驚悚的路子,只是重覆呈現人類因故必須再去接觸恐龍,然後被恐龍追趕跑跳的情節而已。而第四集《侏羅紀世界》幾乎重新複製《侏羅紀公園》的架構,連幾個主要角色的設定都像是直接從《侏羅紀公園》抄來的,但兩者都只挪用表皮,沒有對應的深度肌理;新加入的設定,包括訓練恐龍及為了生意而設計了全新的恐龍,雖然和原來的科技有點關聯,但總有點B級片的感覺──而且是創意欠佳的B級片,大概因為那隻新恐龍的設計實在很不合理:例如明明是要展示用的,但幹嘛讓牠有可以出現環境保護色的功能啊?

直到《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這系列電影才真正接上了首集提出的主題,並且繼續延展。

與《侏羅紀公園》中公園經營者有關的富豪,決定出手援救努布拉島上的恐龍,並將火山爆發前來得及救出的恐龍移置到自己擁有的另一個小島;於是,在《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中,《侏羅紀世界》的男女主角再度被找回來協助救援任務,然後,他們卻在救援過程裡,卻發現出資方其實另有所圖。

《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的這個劇情骨架,其實是第二集《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翻版,進行方式也幾乎一模一樣;和《侏羅紀世界》相同,這一集電影出現不少向《侏羅紀公園》致敬的場面,但單就戲劇效果而言,並沒有任何一個場面表現出更大的張力。

唯一可取的,是這部電影承接並沿續的主題。

能夠製造恐龍,就有人想弄兩隻來當寵物,有人想設計恐龍當生物武器(老實說俺覺得這想法十分愚蠢)。但真正有價值的,是製造恐龍的基因工程技術,它可以用在醫療上頭,或者碰觸比重製恐龍更禁忌的領域──造人。

《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中沒有提到這些想利用恐龍圖利的傢伙想要怎麼在其他領域用基因工程技術謀財,不過,劇情裡的確埋了一個接近劇末才揭露的真相:曾有某人利用相關技術複製了一個人。

從《侏羅紀公園》開始,由傑夫‧高伯倫(Jeff Goldblum)飾演的數學家伊恩‧馬康姆博士(Dr. Ian Malcolm),就一直是系列作品裡近乎先知的角色。他在第一集裡就以「蝴蝶效應」預示重製恐龍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後果,「生命會找到出路」(life finds a way)這句扣合主題的台詞也是他講的。

《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開始不久,政府聽證會就徵詢了馬康姆的意見,馬康姆認為不應救助努布拉島的恐龍,任其自生自滅。但馬康姆的其他發言,要到劇末時才會出現。簡而言之,馬康姆認為,當人類以基因工程製造了第一隻恐龍,事情便已不可逆反──基因工程技術已然到達如此水準,那麼複製人就可能出現;恐龍會在現今的生態系裡找到自己的位置,人類就可能必須面對與恐龍同時存在於這個世界的事實。

這是首集「生命會找到出路」主題的沿續(馬康姆還重說了一次那段台詞),也是對原初科技設定發生後的進一步思索。

「歡迎來到『侏羅紀世界』」,馬康姆最後這麼說。

可惜的是,這部電影的情節與角色設定與這個主題沒有扣接,從劇末預示的下一集走向來看,可能也不會有太好的串連──尤其是聽說下一集的導演是《侏羅紀世界》的導演,那麼大概可以預期的只有很多人和恐龍追來躲去的動作場面而已。

《侏羅紀公園》是部好電影,基因工程是個很值得多面向探討的科技設定;《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只用了小部分克萊頓續作《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情節,克萊頓也沒再寫相關作品。2008年,克萊頓突然過世,不知他如果看了近年的兩部電影,會有什麼感想?

在《侏羅紀公園》接近尾聲的時候,有個暴龍怒吼、寫著「侏羅紀公園」字樣橫幅布條飄落的畫面。這個畫面宣告了這個公園已然結束的命運,而事實上,這系列電影也應該在那個時點,美好地終結。

但,或許就如馬康姆的開示:當《侏羅紀公園》展示電腦動畫的強大力量,創作者就可能會太過醉心於使用那個力量,創作出大量只有動畫沒有內涵的電影;而當《侏羅紀公園》證明上古恐龍在科技時代仍然吸金,一再出現劇情內容完全不行的續作,就成了觀眾必須面對的「侏羅紀世界」。

--

--